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帅祺(重庆大学)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2022年暑期档总票房达91.34亿元,较2021年暑期档票房的73.8亿元上涨23.7%,此成绩为最近三年以来暑期档票房的新高。(9月1日 光明网)
进入暑期档,随着多部热门影片的定档与热映,电影市场不断升温。在多地暴发局部疫情的不利条件下,暑期档能够取得此成绩已实属不易。不过,增长的票房数字并非预示着电影市场一片光明,伴随着票房大盘回温,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被冷静对待。
首先,在影片的平均票价方面,今年暑期档的平均票价高达39元,为历年同档期之最。第二,今年暑期档票房呈现较为明显的“马太效应”。获得暑期档票房冠军的《独行月球》取得了近29亿的票房成绩,但与之对比明显的是头部影片票房占比大大超过了往年,而大部分影片的票房停留在千万级别。第三,影片整体口碑不如预期。在暑期档票房突破10亿的影片中,仅有一部电影的豆瓣评分超过7分。不尽如人意的影片质量,使暑期档大部分电影缺乏票房“后劲”。
出于票价上涨的原因,今年暑期档观影人次的增长相较于票房涨幅实则较为有限。票价的上涨,加之不及预期的口碑表现,降低了观众的购票意愿。在影片供给数量尚未完全恢复的时期,如何把观众重新吸引回到影院?这应当是电影产业上下游从业者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今年暑期档影片在类型的多样化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一些影片杂糅多种类型,市场上出现了更多的科幻、奇幻类型,反映了我国电影工业化所取得的突破。但市场活力的提振绝非一两部电影能够实现,需要更为稳定的产业环境和不断开拓的类型创新。
前不久,国家电影局发布公告,提出将开展2022年电影惠民消费季,发放1亿元观影消费券。在市场环境处于低谷的时期,政府部门主动牵头,引导电影企业、电商平台、媒体单位积极参与电影惠民消费季,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释放消费潜力,助推电影市场的复苏。
但在政策的辅助之外,电影市场若想更快速地恢复活力,仍需要更多类型丰富、质量过硬的影片出现。这是电影创作者、投资人在影片制作环节需要完成的课题和任务,同时亦需要影院及发行方的积极配合与响应。只有电影产业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与合作,才能建立起更加良性的市场生态。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