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在舒适圈,就没必要来披荆斩棘

“把一见识却能够做到极致,也是披荆斩棘”

“披荆斩棘”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是突破舒适圈,还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呢。相信看过《披荆斩棘的哥哥》这个节目的很多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小仙刚开始看节目时,也更加喜欢像是杜德伟这样拼尽全力的敬业精神,不会因为自己在行业内的地位,更没有因已经获得的荣耀奖牌而倚老卖老,反而冲在最前面,让人感到肃然起敬。

想象自己如果是在场的那些年轻哥哥,看到杜德伟对于工作的态度都会自愧不如,多多向他请教。

看到马頔、苏见信、郑钧这一组“表面功夫”乐队,也确实觉得有点太“爱谁谁”了。

刚开始不知道他们曾经的光辉,觉得如果是为了表现真摇滚精神,那就不要来节目啊,来了节目又不拼搏,不突破,不愿意唱跳,也不愿意用更多的表现方式,拓展深度与宽度,只躺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觉得这样非常没有看点。

后来当他们一登上舞台,满满的都是回忆。虽然没有在大家面前练习,也没有唱跳,可他们的实力并不仅仅是这一两个月可以演练出来的,靠得是前面多少年在行业内拼出来的地位和实力。

实力和天赋,还真不是靠一两天,一两个月可以练习出来的。他们只是没有把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对舞台的态度用大众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因为有些事情说得太明白了,就不酷炫了。

把对唱歌,表演,摇滚的精神表现到极致,这样就不算披荆斩棘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每个人大概都有不同的解答。

就拿在学校里考试来说,只要拿到了好成绩,只要不作弊,以自己的实力拿到的分数,老师是不在意你的学习方式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有些学生是寒窗苦读,熬夜拿到的高分;而有些是用他们高效的方式学习,而有些则是天赋异禀,他们可能上课在玩,下课在睡觉,但是一到考试依然能够名列前茅。

对于哥哥这个舞台应该也是这样,只要能够笑到最后,在每一轮都能拿到不错的分数,节目本身是允许这样的方式存在的,至于观众更喜欢哪一种“披荆斩棘”的方式,是观众们的自己。

那么作为《披荆斩棘》节目本身是如何定义“披荆斩棘”的呢?

“邀请各个领域的文艺工作者,用匠心和敬业态度,挑战不同风格的音乐、表演形式;用对舞台的敬畏和精益求精的拼搏,突破自我,拓展边界;邀请时代英雄,讲述滚烫故事,致敬滚烫时刻。”

从节目本身的定义来看,突出的是哥哥们的“匠心”和“敬业态度”,希望哥哥们能够展现不同的音乐风格、表演形式,希望他们能够突破自我,拓展边界。

某些方面来说,节目的初心是希望哥哥们来到节目里是可以突破舒适区,突破自我的,像是杜德伟、苏有朋的诠释方式是比较符合节目本身的。

但如果不能突破自我,至少是要保持匠心和敬业态度,在演出比赛中,淘汰掉的很多哥哥某些方面是不具备这两点的,或者是过于内向,不善于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大家更喜欢看怎样的哥哥们?第二季的哥哥中最喜欢的是谁呢。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一起讨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