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2018年,电影《无双》在当年国庆档越众而出。
大收12.74亿票房。
比上映前大热的《李茶的姑妈》和《影》的票房加起来还多。
若非在排片问题上受限。
成绩还当不止。
这无异于给香港电影打了一剂“强心针”。
台前幕后尽皆振奋。
庄文强甚至说,「我都未死,港片怎么会死?」
欣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
其实回溯再看。
2016年,在所谓“港片”概念下,王晶导演的《澳门风云3》就已经冲破了十亿票房大关,但电影同时也得到了一个“史诗级”烂片的称号。
很简单,没有口碑的电影,即便票房得到突破,也并不是一件多令人高兴的事情。
所以《无双》这种纯正港式警匪商业电影突破十亿。
让很多香港电影人看到了希望。
毕竟此前,除了合拍大制作电影,香港电影人是无法问津这个层级票房的。
而《澳门风云3》这种“众星云集”却又烂到彻底的状态。
还真代表不了香港电影。
紧接着在2019年。
寰宇投资,刘德华监制加主演,携同老搭档邱礼涛重启了2013年的电影《扫毒》。
就当年而论,《扫毒》的基本盘其实不差,2013年内地票房2.38亿,香港破三千万夺得年亚。
最终《扫毒2》虽然口碑在第一部的基础上下滑颇多,但得益于档期优势和刘德华、古天乐首次双雄联手的效应,以3800万的微弱优势破了前一年《无双》的票房纪录,同年度上映的另外一部《叶问4:完结篇》虽然越过十亿关口但未破票房纪录。
下一年,依旧是寰宇、刘德华监制并主演加上邱礼涛的模式,《拆弹专家2》以200万的增幅再创新纪录,票房达到13.14亿。
再后则是陈木胜导演遗作《怒火·重案》“怒”破十三亿大关,最终票房为13.29亿。
很多人就在展望,下一部破十亿的港式商业电影是哪部?
这个问题重要吗?
其实不然,此前分析过,就以之前“五年六部”冲破十亿的港式商业电影为例,其实所谓“十亿”票房的成因很简单。
首先是顶级阵容的价值。
《澳门风云3》周润发领衔群星,《无双》、《扫毒2》、《拆弹专家2》皆为大咖双雄阵容,《叶问4:完结篇》由“动作巨星”甄子丹坐镇,《怒火·重案》则由甄子丹和中生代的谢霆锋携手。
略做剖析即知,破十亿票房的电影,大致就在周润发、郭富城、甄子丹和刘德华这四个人中间轮转。
完全足以说明,他们就是商业意义上的顶层人物。
其次是港式商业电影的传统优势。
香港电影的根底就是观影愉悦性,一多半电影都踩在这个节奏上,上面这六部电影,一部动作传记、五部警匪犯罪,就题材而论,都在优势领域当中。
故而,若一部港片,综合了上述两个优势,只要质量合格,就可期待跨越十亿“门槛”。
但真正重要的问题,并不是这个。
内地头部电影破二十亿、三十亿乃至四十亿,就如吃饭喝水一样简单,甚至已经有四部电影上探票房超过了五十亿。
在这样的态势下,香港电影的表现如何?
距离首部破十亿的《澳门风云3》已经过去了六年。
港式商业电影却仍然停留在十亿层级,甚至都没有人有信心去展望破十五亿和二十亿这两个关口。
排片倾向和观影口味的问题确实存在。
但这并非主因。
借用一句翁子光导演说过的话,「什么尽皆癫狂,尽皆过火,这些都是哄香港电影人的,硬要给香港电影赋予意义。」
他说香港电影没有文化,这句话直戳痛点。
尤其太多的港式商业片,过于直白,编剧拿上警匪、黑道题材就开始编,追车是一定要有的,枪战是一定要有的,爆炸是一定要有的,但最后观众看着,似乎追车、枪战和爆炸就成了印象最深的符号,甚至就是剧情的烙印。
没有办法,真正有深层思考能力的人并不多。
然而这个问题,正好就是港式商业电影在票房上踌躇的主因。
上述六部破十亿的香港电影。
《无双》奉献了华语片仅见的叙事结构、颇堪玩味的人生体悟,以及因人物的多面性而呈现的丰富剧情。
但其他五部电影,除了激烈的场面,有多少可堪沉淀的内容?
《扫毒2》有仇无情,《拆弹专家2》虽有“用完即弃”却不合法理,也有以点带面的嫌疑,偏执与回头都显得直来直去而欠缺铺垫,《怒火·重案》则更为脸谱化,《叶问4:完结篇》早已超出了人物传记的合理范畴,《澳门风云3》更无一言可提。
那些在香港电影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思考与深度,比如新浪潮的批判与创新,又比如九十年代初期的百花齐放场景,在今天已经荡然无存。
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而如果仍然一味追求侧重商业的剧情,没有对于社会、现实以及其他题材的深入解读和再创作,“十亿”层级的票房或就将成为长久的阻碍。
因为所谓“娱乐性”一定会有其极限。
所以翁子光就显得很可贵。
他拍了《风再起时》,说自己不能保证电影能不能卖钱,但能保证它的品质。
只有真正深入思考过。
电影里才会有过去时光里的诸多细节,才会有人物起高楼、楼塌了乃及多年后的回望与内心的袒露,才会有时间轴里的历史段落次第呈现,而不是“噼里啪啦”一通,出片尾字幕、结束。
而内地电影市场需要什么呢?
当然绝不仅仅是所谓喜剧和爱情、爱国等题材电影,观众同样会需要深度类型电影的熏陶。
奈何这种作品难遇。
所以其实港式商业电影一直都有它的优势,但在时代的变化里,需要与深度相结合。
这也本来就是电影艺术的真谛。
一旦有真正优质、具备深度的港式商业电影落地,观影市场必然会反馈出其真实的商业和艺术价值,票房落点就绝不会是如现在这般“负重前行”的缓慢增长,就或将能够出现“量级”跨越式突破。
这完全是合乎逻辑的。
十亿级港片标配。
是大牌演员组合、港式商业娱乐和量级投资。
近数十年先后崛起的演员。
皆经千锤百炼。
若补齐深度的短板。
就或迎来爆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