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就有一部集结了多名知名香港导演拍摄短片“拼盘”电影登陆了内地院线——《七人乐队》。有人认为先抛开影片质量不谈,仅仅是让这群导演集中到一部电影里,就已经是香港四十年电影发展史的缩影。这一点从《七人乐队》今年先后成为First电影节、香港电影节的开幕片就能看出来业内对其期待值是很高的。
看完《七人乐队》,在我眼中尽管影片由七个全然不同的片段构成,但凑到一起,却形成了一张审视今昔对比、思考前程何在的香港现实画卷。
七个导演,讲述七个年代的故事
电影《七人乐队》由洪金宝、许鞍华、谭家明、袁和平、杜琪峯、林岭东、徐克七名导演共同执导,于7月底正式登陆了内地院线公映。
据了解,七位殿堂级导演各自抽签负责一个年代,执导一个与香港有关的故事。电影的片名也寓意各有风格才华的导演,尤如出色的乐手,走在一起便能合奏出令人共鸣的美妙乐章。
影片中,七个故事分别是洪金宝的《练功》、许鞍华的《校长》、谭家明的《别夜》、袁和平的《回归》、杜琪峯的《遍地黄金》、林岭东的《迷路》,及徐克的《深度对话》。
七个故事,每个章节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又展现了香港七个不同的剪影。由于本身单个故事时长有限,为了防止过度剧透,在这里先把每个章节故事大概给大家梳理下。
第一章节——《练功》。50年代,一群拜师学艺的孩子在师父严厉督导下勤练功夫。徒弟与师父间的默契在呼喝声中形成,而躲懒受罚的那天也可成为一生难忘的转机。
第二章节——《校长》。60年代,社会清贫,但求学者众。一位执笔忘饭的校长与善良淡雅的王老师让一座天台学校成为童年岁月里最温暖的家。
第三章节——《别夜》。叶嘉琳与余雁飞,在80年代香港依然美丽的夕照中相恋。女方一家移民海外,二人无奈承受离别之苦,只余下相爱的记忆。
第四章节——《回归》。90年代,儿子举家移民,孙女却因学业暂时留在香港爷爷家。爷孙两人隔代沟通,妙趣横生。在生活中消解代沟,隔阂打破,亲情更上一层楼。
第五章节——《遍地黄金》。2003年沙士时期,大时代下三个小市民的发达白日梦。三人常胡扯投资大计,妄想一夜致富。一番进退争论后,总是错失发达机会。
第六章节——《迷路》。2018年的新春,丈夫回到香港与妻儿团聚,当他拿着旧照片在日新月异的香港街头追忆当年时,却彻底迷失了方向。最后,回忆不幸化成追忆。
第七章节——《深度对话》。未来,某所精神病医院正在进行一项关于精神分裂的研究。四位参与者投入忘我表演,已然分不清真正身份,到底谁是医生?谁是病人?
整部影片时间跨度从上世纪50年代起,跨越到当下与未来,每个年代讲述的都是最贴近那个年代的故事,家庭、校园、社会;浪漫、温情、幽默都能从香港的时代故事中感知到。
用胶片,营造了强烈的年代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更愿意将《七人乐队》看作是一部致敬香港电影发展史的一部影片。
不仅仅是因为电影集合了众多香港电影知名导演,也不仅仅因为电影是围绕香港发展的时代故事展开,更多是因为《七人乐队》展现了老一辈香港电影人对电影技术的坚持。
自电影行业诞生以来,胶片几乎是所有导演都曾运用过的介质,很多经典影片都受益于胶片的特殊视觉效果。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那个资源并不富裕的年代,电影胶片是稀缺资源,很多小地方的胶片电影放映都是统一计划分配、轮流播放,放映当天才能去拿片子、放片子,可以说胶片承载了电影黄金年代很多导演的才华、理想和创意。
此次在《七人乐队》中,七位导演为了致敬,在电影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仍然坚持采用胶片拍摄的手法,使影片更具复古感。
除此之外,胶片的使用也使得电影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性,高饱和度下营造出了强烈的年代质感。
《七人乐队》监制和导演,杜琪峯谈及拍摄的初衷时坦言,“2010年第一次用数码摄影机时,感到胶片已经式微,当时心里充满感慨,因为很多经典影片和传奇性导演都受益于胶片,后来便萌发了用胶片拍电影的想法,希望讲一讲中国香港的故事,让大家更了解香港、更爱香港。”
熟悉的导演,熟悉的风格
在《七人乐队》的观影过程中,你会很欣喜地发现,有些导演无需表明身份,见其影像风格和细节处理便知是谁。
比如在篇章《练功》的开始部分,“七小福”一出场,你可能就能够意会出,这是属于导演洪金宝的记忆碎片影像化。
而结尾伴随着角色残酷惩罚的收场,一道伤疤换来一段苦下功夫的成长,镜头也从头破血流的少年转向已经年迈的洪金宝自己,你就会明白这段往事更偏向于导演的私人记忆。
再例如讲述八十年代爱情故事的篇章《别夜》,开场几个独具新浪潮先锋感的特写镜头,就打上了谭家明的烙印。
无论是女主角余雁飞家中粉屋绿墙装修风格,还是故事里大胆且直接的情欲表现,都能看到谭家明导演以往诸如《爱杀》《烈火青春》等电影的影子。
谭家明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重要导演,其曾执导的《父子》夺得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项大奖。这一次,《父子》中饰演郭富城儿子获得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新人奖的吴澋滔已然长大,他在《别夜》中与导演再次合作。
许鞍华导演的篇章《校长》,同样会让人联想到她早年的电影作品《客途秋恨》,在许鞍华的镜头下,一位执笔忘饭的校长和一个善良温婉的女老师,让一座天台学校成为60年后记忆里那个最温暖的家。
看完《七人乐队》,或许你会感叹,从50年代到如今,每位导演都没有变,仍然保留了自己的电影风格,这些鲜明的个人标签,正是那个年代的港片和导演吸引我们的魅力所在。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