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电视剧《破晓东方》更新至第23集。随着陈云同志带领经济战线上的同志们到上海开会,这部电视剧真正进入到了“渐入佳境”的状态。目前来看,电视剧《破晓东方》最大的价值,或者说与众不同之处,便是把上海解放初期上海和全国的经济战内容搬上了电视剧的舞台。这是以往的影视剧作品当中所少见的。
咱们以往的影视剧作品,在呈现革命宏大叙事的时候,往往是以战争内容为主,是荷枪实弹地打仗。而这部《破晓东方》在开局部分,未能免俗,也是用了多集内容,荷枪实弹地在上海打解放战争。等到了10集之后,这部电视剧终于进入到了独属于自己的“经济时间”,把更多的叙事瞄准到了经济战上。
当然,《破晓东方》的开局“经济战”叙事并不好,这一点,不能回避,也无法帮助剧作遮羞,虽然老编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视剧。我已经有相关剧评文章阐述个人看法,《破晓东方》当中的“银元之战”缺乏经济思维上的思考能力,过分简单化,造成了部分叙事内容逻辑上并不通畅。这是非常大的遗憾,本来,“银元之战”可以用故事的方式,讲得更深刻一些,更有价值一些。
随着《破晓东方》更多剧情内容的放出,这部电视剧最大的独特价值开始呈现出来——该剧以上海解放初期的经济战为蓝本,最终实现的哲学和经济学论证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走计划经济体制,自由市场经济在当时,为什么没有成为首要的选择。这个用电视剧的剧情故事去论证经济学选择的做法,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学观点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尤其是陈云同志带队,到上海开会之后,《破晓东方》正式进入到了独属于自己的价值时刻。这些影视剧内容,及其这些内容背后想要论证的经济学和哲学社会学观点,是以往的电视剧作品当中无法提供的了。这些开会的内容,最终证明的便是新中国初期为什么会选择计划经济的原因。甚至于拔高一点讲,用讲历史事件的方式去证明这个最终的历史选择,是当下史学当中最为潮流的论证方式。
当然,要回答这个大问题,《破晓东方》目前的叙事能力,似乎还是不足的。在剧情内容当中,五大局的同志们一起商讨全国的经济形势问题,并且形成了统一的调配能力。同时,在上海等地,则存在“投机倒把”行为,存在囤积居奇等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也是建立在经济学常识运转基础上的。而如何面对这样的经济学投机或者投资行为,成为电视剧《破晓东方》正在审视的。
这些内容的研究与呈现,光凭借电视剧编剧的想象力是不够的,而是需要更多的史学和经济学专家们对于当年历史的一种学术层面上的重述。我们经常说,编剧是影视剧工种当中最先承担文化任务的。道理就在这里了。对于一位优秀的编剧而言,他可能首先是历史学、经济学专著的认真研读者,其次,才是故事的创作编剧人才。
电视剧《破晓东方》以纪实文学为蓝本,进行这个内容层面上的创作,还是显得有些浅了。而我们的史学和经济学专著当中,也并未提供更为深刻的认知,目前来看,似乎是这个样子的。比如,在《破晓东方》当中,提到了参与上海经济工作的顾准同志。这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晚年的时候,也有更为深刻的经济学上的认知,但他的认知,未能达成更为广泛的认同。
编剧龙平平,用《觉醒年代》这部思想家们群集的电视剧,回答的是,当年的中国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谈到民国思想家们,大量的读书人都是如数家珍的。所以,在《觉醒年代》当中,大家总是能够看到一个举重若轻的龙平平,真的是拿得起,也放得下。可是,到了《破晓东方》当中,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能力,看不到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龙平平老师真的如坊间所说,是在剧本已经成型之后,去润色了一下吗?
或者说,龙平平老师自己对于经济学的内容,掌握得也不如民国思想家们的内容充沛,最终在创作的时候,力不从心了。《破晓东方》和《觉醒年代》一样,也要回答一个大问题,历史为什么会这么选的问题。但这部《破晓东方》,深刻度就差了很远。因此,“破晓东方”这个题材,后续真正有水平和能力的编剧,依旧有巨大的发挥空间。(文/马庆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