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怎么拍电视剧的刘亦菲,这两年眼见着勤快了。最近一部《去有风的地方》,又把她带到大众视野。

剧开播时好评热烈得一头倒。本以为是部颇值得玩味的新鲜剧——30+的姐姐们还在人均女霸总的时候,敢想敢做的女性似乎又有了新模样;国产剧也终于在大都市的梦里,有了自己的田园诗。可我趁兴把剧打开一看,期待的火花全给浇灭了。网上一水评论都是冲着治愈系去看的。大理确实美得很治愈呀,雾蒙蒙的苍山、慢悠悠的牛羊,生活是辽远的、宽阔的,人很容易顺着这样的景色滑进温润的时光里去。

可要是谁跟我说这是部治愈剧,我真没法赞同。治愈从来不是由靓丽的人和平滑的生活构成的。像日韩拍过的好些社畜治愈剧里头,能让人狠狠共情的人物,都没那么光鲜、亮丽。比如去年很火的《我的解放日志》,美贞一出现就戳在好多人的心巴上。她过着究极平凡的生活,日子没有大起大落,可挂在眼神和嘴边的倦意总是抹不掉。

另一部韩剧《什么都不做》也一样,女主挤在早高峰的地铁里头,头发被汗水打湿、黏在额前;工作一天之后,又拖着满脸油光回家。她们不够缤纷、亮眼,可依旧生动。人群松动之后,你能看见她们生活的全貌——没有色彩的、失去了鲜活力的。

转头再看这些年的国产剧,对社畜的误解不是一天两天了。尤其是在刻画女性职场人时——要么是天真烂漫的傻白甜,总有精英男士下场拯救;要不就是脚踩风火轮的女霸总,命运的齿轮永远转向小奶狗,等待她们的,是被软化、被驯服。相比之下,许红豆的职场画像还算是新鲜的:普通又忙碌的打工人一个。在职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多年,人生成果依旧少得可怜。让人觉着违和的是,刘亦菲演得实在太美了。她的皮肤白亮发光,头发漆黑盈亮,北漂十几年了,眉心依然是温润舒展的。

我总觉得,能从力量上给人治愈的片子,真实总是要比美丽重要的。观众能得到治愈,是因为丧感被切实地照亮了,人们能看见参照的可能性。而《去有风的地方》对治愈性的想象,实在太苍白了。许红豆的丧感是用金句铺陈的:就想找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当个废人;不想跟时间赛跑了,会输。网友夸她是打工人嘴替。

可我认真想想,她的生活也说不出多少真正的不体面。人美心善、家庭和睦;工作上没有勾心斗角的人际要顾,甚至多加班就有机会升职。在她这里,努力是有回报的。可我们都知道,这不是普通人的大多数。想起前两年被夸“人间群像剧”的《我在他乡挺好的》,剧里一样是北漂女孩的乔夕辰,境遇真实很多。为升职加薪熬爆了肝,但有时候努力了很多,机会也未必是你的。

普通人所处的这片钢铁森林,就算日夜不停地干活,也可能只是一颗生锈老旧后被换掉的螺丝钉。这可能才是人间社畜最需要疗愈的地方吧——时间和付出都会被卷进黑洞,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虚无感。

但这些在许红豆身上全然没有体现。哪怕对她打击最狠的闺蜜离世,也像是剧情工具。刻画两人取暖的方式很虚幻,纯靠一个没能履行的承诺烘托着,以至于连悲伤看起来也是漂浮的。很难不觉得剧本只是个讨好观众的选择。想出去走走的情绪这些年积淀太久了,所以只要画面轻盈,就算剧情松垮、拖沓一些,也会觉得是糖。这是我觉得特别惋惜的地方。明明许红豆这个人,有很多值得切开剖析的地方。比如工作了十几年、业务能力好,可被人问到追求和理想时,她仍是喑哑茫然的;又比如独自北漂多年,横亘在她与家庭之间的孤独感、疏离感等等。

可她每天就是美美地在风景地打卡拍照,或是啥也不想地放空发呆。编剧没有任何解剖她痛处、困惑的欲望。所以看剧评时挺迷思的。人物离地、剧情干瘪,也挡不住好评一波一波涌上来。或许美人滤镜终归有buff,剧拍得再不走心,也不怕没人买单。我更想看见实实在在的国产治愈片。

一直觉得日剧是最会描摹疗愈的。日剧里边的治愈,并不刻意避开生活的真相,也不爱勾勒宏大的爱情场面,它留给普通人观望自己内心的空间。日系治愈的招牌面孔——小林聪美就怎么也看不腻。她总能诠释出角色的不同弧光。现在再看古早时期的《西瓜》,觉得她很早就有了女性体恤的意识。虽然总说自己性格乏味、一事无成,但早川基子在挣脱原有生活之后,切实感受到了治愈,就是因为接纳了平平无奇、毫不出众的自我;

还有《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的亚纪子,辞掉出版社工作后,她继承了母亲留下来的小食堂,在慢悠悠经营小店的过程中,她与曾经不愿体谅母亲的自己和解了;

再到去年新出的《森林民宿》,小林女士因为想要安静地为别人做点什么,所以跑到了森林里开民宿。

这些形形色色的有治愈能力的女子,让人体会最深的,无非就是无时无刻地探究自己的内心。对她们来说,外面的世界反而是不重要的。我们爱看治愈片,也是因为这吧。看女人们不断地挖掘自我,然后重新拾回生活的能量。这种拾捡的过程不一定是充满伤痛、撕扯,必须经历绝处逢生,但在找到平静之前,内心一定经过思虑、挣扎。突然明白了为何平淡如水的剧情到我们这变得不耐看。《有风》恰恰缺失了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有人拿它和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类比,同样是逃离都市,跑去乡下猫着过活。可我始终觉得大岛凪的精神蜕变要更有根性。印象里有个场景,刚搬到乡下的小凪,本来兴冲冲想给自己列张愿望清单,可挠了好久头也没想出来。她才发现,之前处处讨好别人的生活,熄灭了所有她对于自我的想象和期待。

整部剧最好看的地方,我觉得是看着凪一步步转变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她辞职、搬家,切断与过去所有的联系,为的是重新审视不快乐的自己——她不再辛苦维持男友喜欢的直发、打扮成束手束脚的淑女,而是穿让自己舒适的衣服,跟喜欢她蓬蓬头的人做朋友;她学会跟讨好型人格告别,回应内心更真实的“不”;她学会欣赏绿婆婆构建的精神世界,因此明白孤独并没那么可怕。

日剧里的治愈,大多没有流行剧本里爱写的那些奇迹。体悟是诗性的,可过程是平凡可见的。一个灰溜溜的普通人,在没有奇迹发生的日子里,依然有找回生活颜色的可能性。也有人说,拿《有风》当旅行片看看就行了,别太较真。可我不想妥协。对自然和文化的信仰,当然是有力量的。但我始终觉得,值得被搬上荧幕的治愈的要义,终究应该回到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