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演员在这一轮电视剧三大奖的争夺中扬眉吐气。

于和伟抱走了去年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奖杯,王雷夺得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雷佳音收获了金鹰奖的最佳男主角奖。

这几位无一例外,全都是辽宁人。过去两年,人们谈论“东北文艺复兴”时,提及的多是作品和文化输出,说到演员时多是“喜剧”之类的刻板印象。

这一次,几位东北演员在专业奖项上攻城掠地,无疑向观众证明了他们在表演上的天赋和专业上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获奖及其代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在一定周期内的主流审美:

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是狷介狂傲的名士,王雷饰演的李延年是正义凛然的英雄,雷佳音演绎的周秉昆恪守本心的小人物。

慕强、歌颂英雄、共情身边的小人物,是网络时代的普世特征,与之相对应的荧屏形象也自然成了所谓有观众缘的“好人设”。

有意思的是,三位男演员在得奖后的表现也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对应了起来:

于和伟洒脱自信,直呼“荣幸之至,欣喜若狂”;王雷直抒胸臆,表示要“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雷佳音战战兢兢,紧张到获奖感言只准备了一半,还把话筒蹭掉了,直言“太丢人了”。

这也意味着他们在对角色的理解上,融入了一部分自身的特质。

东北演员的地域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演员的表演体系中往往包含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其中,东北演员的地域特色又最为常见。

比如赵本山会在小品中说一些普通观众听不懂的东北话,像《不差钱》中的那句“吵吵把火的,让狼撵了咋滴”。

在昨晚播出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德古拉和我》中演员身上的东北地域元素就表现得非常明显。“破马张飞”“捂了嚎风”“疯疯糟糟”……各种千奇百怪的成语虽然让观众听不懂,但说出来就很好笑。

这些都是充分利用了东北方言魔性的特点,强势将观众带入到了戏剧情境中。

除了语言,还有一些行为上的融入。

比如之前《都挺好》的热播,倪大红所饰演的苏大强就成为了表情包的宠儿,那出靠在床边说“我不吃,我不喝,我就要钱”的情景更是成为了名场面,广为流传。

《都挺好》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南方,但身为东北人的倪大红,却给角色融入了躺炕的习惯,而且并没有使角色产生分裂感,达到了演员自身地域特色和角色的完美融合。

《觉醒年代》中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亦如此,尽管陈独秀是南方人,但其身上那种民国时特有的名士张狂,与东北人身上的粗犷有吻合之处。

人世间》讲述的是东北故事,雷佳音则是导演李路眼中“妥妥的最佳周秉昆”,不论是张嘴就来的东北口音,还是他在“光字片”骑着小车游荡的身影,乃至与父母兄妹插科打诨的相处日常,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东北风味。

《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中的李延年,之所以能突破人们传统印象中指导员的形象,除了剧作的本身设计,也与演员的个人背景和对角色的理解有关。王雷的爷爷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美国的炸弹已经落到了东北境内,东北人对“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的感受恐怕最为深刻。

按照常理,在战场上,在战壕中,弯腰躲藏是常态,但王雷坚持用“挺直胸膛”来表现人物的内心,虽不符合现实,却不由推高了这个角色身上的艺术属性。

事实上,一些剧组有时候会鼓励东北演员尽情释放地域特色,甚至会为了他们修改角色人设。

比如谭卓和郭京飞在《对手》之后二搭出演《追爱家族》时,就因为演员中“含东北量”太高,导致东北腔横行,整部剧的“画风”跑偏。

好在,这部剧主打轻喜剧风格,主创干脆就为主人公一家注入了东北的基因,帮助演员“撒开演”。

观众缘的养成

在本届金鹰奖的举办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雷佳音作为颁奖嘉宾与张凯丽上台颁奖时,由于表情过于严肃,被一些网友表述为“全程黑脸”。与此同时,他的黑帖也在网上集中爆发。

雷佳音在得奖之后的表现,已经足以让人相信他确实很紧张,虽然近年来观众缘颇佳,且被誉为“演技派”,但这毕竟是他距离大奖最近的一次。

尽管张凯丽在汹汹舆情下发声力挺,但负面影响已然造成。

这件事来得多少有些莫名其妙,在此之前,雷佳音一直都有着良好的观众缘。

一来,在流量明星遭遇声讨、演技派大叔上位的这些年,像雷佳音这种演技过硬的演员往往能在舆论中得到额外的优待;二来,雷佳音爆红之后主演的作品大多有品质保证,观众会爱屋及乌。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东北人身上接地气的属性和幽默的性格让他在路人眼里也很亲切。很多观众的评价是“不吃他的颜,但看着就很顺眼”。

其实,不只是他,张译、沈腾、孙红雷等东北演员身上都有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在片方眼里,这种吸引力代表了收视潜力。

现在,三大视帝尽归东北演员,意味着这个群体不仅观众缘浓厚,奖运也极佳。接下来的悬念是,这种幸运能否延续到正在角逐金鸡奖最佳男主的沈腾身上呢?

【文/许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