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们迟到了!”8月8日,在电影《邓小平小道》的放映现场,出品人代表、飞啦影视文化(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朱人伟表示。这是该片在公映3个多月后的上海首映。
就在几天前,该片斩获了第七届中加国际电影节最佳传记电影大奖。影片用包含着浓浓亲情的笔墨展现了邓小平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获得沪上影人的颇高评价。片方希望,随着上海影院有序恢复开放,能够有更多影院参与排片,让更多上海观众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
创新人物传记片模式
电影《邓小平小道》讲述上世纪70年代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新建拖拉机修配厂监督劳动,在三年零四个月的非常岁月里,他每天沿着工人群众为他专门开辟的小道去参加劳动,不断思索中国的前途与命运。虽面临多重高压仍时刻关心百姓疾苦,通过与基层群众的深入接触,得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结论,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条小道被后人称为“邓小平小道 ”“小平小道”。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黄望莉介绍,以往影视剧中对“邓小平小道 ”这段时期的历史鲜有提及,影片不仅有补白的意义,对于人物传记片的创作方式也有重要创新作用。《邓小平小道》花费了大量笔墨展现邓小平和孩子间的感情,展现他作为一个父亲如何照顾瘫痪的儿子和所承受的压力。“人物传记片很容易模式化,尤其是伟人相关的片子,但《邓小平小道》采取了通俗剧的创作方法,表层是一个感人的家庭伦理故事,背后有大的历史背景起着支撑。”
影片的“揭秘性”同样是吸引当下观众的点。《邓小平小道》由王兴东担任艺术监制、编剧,他对很多历史细节、场景都做了细致考察。当地百姓如何在特殊历史时期保护邓小平的细节在片中都有具体呈现,对于想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而言是一部丰富生动的影像文本。“这部主旋律作品,能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黄望莉说。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童加勃认为,影片将“小道”与“大道”形成对比,带来视觉冲突和哲理化的冲击,通过情感刻画出伟人的人格魅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道新认为,《邓小平小道》是一部真正以人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电影作品,它能够做到以小见大,由表及里,是国产传记影片中可以与欧美同类电影媲美的一部优秀作品。
有信心让年轻人喜欢
《邓小平小道》由江西、广东、江苏、四川四省联袂打造,历时四年完成,2021年10月在全国点映,2022年4月22日公映,目前总票房超过2500万元,累计观影人次已破70万。据悉,受疫情影响,该片大部分票房在江西产生,其他地方则待条件成熟再去推广。这也使得影片在沪上映姗姗来迟。
“如今影院有一个怪象,大部分人在看少部分电影,大部分电影只有少部分人在看。”原联合院线总经理吴鹤沪认为,主旋律影片很难和商业大片在吸引年轻人上较量,但像《邓小平小道》这样涉及亲情内核的影片,其实有着较广的受众群。当下年轻观众不仅可以通过该片了解历史,也可以和父母同看。“它比普通商业片更有记忆点,相信走出影院的观众会向别人推荐。我们对优秀国产电影应该支持,也希望影院方充满信心,勇于排片。”
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小道》总导演雷献禾也是央视热播剧《大山的女儿》的导演。同样是主旋律作品,《大山的女儿》让年轻人看得津津有味,又泪流不止,豆瓣开分高达9.1分,完结后甚至升到9.2。剧中塑造了一个生活化、多维度又真实的黄文秀,用充满现实深度的细节,让观众感受到近距离的情感交流。
《大山的女儿》的成功之处,也体现在《邓小平小道》中。黄望莉认为,当下很多年轻观众特别喜欢看现实主义表现方法的通俗剧,说明他们并不排斥伟人题材或是主旋律题材,而是希望看到精良制作,特别是看到有现实价值意义、能体现真情实感的作品。“回归到现实主义,写当下现实和历史生活,这才是未来创作中需要注意的维度。”
“我们充分相信,对影片品质要求一向较高的上海观众会喜欢上这部电影。”朱人伟说。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协会主办,飞啦影视文化(上海)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天狼星心咖时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