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这部电影非常地神,我感觉两个月前登录豆瓣APP就常常看到首页在推荐,我没有想过要去电影院看。

我对这种文艺片的爱好是叶公好龙式的,一个商业大片一个文艺片摆我面前,我毫不犹豫就选前者了。文艺片也不是不能看,但我总觉得不着急,文艺片就是一碗清汤挂面,不急着吃,商业片色香味俱全,显然更诱人。文艺片重在剧情和故事,观看环境可以不讲究,等着视频网站看就可以了。

我在腾讯视频上看了《隐入尘烟》,133分钟的电影,还是分两次看完的。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甘肃某地农村有位叫马有铁的人,他上了年纪,寄居在自己成家立业的三哥家,做牛做马,什么都没落下。另有一位叫曹桂英的女人,也是相同处境,更糟糕的是她还有某种残疾,患有疾病,不能生育。另外两个家庭要甩包袱,这两个社会畸零人被撮合到了一起。

他们结婚后,生活依然非常艰辛,但两人相濡以沫,也有明亮的温情。

导演把这部电影拍得很美,就是那种艰难困苦中依然存在的人性的善良与美,被他发掘出来了,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首散文诗。包括耕作、收获、自己制砖盖房的场景,镜头展现出了美感。镜头虽然展现出了美感,但我知道身在其中的人是很苦的。在暴雨中,他们自己做的土砖就要被淋成泥了,几块塑料布总也盖不上去,风也偏偏捉弄苦命人,最后俩人相拥而泣,却又笑了起来,这是苦笑。

王小波劝阻自己的外甥搞艺术,说,“别人的痛苦才会成为你艺术的源泉,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艺术的源泉。”他说得真是太对了。马有铁和曹桂英的生活,跟艺术没有什么关系,但别人提炼、展示了这种生活,这成了他的艺术源泉。但他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爱和美,这是毫无疑问的,在那样的生活里,曹桂英用麦秸编织了一个小马,那艰难生活里闪着光的一刻。

这部电影神就神在,腾讯视频、爱奇艺等上面都已经出了,在电影院里居然二次火爆,比两个月前刚放映时更受欢迎,排片量还增加了,在豆瓣首页都消失一阵了现在又重回热榜。据说是因为在短视频网站上,一些“自来水”自发主动地做了视频片段来传播这部电影,看了短视频的人,想看完整的,就走进了电影院。这些短视频的素材应该就是来自腾讯等长视频网站,可能制作方已经觉得不会再有人进电影院看了,就同意视频网站放出全片,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同期还有部电影《神探大战》,走的是另外的路子,在视频网站推出后还要付费才能观看全片。

看了二冬对《隐入尘烟》的评论,艺术家的眼光确实不一样。他说居然是审查挽救了这部电影,因为如果老马殉情了,就变韩剧了,在这个电影里,死是太轻了,活着才够绝望。离开土地、离开自己亲手盖起来的房屋、离开庄稼和牲畜,心里怀念着死去的妻子,孤身一人,行尸走肉般生活在空荡荡的城市高层楼房里,这才叫真正的绝望。仔细想来,果然如此。但我看电影时根本没看到最后那句为了过审才出的字幕,字幕里说老马搬进了城里的新房。

二冬的评论中我很同意其中一点,就是关于强行抒情的。整部电影可以像一首散文诗,但影片有好几处,老马和桂英的对话中,直接用诗一样的语言就有点太过了。

比如一口吃的掉地上,老马捡起来还要吃,桂英说都掉地上了别吃了,老马就开始抒情,说人离不开土地云云。在麦子地里除草时,桂英误揪掉一根麦子,马有铁说的有的麦子就是做其他麦子的肥料。还有好几处,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点做作,不是说农民不可以说诗一样的语言,而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不会这样对话的。这样的话不像是说给眼前人的,而是说给荧屏外的观众的。

我想起汪曾祺说的,他写过一个小说,被他的老师沈从文批评,说你这是两个聪明脑袋打架,叫第三个人来听都听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汪曾祺承认,他在写的时候,就是刻意地在追求把对话写得深刻一点,美一点,就是要又有哲理又有诗意,但是不会有人真这么说话的,这么处理就不真实了。

但我觉得这个电影还是算得上佳作的。我们的社会40年来的高速发展,总还是有那么一些没跟上时代脚步的失意人的,导演认真地讲述了一个弱者的故事,触摸到了他们具体的灵魂,让他们也清晰可见,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