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诞生至今已经快三十年了,它还与《教父》系列一同被列为男人必看的电影片单的榜首。都说好的电影值得一再的回顾,因为不同的心境下,可以从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好的电影文本,就仿佛是一面镜子,在演出他们的故事的同时,也能照出观众的内心。
好电影能有如此的魔力,并不是由于它是白雪公主里的魔镜,而是电影直观语言背后所蕴含的隐喻空间,越是丰富的广阔的空间,就越能容纳不同观众的百种千般的心境。带着这样的观点去回顾某一部老片,就能在体会到隐喻的同时,感受到重构电影语言,并回溯到一种创作者的乐趣。
在回顾前,要强调的是,男主角并不叫肖申克,而是安迪,肖申克是那座监狱的名字。把肖申克当作男主的名字的错觉大多是因为男主名字本身略有普通以及电影标题的光环,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人们的偏见以及对现实的自我再加工。
对于《肖申克的救赎》最直观的看法,也就是不带任何隐喻的观赏,也就是纯粹的一个越狱片。那么他的受众应该是罪犯或准罪犯,但基于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有锒铛入狱的隐忧。所以如果被判处了一个漫长的刑期,安迪可以教会你如何在狱中与人相处,如何度过无聊的岁月,如何凭自己的本事吃饭以及如何逃出生天。
如果停留在此,这个影片的展开性就很弱。但奇妙的隐喻在几个关键位置上发挥了作用。首先就是“监狱”这个概念,虽然大多数人都不会真的亲身经历监狱,但监狱是用来囚禁犯人,或者说是把人“困住”的。这时,肖申克就不再是那个对于某些犯人来说的有形监狱,而是一种无形的普遍意义上的困境代名词。
这样一来,影片就变成了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人在普遍意义上的困境中,该如何去面对以及如何行动的主题。谁在一生中还没有遇见过真正的困境呢?哪怕是在别人看来无所谓,但在自我眼中却是天大的困难的情况。
在肖申克困境中,安迪保持的冷静、乐观、执着以及对希望的坚持,是每个人在困难当头的时候,所需要的必备要素,或者统一在一起,那就是面对困境、不被困境打倒、并坚持最终战胜困境的勇气与力量。
这个隐喻相信大多数人在观影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而与此相对的,还有另一面。困境大多数时候讲的是一种周遭的艰难境遇,是偏向于客观的东西。而这种客观对人的影响就会造成主观的感受,对应影片中的内容就是——自由。
片中有一幕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即安迪和几个犯人一同外出劳动,偶然间帮监狱官解决了税务上的问题,作为交换,他为狱友每人争取到几瓶啤酒。当啤酒拿来的时候,安迪却没有喝,他坐在夕阳下的屋顶,看着朋友们喝酒的样子,对他来说,这是一瞬间自由的体验,哪怕仅仅是喝下几瓶啤酒的时间。
所以肖申克的更进一步隐喻,是一个限制自由的地方,而其中呈现出的,就是人在自由受限的情况下,不放弃对自由的信念,不失掉重获自由的希望,并在这样的坚持中,最终拿到应得的自由。
随着向主观世界的迈进,隐喻的大门彻底的打开了,肖申克从一个石头搭建的监狱渐渐的虚化,在“困难-自由”这一对隐喻之外,只要观众愿意,就会获得更加广阔的意义空间。这其中,最普遍的,或者最好理解的,也许就是“身体-精神”这一对矛盾在影片中的投射。
肖申克的围墙由此消失了,钢丝与岩石化为血脉与筋肉,肖申克又从困住囚犯的监牢,变成了一个人的身体。这个隐喻动用了一对古老的矛盾,也激活了每个人心中那个普遍的体验——身体即是灵魂的容器,又是灵魂的束缚。
灵魂虽然得益于身体的支撑,但也会让人时不时感受到,身体是灵魂的负担。一切灵魂所发出的意志,都需要身体去执行,任何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必须要踏实的落在双手双脚上一下一下的实现,这种困境相较于周遭的境遇与内心的自由更加让人无能为力,不过,越是这种无法改变的困境,就越能触及问题的真相。
如果认为“身体-灵魂”的矛盾就是肖申克能做到的最深层的隐喻的话,那这个结论还是有些草率了。经过连续的跳跃,最终肖申克可以彻底的摆脱任何现实的有形困境,最终深入到灵魂本体中,勾勒出在一个灵魂当中所承受的双重考验——追求自由的灵魂vs因循守旧的灵魂。
一间间的牢房,就像是灵魂成长中形成的一个个固见,也许来自常识的认识,也许来自文化的传统,也许来自经验的沉淀。人就在内心里,给自己建了一座肖申克,那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规定,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适合做什么,都仿佛是牢房的每一个编号,按图索骥就能找到固定的套路。
就这样,肖申克能走得最远的隐喻,也就是通往每个人内心的牢房,而锁住每个人自由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在电影的文本里,有很大一部分,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一般,通过隐喻的构建,勾勒出一种现代生活的境况,并揭示出一些人生存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而通过影片中人物的行为与动作,向观众呈现出一种选择的可能。
这种电影,可以给它们一个类似于存在主义的命名——生存电影,电影中的角色生存在电影世界里,却也生存在真实的生活中,而真实生活中的观众,也通过电影,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生存体验,这就是生存电影的意义。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