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2日刊 | 总第3114期

《破晓东方》播出第21集后,剧情相关话题#破晓东方里的自助式践行宴# 冲上了微博上升榜TOP1、微博文娱出圈榜TOP2。

剧中,张嘉益饰演的陈毅市长要为邓小平(卢奇 饰)政委送行,但因为家中“一穷二白”,只好采用纪参谋(刘涛 饰)的妙计,要求参加的每个人自带一菜,组成了这场让观众看得颇为心酸的自助式践行宴。

这场戏,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陈毅,一个贴近普通人的陈毅。剧集更新到中后期,观众已经看出,张嘉益版陈毅是更全面、更多面的陈毅。我们过往的“陈老总”印象,只是张嘉益版陈毅的其中一面。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陈毅在众多革命题材历史剧中很少缺席。然而迄今为止,大部分影视作品中的陈毅都只是群像刻画里的一环。像《破晓东方》里这样戏份吃重的陈毅,还是第一次出现。

曾有研究陈毅的专家表示,目前荧屏和银幕上的陈毅,大概只还原了这位伟人辉煌一生的10%。虽然《破晓东方》很难将陈毅另外的90%全部呈现,但从饰演者张嘉益对细节的深入挖掘可以看出,他此次的塑造方向,正是为人们呈现10%之外的陈毅。

陈毅长子陈昊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他(张嘉益)是出色的演员,冒着形象差异较大的风险出演陈毅这个角色,付出巨大努力,我很感谢。真实的陈毅是位儒将。他从不会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发脾气,也绝不是个大老粗式的人物。也许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影视作品形成了一种定势,似乎不拘小节才是陈毅在久经沙场以外的性格特征,但其实,他更是个才华横溢、以诚待人、富有浪漫精神的人。”

也许正是考虑到要呈现性格中的更深层内容,高希希导演并未选用特型演员来饰演《破晓东方》中的陈毅,而是选用了业界公认的演技实力派张嘉益。

从已播出的剧集中可以看出,张嘉益很好地把握了陈毅在上海解放前后,身上将军、“考生”、市长三个不同身份在不同时期的比例,以及不同身份下的心理状态,观众终于看到了一个摆脱定势的陈毅。

“将军”身份抓住一个字:快

陈毅的“将军”身份是观众最熟悉的。为了接近人物的历史形象,张嘉益不仅专门增重、剃头,而且还学习了四川话,并在拍摄过程中全程使用了四川话。虽然播出版最终改为普通话配音,但是通过剧中偶尔出现的四川话专用词,依然能看出张嘉益在掌握四川话上所下的功夫。

张嘉益作为非特型演员,在塑造定势身份时有着天然的劣势。唐国强在第一次接演毛泽东时,王劲松在第一次接演蒋介石时,也都遇到过同样的困境。他们突破困境的经验,为张嘉益提供了参考。

张嘉益对“将军”身份的表演,首先把重点落在“急性子”上。在说台词时,观众可以听出,张嘉益经常把重音放在“马上”“立刻”“现在”“早日”等能体现出陈毅心情之急切的词汇。

此外,他在演某些对手戏时,也有意地加快了部分接话速度。反应台词也尽量短,能两个字就两个字,能一个字就一个字。尤其是那些铿锵有力的“好”,用最短的反应时间,奠定了陈毅的性格底色。

其次,即便是社会身份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转换为上海市长,张嘉益依然保留了陈毅身上的“将军”色彩。在整顿上海经济秩序的工作中,陈毅先后组织实施了“银元战”“米棉战”两场大规模的经济仗。张嘉益把战场上的凌厉眼神和中气十足的语气,沿用到这些经济战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嘉益很敏感地把握住类似“双管齐下,才有战场的样子”“我们跟这些投机商打一仗”这样的台词,总能酝酿出最饱满的激情去演绎其中蕴含的气势。还有挂牌仪式和烈士缅怀大会前,张嘉益对敌特分子可能采取的袭击和暗杀嗤之以鼻的表情,都精准地诠释出戎马一生的陈毅骨子里的战斗基因。

最后,张嘉益版的陈毅于很多细节处,体现出了陈毅长子陈昊苏提到的“儒将”特征。挂牌仪式将要举办,陈毅专门嘱咐秘书去找来一张《英雄交响曲》;第一次接见上海的文艺界代表,陈毅把形式改成了舞会;看到家里只剩下酒、辣椒、花生后,脱口而出“花间两壶酒,辣椒七人行”的诗句自嘲……

之前的影视作品很少涉及这类戏份。张嘉益通过研读史料和陈毅的著作,深入剖析人物,第一次将陈毅的“儒将”风采呈现在了荧屏之上。

“考生”身份抓住两个字:刻苦

张嘉益擅长捕捉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心理状态。在《破晓东方》所截取的历史段落里,陈毅身上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身份——考生。不同于司令员、市长这种外在的身份,“考生”是陈毅在当下阶段的自我认知。

张嘉益对“考生”身份的诠释,不在表,而在里。他拿捏的是陈毅的一种心理状态,并将这种心理状态,融入对应的戏份之中。

比如剧集开篇还没有攻打上海时,陈毅就知道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经济的影响力非常大。这时候张嘉益表现出的人物状态,就像还未入学的大学生,知道自己有很多事不懂,却又困惑于要如何去学习和掌握。

张嘉益演出了陈毅在进入上海初期,短暂的缺乏自信的状态——但凡陈毅的谈话对象、所讲述的事情与经济建设或城市管理有关,我们就能从张嘉益的眼神中看出认真听取、认真琢磨的内心活动。

剧中陈毅的儿子曾问他:“你们有不会的题怎么办?”陈毅答道:“那就要看,爸爸是不是努力刻苦了。”张嘉益对陈毅身上“考生”身份的成功塑造,正是牢牢抓住了“刻苦”二字。

虽然口头上说过“经济资料吃不透,心里烦,睡不着”这样的话,可一旦有人和陈毅聊经济建设或城市管理,他的精神状态立刻上提,随即认认真真地说出个一二三来。

陈毅在经济和管理层面的学习,贯穿着整部《破晓东方》,但高希希导演并不需要直接拍摄他伏案学习或点灯夜读的画面。因为张嘉益用将心理状态融于细节表演的方式,让观众看出陈毅内心的考生心理,看出他在工作中一点点地累积自己的知识,小心谨慎地解答每一道难题。

通过听别人说话时的表情反应、对突发事件的行动反应,以及对经济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逐渐熟悉,张嘉益细腻地呈现出陈毅于战斗中学习的成长弧线。

“市长”身份抓住三个字:为人民

随着剧情推进到中后期,“陈市长”成了陈毅在剧中的主要称谓。张嘉益在呈现“市长”身份时,着重抓住其基于共产主义信仰的工作原则——处处为人民。面对各种敌对分子的挑衅,陈毅在强势应对的同时,总会优先关心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张嘉益也准确地呈现着陈毅在发出这类询问时的真切。

比如,商讨制定人民币和金圆券、人民币和银元的兑换比例时,纪参谋连续提交的方案均被陈毅否决,因为他坚决要让老百姓先得到保障。张嘉益在这里的表演有一种“执拗感”,形成了压迫力。为什么此处张嘉益的气场调强了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出“为人民”是陈毅作为市长的首要原则。

好演员的表演,往往是有流动变化的。七·七阅兵式前的筹备会上,面对敌人寄来的子弹威胁信,张嘉益给出的是一脸的不屑;两分钟后,在询问参与游行的群众的安全保障问题时,张嘉益给出的是一脸专注。前后鲜明的表情对比,让观众直观地看懂了角色内心。

张嘉益对“市长”身份诠释得最细腻的一场戏,是陈毅和陈云(贺刚 饰)一起听评弹。陈云问陈毅,“这评弹,听得懂吗?”陈毅答,“完全听不懂。”接着,张嘉益很快接上下一句台词:“但是,只要是上海的东西,我就要了解。”

在陈云为陈毅解释这段评弹唱的是许仙和白娘子一起过中秋节后,张嘉益看向评弹演员,既像回应陈云,又似自言自语地说:“中秋团圆,希望那个时候呢,上海的市民,也能过一个舒心的中秋节。”

台词虽然波澜不惊,但张嘉益在念台词时,加入了节奏控制、视线控制、语气控制。看似陈毅在和陈云聊天,实则陈毅在说给自己听。一个始终把上海人民放在心头的“市长”形象,经过这么几句对白的演绎,立即变得鲜活又可信。

相较于战争年代征战沙场的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这一年的陈毅,离普通人更近,也有了更多的烟火气。张嘉益饰演过很多经典的百姓角色,这让他比特型演员更适合演出陈毅的这一面。类似“我从现在就开始攒酒钱咯”这样生活化的打趣对白,从他的嘴中说出显得尤为自然顺畅。

《破晓东方》虽然挖掘了定势10%之外的陈毅,但它毕竟不是《陈毅传》。陈毅虽是剧中戏份最多的角色,但故事并非围绕着他展开。该剧的故事主线是历史进程,人物塑造也是群像手法。

因此,《破晓东方》很难像张嘉益过往作品《借枪》《白鹿原》《装台》那样,用大量外在事件去刺激人物,为其设置大量情绪宣泄的出口。本剧中的陈毅,不能外化表演,只能向“里”用功。

《破晓东方》是一部切口新、细节多、主题深的剧集。张嘉益也同样走出了舒适区,挑战高难度,通过深入把握人物内心世界,将人物内在的心理身份附着于外在言行,成功地突破了非特型演员饰演历史伟人的困境,为观众带来了这位层次更丰富、形象更立体、弧光更完整的陈毅。

【文/满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