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电视剧《林巧稚》(1984)剧照,肖雄饰林巧稚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女性医务工作者是“掌握医药知识、以治病为业”的女性。本文通过梳理百年来银幕上女性医务工作者形象的嬗变,认为女性医务工作者作为职业女性的一部分,她们的生命历程打上了时代发展的痕迹,以及自身解放的痕迹;“只有当‘女性’的个体被关注,对于女性的表达才有丰富生动的可能;相伴随而来的,对于女性文学或电影文本的解读,也才有了多种可能”。

百年来中国大陆银幕上

女性医务工作者形象嬗变

文 | 郭海文、王庆愉

来源 | 《中国妇女报》2022年月16日

女性医务工作者是“掌握医药知识、以治病为业”的女性。百年来中国大陆银幕上女性医务工作者形象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1912—1931年:

走出家门的女性医务工作者

虽然纵观这个时期的电影,鲜有反映女性医务工作者生活的。但从2007年由高力强执导、宋晓英主演、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的《大爱如天》,2013年的纪录片《大师·林巧稚》中可以看到那个时期女性医务工作者的生命历程。

电影《大爱如天》片段

首先,她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1901年10月,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开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基督教家庭。家人支持林巧稚从厦门到遥远的北方去读书,她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首届毕业生。

其次,她主要从事妇幼科。从接生婆到科学生产,打破了几百年的接生传统,而这种观念和技术的革命,就是从林巧稚的实践起步的。

再次,终身未婚。林巧稚将一生精力投入到与拯救和延续生命直接相关的妇幼科工作,她亲手迎接了无数新生命的降临,也使无数遭受病痛折磨的人重获新生。

电视剧《林巧稚》剧照,肖雄(右)饰林巧稚

1931—1949年:

走向战争的女性医务工作者

战争年代的女性医务工作者,首先,在前线救死扶伤。描写解放战争时期的女性医务工作者的电影当属1949年由冯白鲁导演、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白衣战士》。主人公为医疗队女队长庄毅。一方面,她有能力、有担当,将伤员放在第一位。因战事突发,她带领医疗队进行紧急转移,不惧空袭,安排妥当,不放过任何一个前线的负伤同志。

电影《白衣战士》剧照,于蓝饰庄毅

电影《白衣战士》海报

其次,在后方,与敌人斗智斗勇。这个时期的女性医务工作者的勇敢、智慧,不仅仅体现在枪林弹雨的前线,也体现在血雨腥风的后方。

1935年,由田汉、夏衍编剧,许幸之执导,电通影片公司出品的《风云儿女》影片中歌女阿凤就是在护士徐家珍的介绍下从大上海回到北方的,她演唱的《铁蹄下的歌女》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电影《风云儿女》片段

《万众一心》是由任彭年导演,香港新世纪影片公司1939年出品的电影。电影中出现了同情革命、为游击队队员做手术的医生和护士的形象。这几部电影中的女医生或者女护士的形象,虽然在电影中出现的镜头甚少,但就是这寥寥几个镜头,让我们捕捉到了女性医务工作者在战争岁月的足迹。

1949—1966年:

建设新中国的女性医务工作者

建国后的十七年间,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探索阶段。此时,银幕中的女性医务工作者的形象主要有如下特点:

首先,保家卫国。1950年跨过鸭绿江的抗美援朝的大军当中也有女性医务工作者的身影。最为有名的当属1956年由沙蒙、林杉导演、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上甘岭》中的卫生员王兰。她“从参军过鸭绿江到了朝鲜,参加了五次战役”。影片中王兰在战壕里给战士们唱的《我的祖国》成为烽火硝烟的战场上战士们的慰藉,也寄托着战士们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电影《上甘岭》剧照,刘玉茹饰王兰

其次,控诉旧社会。在十七年的电影当中,塑造女性医务工作者是呈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的主要方式之一。《摩雅傣》是1960年徐韬导演、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影片就是围绕女主人公依莱汗“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展开的。新中国成立之前,依莱汗的母亲米汗因抗拒头人老叭的侮辱,而被诬陷是吃小孩心的“琵琶鬼”,被赶出村寨,后来被捉住活活烧死。长大后的依莱汗又被村民认为是“小琵琶鬼”,说“小琵琶鬼吃人家家的孩子”。后来依莱汗得到解放军的救治,且经过学习成为傣族的摩雅(医生)。她以自己的医术与旧社会反动势力作斗争。总之,“党告诉我,我是人,真正的鬼是这个坏老叭”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电影《摩雅傣》剧照,秦怡(中)饰依莱汗

再次,树立新风貌。1954年严恭执导,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电影《结婚》。在影片中,杨小青出场时的身份是农村知识女青年(女中学生),学到“睡下生,剪脐带的剪子要消毒”等现代医学技术,为农民服务。1957年陶金导演,江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护士日记》,通过毕业于上海护士学校的女护士简素华不顾男友的反对,毅然选择奔赴东北边疆,在贫瘠的土地上为开展工程的工人们服务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女护士的精神风貌。

电影《护士日记》剧照,王丹凤饰简素华

1978-2000年:

改革开放浪潮下的女性医务工作者

这个时期,最有名的女性医务工作者,当属电影《人到中年》(王启民、孙羽导演,长春电影制片厂,1982年)中的女主角陆文婷。这部电影提出的中年知识分子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经济窘迫。陆文婷一家四口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夫妻俩只有一张书桌。影片中有陆文婷“一杯白水/一块烧饼/一串眼泪”的镜头,每个有良知的人看到这里都潸然泪下。它让“知识分子的待遇和处境”——这个在当时已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顷刻间演化成了一种同情和反思的波澜。其次,医术高超。作为新中国培养的女性医务工作者,陆文婷的医术非常高超,赢得了患者的尊重与爱戴,最后积劳成疾。这种人生处境引导着观众对历史进行反思,也帮助观众在时代的重要转折关头,尽快告别痛苦的历史,燃起对未来的热烈呼唤和无限希望。

电影《人到中年》剧照,潘虹饰陆文婷

2000年至今:

在平凡中做出超凡事业的女性医务工作者

这个时期,大银幕中女性医务工作者当属英勇抗疫的女英雄。《中国医生》根据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真实事件改编,在大银幕上全面展现了2020年奋战在武汉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们,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疫”实景画卷。“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驰援湖北的医务人员中,女性有2.8万人,约占三分之二”,这表明女性医务工作者已经成为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中国医生》中的文婷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女性医务工作者的代表。她在疫情来临时的坚毅与冷静,对亲人的牵挂,当她得知熟悉的人因病去世后的悲伤,以及她脸上被口罩勒(出)的深深的痕迹,都非常真实地呈现出在国难当头时一名女性医务工作者的担当。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也成为中国医生的角色定位。

电影《中国医生》剧照,袁泉饰文婷

百年来银幕上女性医务工作者形象的嬗变,进一步证明了“只有当‘女性’的个体被关注,对于女性的表达才有丰富生动的可能;相伴随而来的,对于女性文学或电影文本的解读,也才有了多种可能”。女性医务工作者作为职业女性的一部分,她们的生命历程打上了时代发展的痕迹,以及自身解放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