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去参加一部电影的首映式,现场看见影院工作人员正在撤下另一部电影的巨幅海报:这部电影在上映前三天突然宣布撤档,不仅观众们不明所以,影院也显得手脚忙乱。这几乎预示了后来国庆档影市的尴尬收场。

那边厢,陈可辛拥抱流媒体平台的消息甚嚣尘上,仿佛他们已经放弃了把观众唤回影院的任何幻想。想起有个香港导演形容他们这些人就像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茂,就流向哪里——从影院转向流媒体,不过是这一习性的应时而动,不必过度解读。“流媒体”概念也由陈可辛再度普及,把数字化产品储存在云端,随时点播观看收听,要不要去影院,此刻似乎没那么重要了。

莫道君行早,亚马逊、苹果、奈飞的崛起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如今流媒体产业在海外已成大势,前几年引进的《流媒体时代》一书如此这般描绘了娱乐行业的未来图景,只是没想到未来很快来到,正如凯文·史派西说的,“我们手中握有王国的钥匙,任何人要想让观众看到他们的作品,就必须带着作品来我们这里。但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开始发生改变,并且改变的速度非常之快。”

据陈可辛估算,为流媒体平台制作优质内容的风险是传统电影投资的十分之一。都是冒险者的游戏,当然要选风险系数更低的参与。实际上,流媒体技术为娱乐行业带来的变化远不止于此,《流媒体时代》举例说,过去电视台的播出时段、影院的档期,都是稀缺资源,看什么、什么时候看,得由上游的娱乐大亨和专家说了算,而今天数字化的发行渠道容量,几乎是无限的,谁还愿意挤破头等着被安排看什么节目呢?而且随着生产成本和技术门槛越来越低,不仅艺人有能力自己制作产品,普罗大众也可以自费产出具有专业品质的娱乐产品。创作者的权力上升了,更多创意能被人看见,非流量作品也能找到自己的受众,正所谓虾有虾路,蟹有蟹路。

在分析国庆档影市失利的原因时,业内人士多提到要让观众重返影院,比如电影是注意力经济,宣传发行需要一定时间发酵,才能引发观众最大的关注与注意力。不过,在流媒体时代,观众的注意力显然还有最为紧要的作用:以用户的满意度为核心来驱动优质内容的制作。当年奈飞正是通过3300万客户的大数据信息洞察市场,才造就了《纸牌屋》一出天下惊,观众的注意力,被它们视为全新的稀缺资源,并不是凭一张海报一款预告片来吸引他们走进影院那么简单。

说到底,不过是“内容为王”在流媒体时代换了另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