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起香港武侠电影时,不可避免的要说到邵氏的胡金铨、张彻、楚原武侠导演,他们是邵氏四大名导中的三位武侠宗师,另外一位则是醉心于传统文化的风月片导演李翰祥。胡张楚三位的经典武侠数不胜数,代表着香港新派武侠电影的启蒙和发展之路,今天不说胡金铨,主要谈一下张彻和楚原。

张彻的武侠电影可以用“阳刚武侠”概括,他的武侠世界充满着戾气和浪漫,而且偏爱描绘男人们对世界的血肉抗争。这一点可能与其经历有关,虽然他出生官宦世家,不过却是成长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年轻时张彻就参加过学生运动,在内忧外扰的大环境下,张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武侠电影社会观

从1964年开始,张彻先后拍摄了《虎侠歼机》、《边城三侠》、《断肠剑》等电影,其个人风格化的武侠表达方式已经付之实践,并得到了认可。1967年张彻迎来了《独臂刀》,为邵氏新派武侠电影开先河,票房豪取百万,同时也奠定了其武侠宗师的地位。《独臂刀》的主人公方刚一角来源于《神雕侠侣》的杨过。寄人篱下受尽侮辱,被师妹砍断右臂后出走练就独臂刀,凭借这一绝技拯救师门。这个武侠人物其实可以代表张彻武侠电影对侠客的塑造。首先他们绝不是限定于传统道德范畴内的“侠”,不受道德准则的约束,通常都是以武解决世事,当然这根张彻构造的现实江湖是一脉相承。

人物形象上张彻电影里的侠客也不是传统意义里的“士”,不露文雅而突出粗狂,坦胸赤膊是张彻镜头下男性角色的显著特征。《独臂刀》后愈发显著,不管是后来的狄龙还是姜大卫等弟子们,无不在恩师的电影里秀出肌肉。他们会有一段往事或是一个秘密,而且张彻偏爱将他江湖上的人物设定的不够完美,断臂的不只是方刚,《新独臂刀》里的雷力、《神雕侠侣》的杨过、《报仇》里的关小楼、《残缺》里的陈顺等都有断臂、瞎眼、断腿等生理缺陷,这种残缺的设定更加凸显江湖的血腥无常。

反观楚原的武侠电影,在他的江湖里侠客都有一副好皮相,骏马名剑走江湖,称得上风流倜傥的儒家侠士。而且他们也多得才女垂青,写尽儿女情长。不像把义字当先的张彻,他的电影女性角色永远只是点缀,那些暧昧暗示大多只存在于两个男人之间。虽然楚原也表现兄弟之义,不过有别于张彻武侠里的生死别离,楚原武侠中的人物更像君子之交,谈笑风生间迎来圆满的结局。

这样的人物形象也让张彻和楚原在叙事和情感表达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整体的,也只是属于他们个人的电影语言风格。张彻的武侠故事围绕着角色的本身属性,仇、利、权多方因素交杂回合,电影构图和音像方面自然也充斥着愤懑压抑的情绪。当这种视听元素一并爆发,人物之间的矛盾加剧慢慢变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血腥打斗场面。这种血腥场面也是张彻电影最大的特色,我们惯以称之为张彻的“暴力美学”。张彻喜欢这样的场景,他会安排一场以寡敌众的屠杀打斗,会设计一幕幕唯美又残酷的死亡定格,有时还会借助暗器刑具,无不会让坐在电影院的观众朋友尖叫了。人人都说吴宇森的暴力美学,而张彻才称得上是鼻祖。只不过吴宇森学来的不是用在刀剑而是枪弹,但本质还是一如既往的兄弟情义。

楚原较于张彻在视觉展现方面则收敛的许多,张彻的场景服务于人物,布景多是荒郊、乡村,悬崖等荒芜之所。楚原的电影讲求意境“美”。不仅仅是人物故事,在布景上选择的都是深山古刹、流水亭台、红枫白絮等这样的世外桃源之地,而且楚原喜欢用烟雾,好似仙界。也许正是这样的江湖之远,楚原武侠世界足够唯美文艺,不会包裹严肃的社会属性,在奇情江湖里快意恩仇儿女情长展现的更多。

张彻和楚原在故事、人物、视觉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一点其实了解一下狄龙的作品就知道了。狄龙作为张彻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搭档同门的姜大卫为张彻的武侠贡献了不小的力量。狄龙同时还和楚原、古龙是铁三角组合,三人将古龙武侠搬上大荧幕,打造出了《天涯明月刀》、《流星蝴蝶剑》、《楚留香》、《多情剑客无情剑》等多部经典武侠。

对比一下就会发现狄龙在人物形象上的差距,张彻的电影里狄龙多是性格单一的侠客,虽然算不上是莽汉,但角色本身不要求多高的表演技巧,这一点和姜大卫有一丝区别,毕竟大多数情况下狄龙都是为姜大卫跨刀。楚原电影里狄龙的形象包括李寻欢、傅红雪、楚留香等等,标准风流倜傥的侠客。不再局限于高手之间你死我活的决斗,奇情诡异故事更引人入胜。

不管二人的区别如何,在香港武侠电影史上,张彻、楚原都是旗帜性的导演,迷妹个人偏爱于张彻的阳刚武侠,只是现在这样风格的武侠片恐怕是再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