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第二季才播到第二集,全网炮轰的第一个对象就出来了——让人窒息的张婉婷,经典话语是——“我不允许你这样”、“只有我舒服了才能延续婚姻”。(估计上一季的老王感到了解脱)。

先简单回顾一下张婉婷以及她被炮轰的原因:

《再见爱人》是一档离婚综艺,张婉婷和宋宁峰是一对婚姻碰到问题的夫妻,认识不到一月女方怀孕,孩子出生八个月后才领证,婚后发现性格不合。节目组直接爆出了生活中的吵架片段,片段中张婉婷是高能量输出者、宋宁峰不善言辞面露无奈。

本来以为这已经是火爆的顶峰,没想到在第二集里出现了更让人窒息的画面:无数次打断宋宁峰的表达、时时控诉、指责其他嘉宾以及自己在洗手间痛苦。所有的一切都让观众窒息,无数的弹幕飘过:“离了吧”、“有病”、“这女的得去看医生吧”……

张婉婷真的需要看心理医生吗?或者说她是“心理治疗”能“拯救”的吗?

问题一:张婉婷真的需要看心理医生吗?

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很肯定。

如果不把“看心理医生”这件事妖魔化的话,每个人都需要看看心理医生,准确的说是“心理咨询师”。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困惑,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事业危机,可以自己扛,也可以找专业的人士求助。

但是这个“需要”不是我们这些吃瓜群众认为的,而是张婉婷自己认为“需要”。

心理治疗不是“安慰剂”和“特效药”,而是很长时间的“自我认知”和“破茧重生”,如果不是来访者自己有强烈的改变意愿,是不可能坚持下去了。

问题二:“张婉婷”给人的窒息感是“心理治疗”能“拯救”的吗?

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能不能拯救”这个问题只能是我自己的粗浅认知。

首先“能不能”取决于张婉婷自己的勇气,成功的心理治疗必须直面自己的灵魂,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心路历程以及真实诉求,很有可能需要多次“认错”,这是一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痛苦过程,没有勇气可迈不进心理治疗室的门。

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

卡尔.荣格——瑞士著名心理学家

其次张婉婷需要一个很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不能轻易被她激怒和分散,她很擅长这些,用“毒舌”激怒其他人,有一套强势的逻辑体系——都是别人的问题,我才是受害者——有一点油盐不进的意思。

她跟我分享的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中的约翰有点像,认为周边的人都是蠢蛋,认为周边的人都不懂她,不过她觉得其他人可以接受,自己的爱人就不行。

心理治疗需要破防,张婉婷的防御绝对是铜墙铁壁级别的。

所以做她的心理咨询师是一件特别有挑战的事情,忍耐攻击和防御、缓慢的建立信任、睿智地找到出手时机,整个过程稍微不小心,就会功亏一篑。

最后就是张婉婷即使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也是一个非常漫长和需要坚持的过程。人们想要改变,可不是立一个flag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个连续的阶段性过程来改变。

为准备阶段 

犹豫不决阶段

准备阶段 

行动阶段 

维持阶段

詹姆士.普罗察斯卡的“行为转变阶段模式”

心理咨询师不是狱警,不能强迫来访者去改变;心理咨询师也不是说客,不能苦口婆心劝来访者去改变。心理咨询师能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更好的理解自己,向他们展示如何对自己提出正确的问题,然后让来访者自己说法自己、督促自己改变。

还是那就话:把马带到河边,不强迫马喝水。

回到这个《再见爱人》这个节目,不管所有的嘉宾呈现出来的性格如何,他们都是最勇敢的。本身,跟一个背景、性格不同的人相恋结婚就很勇敢;当婚姻走向终点,敢于把自己的问题暴露在所有吃瓜群众面前,就更需要勇气。

如果没有剧本,我希望张婉婷能达到她来参与这个节目的目的;就算有剧本,我也希望她呈现出的问题能让我们身处亲密关系中的人们能有所感、有所得。

与心理治疗无关,与幸福有关。

回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