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月球》7月28日开启点映后,成为中国影史第五部点映破亿的影片,截止目前,票房突破20亿。这部开心麻花出品,“沈马组合”重聚的商业电影在院线热度不足的2022年暑期档上映,对于行业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喜感有萌点还有科幻,“开心麻花”迈出可喜一步

《独行月球》改编自韩国漫画家赵石的同名作品,从作品喜剧+科幻的类型定位来看,具有较高辨识度。当然,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最吸引他们的还是主演阵容。

首先,这是一部“含腾量”很高的片子,沈腾全程表演在线,不止有笑点,后半段还贡献了泪点。开心麻花的电影品牌从《夏洛特烦恼》延续至今,男主角也有《羞羞的铁拳》,的艾伦,《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魏翔等,但沈腾依然在表演实力和票房号召力上稳居喜剧“一哥”的位置,该片也给了沈腾更多“独行”的表演空间。这部电影也是“沈马组合”另一次合作,二人依旧是主CP。不同的是,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两人大多不在一个空间里,情感直观互动不多。

而暴躁又呆萌的金刚鼠,和沈腾一起落在月球,一人一兽组成的独特CP,成为该片的另一大惊喜。金刚鼠是以往开心麻花喜剧里没有的角色,它为本片增加了别样的吸引力和治愈力。据说,演员郝翰为了扮演好“金刚鼠”,专门搬到动物园附近,模拟袋鼠的动作神态。电影院里小朋友们的笑声,证明这个萌物很讨喜,也让沈腾“枯燥”的月球生活增添了不少有趣的情节点。

以往很多有科幻、奇幻元素的电影里也会出现“萌宠”,如《长江七号》《捉妖记》《外太空的莫扎特》等,这些“吉祥物”不仅能增加影片的“萌点”和“笑点”,更拓宽出更多亲子类观影市场需求,契合暑期档或横跨寒假的春节档。如果开发得当,还能为出品方带来衍生收入。与大部分萌宠不同的是,本片中的“金刚鼠”在形态上是真实存在的地球生物,更强的真实感带来了亲和力,成年人也不会感觉低幼,如果开发为玩偶,消费者接受度应会更高。

从内容本身来说,科幻元素的加入,使得这部电影不同于以往的开心麻花式喜剧,在这种定位下,作品里增加了不少有质感的画面特效,直观提升了影院观影的视觉效果。完成度也很“良心”,无论是月球的展现,还是星际的冒险,影片都有较好的呈现。幕后特效主要由《流浪地球》的团队完成,某些场景、画面也一再致敬《流浪地球》,品质也达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特效的高制作水准。

开心麻花式喜剧发展至今,不断地在各方面做着新的尝试。这个品牌要维持住口碑、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也的确需要不断“创新”。从《夏洛特烦恼》中奇幻穿越和喜剧的结合,爆笑又爆火,到《羞羞的铁拳》性别互换,平稳表现,再到《李茶的姑妈》女扮男装,口碑和票房的失利,说明开心麻花在不断地“成长”与试错,力图突破“舒适区”,给观众和市场带来新意。

《独行月球》此次漫改喜剧和硬核科幻的结合,也契合了这种创新需求。更说明开心麻花的制作实力在不断提高,已经涉足制作工业要求更高端的“硬核”科幻。而这些元素的加入,无疑是吸引人去影院观看的一大亮点,同时这种创新尝试也带来一些弊端。

多元素融合还欠火候,立稳主类型是关键

喜剧难做,有硬核科幻色彩的喜剧更难以“讨喜”。正如某位网友评论的那样:“想来看喜剧的观众觉得煽情太多,想来看科幻的观众又觉得闹腾、肤浅。”张吃鱼在采访中也坦言:“我们也担心过,喜剧包袱会不会消解科幻高大上的感觉,而科幻的冰冷又会不会消解掉‘包袱’的喜感,所以其实从一开始就要从各方面去找平衡。”

为了平衡两者,剧组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色调方面,科幻元素的主场景——月球整体是灰黑白三个颜色,是冷色调的,而开心麻花式的喜剧又是暖色的。最后平衡的结果就是,沈腾扮演的独孤月穿着暖黄色的宇航服,走在灰色的月面上。

除了色调等形式方面的平衡,对普通观众来说更直观的感受来自于故事本身,这背后取决于科幻和喜剧故事元素的平衡和取舍。在这方面,《独行月球》在前半段做得比较好:以喜剧为主,科幻为辅。但后半段剧情,科幻叙事变成影片重心,独孤月要去拯救地球,喜剧桥段随之减弱。

具体来说,在独孤月把金刚鼠落下,最后经过“人性”挣扎,回来救金刚鼠,已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如果是喜剧为主类型,该片更应在成功回家的点上戛然而止。但影片又加了一轮反转,地球需要拯救,独孤月又做出了新一轮牺牲,最后他选择了牺牲小我,拯救地球,让整个故事的走向发生了从小人物的个人情感到集体主义英雄的崇高转变。

这样的剧情结尾,让人物和故事有了硬科幻常用的宏大叙事,在纯粹的科幻电影里或许是合适的,但在喜剧为主的《独行月球》里,感觉就有点牙碜。特别是开心麻花的电影,基本都是小人物的反讽叙事,让搞笑的小人物变成了严肃脸的大英雄,也不符合喜剧观众的观影期待,正向价值观输出和煽情桥段,显得有些生硬和冗长。创作者也无法再拿宏大叙事制造笑点。于是,这样宣传方所谓浪漫的结尾,让整部影片变得沉闷不少,带着喜剧观影期待的观众不免产生拖沓、冗长之感。目前的大部分吐槽也是针对这一点。

按理说,国产电影发展至今,类型杂糅已不是新鲜事,比如去年比较成功的小成本电影《扬名立万》,就是喜剧的类型和“剧本杀”的密室推理、悬疑元素结合,以较单一的室内场景演出了一个悲喜剧故事,平台一开始给出的票房预测仅为1亿元,但最后的结果是,豆瓣评分7.6,市场成绩也不错——在比较冷门的档期,票房突破了9亿,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

陈思诚的唐探系列也是很好的类型杂糅的案例,该系列第一部评价最佳,是因为它推理的主类型立住了,吸引了一众推理粉丝,又加上了一些喜剧元素锦上添花,因大众化而喜闻乐见。但后面越来越走偏,主类型推理元素越来越薄弱,想要吸引观众的喜剧元素也就失了灵。

这些案例表明,杂糅类型电影成败的关键也在于定位清晰,立足主类型,其他类型元素服务好主类型,切忌喧宾夺主。

《独行月球》在类型方面的拧巴,究其原因,还是主创在故事层面平衡把控不足,即使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当然,主创们创新开拓的意识,依然值得鼓励,国产电影只有不断走出舒适区,才能保持更旺盛的生命力,主创们在不断地尝试中,经验和能力也会得以提升。

目前,《独行月球》豆瓣评分6.8,票房表现也十分坚挺,目前已突破20亿,特别是三四五线的下沉市场后劲也应该很足。作为麻花式喜剧,也的确笑声不断;作为科幻片,它也不像某“硬核科幻”那样有太多逻辑漏洞。多类型融合下,该片也非常适合“合家欢”观影,在沉闷的疫情持久战中,只要不抱着看喜剧或是科幻的过高期待去看它,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在影院享受两小时的放松。

总之,《独行月球》虽然谈不上救市,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今年过于冷清的暑期档的观影热度。不管怎样,暑期票房高一点,院线好过一点,大盘好一点,观众也才有更多质量过关的类型电影可看,影视从业者才有更多工可开,中国电影也就可以期待更多令人惊喜的、成熟的作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