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在技巧、内容和思想上几乎挑不出毛病的电影

好莱坞的电影小子马丁·斯科塞斯自此开启了自己的大师之路。

《出租车司机》诞生于70年代,一个电影和世界都在变革的阶段。

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旧好莱坞制度不再流行。

以及美苏冷战,美国在越战的失利,国内经济下行,嬉皮士一代成为垮掉的一代,这些事件都影响着电影的发展。

斯科塞斯将它们都融进了《出租车司机》当中。

然后取其精华,作为己用,斯科塞斯的风格由此形成,电影社会学家的名头便不胫而走。

电影以迷幻的氛围和德尼罗饰演的特拉维斯的主观视角开场,从这一刻开始,奠定了《出租车司机》表现主义的基调。

特拉维斯用自己的第一人称审视荒诞离奇、倾斜颠倒的纽约,困于其间的人们风尘肮脏,终日浑浑噩噩,与垃圾为伍,跟罪恶作伴。

街道的阴暗角落里,尽是藏污纳垢,耸立的高楼陋巷里,干着不齿之事,寄生于暗巷的屋檐下,有着苟且偷生的卑微与暗无天日的污秽。

特拉维斯是越战退伍老兵,他不想这样糟糕的活着。

他尝试改变并在日记里对这些自甘堕落的男男女女们嗤之以鼻,可正经人谁写日记,写日记的人都不正经。

特拉维斯是半正常半疯狂的矛盾体,口口声声想要脱离颓废,但他怎么也摆脱不了孤独和一成不变的生活。

斯科塞斯用三段镜头语言,几个构图,一段故事,片尾的场面调度加视听语言来表现特拉维斯难以走进社会,重新来过。

特拉维斯遇上了贝茜,那是他心中圣洁无暇的天使。

本以为与贝茜的约会是新的开始,但特拉维斯根本没有那样做。

他习以为常但不合情理的习惯没有改变,跟贝茜谈恋爱的场所不是浪漫的咖啡馆或迷醉的酒吧,而是成人影院。

这就说明特拉维斯依旧不懂得与人交往,更不知人情世故,他只适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一个没有人打扰的孤独患者。

斯科塞斯也在电影中不断地向观众表明特拉维斯就是这样的人。

他与贝茜和艾瑞丝在餐馆吃饭时,斯科塞斯用的是正反打,但是镜头在特拉维斯、贝茜,特拉维斯、艾瑞丝之间转换时的调度不同。

镜头给到特拉维斯时,只有他一个人的特写或近景。

但镜头给到贝茜与艾瑞丝时,视角会从特拉维斯的肩膀处来,画面便从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这种镜头设计想要突出的就是特拉维斯的不合群。

还有一处镜头更能说明导演的用意。

贝茜不想再跟特拉维斯来往,特拉维斯打电话解释自己带贝茜到成人影院的原因并诉说自己的情愫。

这时,特拉维斯与贝茜的谈话还未完,镜头却平移到了空荡的走廊上,尽头是敞开的门,等到特拉维斯挂断电话从走廊走到街道时,导演并没有给街道任何画面。

反而镜头一转,许多枯萎的花出现在屏幕上,寓意不言而喻。

导演想借此表明特拉维斯终究是一人独行,强行走进社会,与人交流,只会在盛放过后迎接残败的结局。

在构图上,特拉维斯的孤独感也很强烈。

特拉维斯与他的同事们在一起吃饭时,总是在画面的最边缘,听着他人说说笑笑,自己不言不语,如透明人一般。

结尾处,特拉维斯来了一场疯狂的行径,之后成为了解救少女的英雄。

主动加入同事们的聊天,与贝茜的相遇也不再歇斯底里,看似痊愈,实则只是一个周期的好转,他还是原来的自己。

片尾特拉维斯冲进凤楼,枪杀了老鸨、房东、消费者这一段的场面调度是特拉维斯的灵魂出窍。

特拉维斯完成屠杀后,躺在沙发上,以血手为枪向自己的脑袋开了三枪,随后镜头向上升,由平拍转为俯拍,慢慢从室内移到楼梯再来到屋外,然后缓缓升空,全景切换为远景。

这不是一个正常的人类视角,代表了特拉维斯的想象。

他认为自己处罚了罪恶就洗清了身上的不堪,完成了自我救赎,所以才会留下令人厌恶的肉体,让灵魂出窍,重新做人。

剧情发展到这,再结合特拉维斯对贝茜的释然,大家以为特拉维斯变成了正常人,正式接纳了社会。

可特拉维斯最后在后视镜里的眼神又成了开头的样子,疑惑不解与目露凶光。

然后画面一分为二,后视镜视角和特拉维斯视角,两个视角里都是混乱不堪的纽约城,背景音乐也变得紧张起来。

预示着只要纽约一天不安稳,特拉维斯就是割裂,迷茫的状态,不可能回归正常,因为脏乱差的环境终会让他步入歧途。

在剧本结构、叙事方式上,《出租车司机》与旧好莱坞不同,斯科塞斯用新浪潮的方式改变着好莱坞电影。

电影不像经典好莱坞那样,有过多的戏剧冲突,形成闭环的故事结构和大团圆结局,也没有脸谱化的人物以及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出租车司机》打破了旧好莱坞约定俗成的电影逻辑。

片中的叙事侧重意识流,剪辑大量使用跳切,这样的方式让观众很难猜到电影的走向。

如特拉维斯失恋后,周围的一切都在暗示特拉维斯买枪,杀了让他失意的人,这样才能痛快,特拉维斯也如观众所想,按部就班的买枪,健身,练枪法。

但准备就绪后,特拉维斯报复的人却不是贝茜,而是总统候选人帕兰汀,刺杀总统失败后,他又不按逻辑出牌,走向了凤楼,枪杀了那些他认为是垃圾的人。

这种冒犯观众,玩弄观众于鼓掌之中的技法希区柯克经常使用。

但因五六十年代,好莱坞为了对抗电视业的冲击,摒弃了此种技法,追求满足观众所有想象的合家欢来换取票房。

而斯科塞斯将其捡了起来,再配以阴暗低沉的氛围,色调偏冷的色彩,堕落糟糕的城市,崩坏的社会制度,处于底层的小人物,黑色电影由此而生。

当然,《出租车司机》有的不只是这些。

以往的好莱坞电影对准的都是精英阶层,但斯科塞斯让自己的电影具有了新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他不去鼓吹美好盛世,转而把镜头投向芸芸众生,用电影的方式记录他们的生存条件与状态,使得他的电影有深深的时代印记,充满了纪实感。

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好电影,当年没有受到奥斯卡的青睐实为一件憾事,幸好戛纳电影节发现了它的好,用金棕榈奖为《出租车司机》加冕。

但最令人难过的是,随着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科波拉这四位新好莱坞四杰的老去,现在的好莱坞已经失去了当年的艺术性和创新性。

一味地吃老本,过度的崇拜超英电影,让电影只是消遣品。

时代的一粒沙好不容易成了一座山,现在却要被后来者坐吃山空,怎能叫人不担忧,世界电影的春天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