截至9月7日凌晨,《隐入尘烟》累计票房已经过亿。相关电影售票平台对于该片的最终票房预测超过了1.4亿元。在近期暂无大片冲击的状况下,《隐入尘烟》会以什么样的成绩收官,令人期待。

从首映日的35万元,到最低潮时的票房10余万元,再到单日票房1500万元,最终实现逆袭,迈进“亿元俱乐部”,作为文艺片的《隐入尘烟》票房拉升轨迹,是极为罕见的一个现象。

此前片方的主动营销,未有明显效果,前期影迷的“自来水”,也只帮助影片在文艺片爱好者当中产生了一定影响。现在舆论普遍认为,是该片登陆多个网络平台,以及短视频UP主的剪辑推广,让《隐入尘烟》“一骑绝尘”,从传播与被动营销的层面看,这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样的声音,又未免忽视了影片本身过硬的艺术质量。

不少观众评价《隐入尘烟》时,用了“情节简单”这四个字,电影将大部分篇幅用于表达男女主角耕种劳作、相濡以沫的镜头,但从配角的分布遍及家庭成员、村邻、城市返乡者、男主角献血对象的儿子、拆迁者的设置状况看,《隐入尘烟》的叙事隐线有其复杂的一面。如果看到这一面,就不会觉得它是部简单易懂的电影。走红之后,数不胜数的影评,从无数个角度理解、分析这部电影,也证明该片绝非“简单”二字可以形容。

“节奏缓慢”,往往常见于对文艺片的评价,但对喜欢文艺片的观众来说,“节奏缓慢”只是最表层的评价,文艺片的一大特征,就是具备双重节奏,在平缓的叙事之下,经常深藏着一种紧张,如果观众捕捉到了影片内在的紧张,就丝毫不会觉得电影的节奏会让人不耐烦。

《隐入尘烟》是部沉浸感很强的电影,前几天,有人截取了电影的多个画面,用于和米勒、梵高的画作进行对比,镜头与名画的相似,即是这沉浸感的组成部分。另外,在处理女主角尿裤子、跌倒在装麦子的车前等细节时,也有一种情绪上的潜台词在涌动,会产生让人担忧或揪心的想象,这一想象,对接的是个体真实的生活经验,自然会令人自动代入。

认为文艺片没有“娱乐性”,这恐怕是对文艺片的一大误会。电影的娱乐价值,并非只属于商业片的。只是文艺片的娱乐属性是一种附加价值,排在人文价值的背后,不那么容易被发现而已。

就《隐入尘烟》而言,在打麦场上的休憩,自己动手制作花灯,在手腕上用麦粒印花,一砖一瓦地建造房子等等,这些其实都可以归于“娱乐”范畴。因为这样的情节与画面,成功唤醒了观众内心沉睡的记忆画面与童年情结,会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这是一种具备抚慰人心价值的高级的娱乐,比部分恶俗喜剧电影的低级搞笑手段,要让人舒服得多。

《隐入尘烟》还有一个珍贵的地方,是它胜在真实、不做作。它的现实主义色彩,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与生活经验当中的,它是创作者对曾经的乡村生活的一种复刻,它对电影美学的使用手段,也是克制而自然的。如果不是《隐入尘烟》的朴素与真诚打动了观众,相信它在院线也不会生存得如此顽强。

说到底,《隐入尘烟》会被广泛讨论,受到如此欢迎与喜爱,还是因为它成功地触动了人心。尤其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文关怀。《隐入尘烟》在票房上的逆袭或许有偶然的成分,但也再一次证明了文艺创作必然应该遵循的规律——贴近生活,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