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抗美援朝战争,大家肯定都知道上甘岭战役;说起志愿军的英雄们,大家肯定都知道黄继光。而关于上甘岭战役,也有1956年的同名老电影《上甘岭》,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代经典。
今天是2022年10月20日,在70年前的今天,志愿军特级英雄、特等功臣黄继光牺牲于上甘岭597.9高地反击作战中,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1岁。
而在今年的这个十月,一部名为《特级英雄黄继光》的网络电影上线了。
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很有限、场面也谈不上多大,甚至于只是网络播放。但在笔者看来却是一部诚意之作,对得起影片的名字。而且说起来,这部电影的观感、对于战斗场景以及志愿军英雄群体的刻画,要比一些院线影片还要好很多。
当然,有同样观感的网友,肯定不止笔者一个。甚至一些对战争片极为苛刻的军迷们,也都对这部电影大加称赞。
这充分说明一个问题:
好的战争片,不一定非要有多大的投资、不一定要有大牌明星/热搜演员、不一定要有各种噱头,关键是需要用心去做,在端正态度的基础上,好好琢磨各种资料和细节,将主要精力放在作品上。
以往,也不是没有过所谓的大片,但是呈现效果和口碑不尽如人意。
甚至于我们最关心的都不是一些技术性的问题,而是创作人员的态度到底端不端正,是不是夹了私货。往往因为这些问题,还能在网上掀起不小的波澜。
当然,在具体的情节和技术细节方面,能够讨论的就更多了。
有些情节根本经不起推敲,细节方面槽点满满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当大家对这些不足提出问题的时候,一些大牌演员的粉丝或者其他什么群体往往就会蜂拥而出,用所谓“这又不是纪录片,较什么真儿,想看真实,那就去看纪录片啊”等等之类的由头,去堵网友们的嘴。
实际上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对重大题材的影视剧未必真的感兴趣,对于具体的明星演员,或许兴趣更大;又或许,他们只是为了搅混水罢了。
然而在正常的网友大众眼中,显然是对影片内容和精神内核更为关注。
拿战争片来说,我们就不止一次地提过,以现在的技术手段,不是做不到对阵地还原、进攻队形的考究以及很好影视效果的呈现。
一些比较成功的战争大片,其实也大都是对细节极为考究的。
战争片当然不是纪录片,但它本身更不是玄幻片,对于基本情节以及细节的展现,不宜去脱离客观基础,而去天马行空,甚至夹带一些自我理解,却又不太正确和合理的东西进去。
如果说战争片也随意起来,什么细节都可以用“凑合凑合”就过去了,那么大家看到的只能是各种感觉都不对的作品。长此以往,也会距离优秀的战争片越来越远。
以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作品为例,老的经典珠玉在前,近年来新的作品也不断涌现。
拿新作品来说,让人耳目一新的最早当属2016年的电视剧《三八线》;之后还有2020年的电视剧《战火熔炉》也不错;当然笔者评价最高的还是2021年的电视剧《功勋》李延年篇。
如今,《特级英雄黄继光》上线了,虽然这只是一部网络电影,但它也足以称得上优秀。
当然,纯以电影的视角来看,这部作品受限于比较小的成本,在场面上没有多大,甚至于一些战斗场面会显得很局促。在一些细节上,也不是没有瑕疵,但总体上瑕不掩瑜。
尤其令人惊喜,而且也必须夸赞的是,它能以小的成本,呈现出这么一部致敬英雄的成功作品,让人看完之后各种感觉都对,这是很不容易的。
据笔者了解,这部电影的创作团队非常年轻,而且剧中主演也没有什么大牌或热搜明星,甚至于在电影创作中,受限于道具、外籍演员等问题,也遭遇过不小的困难。
但是,有困难本身不可怕,怕的是没有解决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了解这部电影的幕后创作之后,电影创作团队完全是在有困难,就解决困难的路子上在走。这跟当年志愿军战士们抗击强敌的过程是一样的,当然也是令人钦佩的。
更值得赞许的是,这部电影的创作人员在态度端正的同时,下了功夫去查阅资料、还原细节,非常尊重历史背景以及军事常识,在真实的基础上去进行电影的艺术加工,这是足以令一些所谓的大片汗颜的。
当初《功勋》李延年篇的创作团队,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
这也是我们之前多次强调的,拍摄志愿军题材的影视作品,不需要创作人员自己去想象和捏造什么离奇的情节,只要细心去研究志愿军的战史资料,去好好采访志愿军老战士,就有无数真实的情节可供艺术创作。
《功勋》李延年篇就是这么做的,而现在的《特级英雄黄继光》也这么做了,它们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你要说这个成功必须是多少亿票房、多少万播放量,那倒不一定,成功是真正的观众口碑堆出来的,倒未必是直接的数据,当然好作品才更配得上好数据。
实际上在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上线后,笔者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就去看,因为不大相信网络电影拍摄这种题材能出彩到什么程度。但是网友们都说不错,笔者也去专门看了下,结果出人意料的好,甚至于在观影过程中,数度泪目。
我们需要的不就是这样的作品吗?
第一:志愿军的精神风貌和人民军队的本质很好地展现了出来;第二:志愿军的智慧和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精气神也很好地展现了出来。
而且在电影中,创作人员还将黄继光入伍参军、参加训练以及黄妈妈的情节穿插了进来,既使得角色更加饱满,也让志愿军背后的亲人、祖国的人民大众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题材作品的一部分。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有国,也有家嘛!当那些真实的志愿军家书,以声音的形式在影片中不断涌现,这不就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精神内核吗?
所以,《特级英雄黄继光》这部作品,首先是一部态度端正,精神内核正确的作品,这很重要。如果这方面出了问题,后面的道具再完善、战斗场面再好,那都是没有灵魂的。
当然,这部电影在道具方面也做得不错,瑕疵有,但是他们尽力了。
不仅仅是道具本身,还有用法。电影中无论是冲锋枪、轻重机枪的使用,还是各类支援火器的阵地布置以及用法,都是下了功夫的。甚至还将激烈战斗中的武器损坏、故障情况,也真实地保留了下来。
据志愿军第15军135团9连597.9高地防御战斗兵器损耗统计,在第一天的残酷战斗中,该连的36支步枪即损耗24支、48支自动枪损耗18支、11挺轻机枪损耗3挺、4挺重机枪损耗2挺。
另据上甘岭地区坚固阵地防御战役的后勤工作中统计,战役期间冲锋枪实际使用4911支,损坏377支、损失1502支,损坏损失率高达38.3%,可想在美韩军队的疯狂火力下和轮番冲击下,战役战斗强度与残酷性。
在了解影片幕后工作后知道,电影中的这个情节其实跟使用的道具本身有关,但它之所以能够保留也是还原真实战况的体现。
当然,这只是电影中的一个细节,在阵地的布置上,创作团队甚至真的去挖山,尽可能还原阵地的情况。
在战斗场面的还原上,着力也很多。
比如电影中第一场战斗是教导员和黄继光协助9连坚守2号阵地的场景,当时阵地上的大部分战斗员都伤亡退入坑道,有限的几名战士在地面阵地上抗击美军进攻。尽管敌我兵力对比悬殊,教导员李旭还大喊“包饺子”。
电影的创作人员在谈到这个情节时说道:
在2号阵地的防御战中,李旭教导员“包饺子”的意思是利用地形优势,将有限的几个人形成一个L形伏击圈,从而形成交叉火力,利用自动武器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消灭敌人。李旭下令包饺子后,黄继光和另一名战士迂回到阵地侧翼,将几名进攻的美军逼向了中间集中,随后以手榴弹杀伤。
这个情节,我们在1952年秋季志愿军对敌作战的主要经验中,就可以看到:
当敌人刚占领我之阵地立足未稳时,是我反冲锋的时机,反冲锋之兵力应短小精干,一般是用连以下乃至一个班或一两个小组的兵力,且必须有火力的支援,多采取侧翼迂回。阵前反冲锋距离不宜过远,一般不超过五十公尺左右,快打快收,不要恋战,不应恋缴获。
而电影中也有战士赵克春到美军遗尸前收集弹药,遭炮击牺牲的场景。
据影片导演称,这段协助防守作战的内容便是根据详细战史,在历史的空白处进行的创作性情节设定。
当然,影片中的亮点还有很多,诸如对黄继光通信员的任务展开、美军炮火的强度、坑道作战的不易等等,都有全新的展现。
而在最后黄继光的牺牲部分,也是严格查询了相关战史,尤其是老连长万福来的叙述资料后,进行的还原。
当然这一段我们不想多说,大家可以具体看看这部作品,毕竟我们都说完了,也不太还好。
今天,是黄继光牺牲70周年的日子。能有《特级英雄黄继光》这么一部作品去很好地展现和还原志愿军英雄,无疑是非常好的,在我们致敬英雄的同时,也要感谢这帮认真年轻人的努力与付出。
同时,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认真的人、认真的团队,能够将更多的英雄事迹,更多血与火的辉煌搬上银幕。前辈们当年的付出与牺牲,是为了后辈的我们能有更好的生活;如今更好的生活我们有了,要是拍不出好的作品来,反倒是说不过去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