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传统文化复兴的步伐愈发快了,这尤其体现在近十年古装剧的井喷上。

至于效果——

在叠满语病的台词、拖泥带水的剧情与小学函授的演技面前,唯一能让剧组宣传人员发挥“屎上雕花”传统艺能的,似乎只有他们稿子里"又还原又精致"的服化道了。

但细看,还是仙界特有丧葬风,或是刘姥姥型审美--乱花渐欲插满头,义乌商品叠叠乐。

我是完全没看出来有哪好。

别忘了,中国古装剧也曾在80年代-90年代拥有过辉煌。

那是一个演员与服化互相成就、导演与观众都有意识的黄金时期。在造型设计师的精巧构思、谨慎装扮之下,小到《红楼梦》里的丫鬟,大至《西游记》中的妖精,都是全员皆美人、颦笑皆风雅。

对比现在的古装剧:从巅峰到谷底的审美降级,中间不过隔了30年。

开天辟地的古装服化设计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刚从蒙昧中醒来,但信息的传达与接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变畅通的。

一份社会调查显示,连某名牌大学中文系的许多学生甚至都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这样的背景下,接下拍摄《红楼梦》重任的王扶林,可以说是临危受命。

不过上世纪的专家明白,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是行不通的,想让更多观众接受,就要让他们真的爱看。所以,除了剧本有趣,演员和造型也一定要下功夫,不但还原,还要"美"——毕竟,这是直观映人眼帘的。

远在甘肃的杨树云得知《红楼梦》招募化妆师的消息,前来北京,在众多人里脱颖而出。导演要求:要化出《红楼梦》特殊风格的妆,化出你大杨风格的妆。

进剧组后,杨树云牢记这两句话,前后通读了七遍《红楼梦》,确保将人物的容貌与性格熟记在心。但光是熟记还不够,《红楼梦》距今已有几百年,许多妆容早已不可传。

例如林黛玉的罥烟眉。

林黛玉是关键角色,眉形又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展现举足轻重,不能不重视。杨树云从《西京杂记》翻到《杨太真外传》,最终,在一首冷门诗里,找到"遥看丝丝罥烟眉",确定了它的大致形状。

也有资料里没有写到的。

原著里,贾宝玉的一个发型"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前后出现了三次,足以可见曹雪芹对它的用心。杨树云心想:既然能写出来,就一定有依据。

史学资料里查无此发,杨树云转而查找各民族的编发图鉴,反复设计,最终以敦煌壁画的"反琯髻"和清朝大辫子为基础,尽可能还原了出来。

只是一个发型、一个眉形,就能见其用心程度。

《红楼梦》播出后,杨树云获得了那一届"飞天奖"的最佳化妆奖。也开启了古装剧服化的黄金十年。

1992年,杨树云受邀担任《唐明皇》的造型设计师。杨树云的搭档,是在此剧中饰演心机美人武惠妃的李建群,她还有另一个身份:该剧的服装设计师。

同样史无前例。

当时,既没有唐朝作为背景的连续剧,也没有详实的论文研究,何以参考?——只有壁画,能最直观映照出盛唐景象。

拿定主意,带着"一定要做好"的决心,李建群四次前往敦煌,七次前往西安,实地临摹壁画。接着闭门不出两个半月,结合动作和场景绘制出了多份手稿。

虽然李建群最早是舞蹈专业,服装设计只不过是半路出道,但手稿中的每个形象,不但具有审美价值,也经得起细节的考量。

比如杨贵妃和武惠妃的部分服饰,带有胡服元素——丝绸之路的贸易在当时达到鼎盛,以兼容并蓄著称的唐朝自然吸纳了胡人的流行服饰。

2001年,《康熙王朝》开拍,同样请来李建群担任全剧服装设计。

此前,清装剧已经火了十数年,无论是九叔僵尸片,还是琼瑶剧,都有清朝皇室形象。可服化水平,大抵和《还珠格格》相当——如同过家家。

李建群将"还原"与"美感"结合,做出了"一耳三钳"的设计。比通稿满天飞的《延禧攻略》早了十七年。

《延禧攻略》的满族女性,几乎时时刻刻遵循"一耳三钳",并不符合规范。李建群指导的《康熙王朝》就规避了这个问题——只有在隆重场合并且搭配吉服时才戴三对耳坠,其余场合还是戴一对或两对。

这样的精巧,在那个时候,是常态。

《红楼梦(1987)》的造型师杨树云曾在一次电视访谈中遗憾说到:他设计过的作品里,只有两部没拿奖。

一部是刘晓庆主演的《武则天(1995)》,另一部是如今在90后观众心中封神的《上错花轿嫁对郎(2001)》——20集的剧情里,竟能交待完五对璧人恋情,这对于当今又臭又长的古偶剧,无疑是一场精神恫吓与降维打击。

将吊打指数拉满的,是这两部未获奖作品的服化造型。

《武则天》中的武媚娘、王皇后、上官婉儿、太平公主

《上错花轿嫁对郎》中的李玉湖与杜冰雁

要知道,当年的颁奖远没现在注水泛滥,很少会有迪丽热巴式获奖。

这两部剧错失奖项,只因为它们遇到的对手,分别是《三国演义》与《大明宫词》。

说是神仙打架,一点也不为过。

进入新世纪,市场化的大门越敞越开,各类影视剧层出不穷,可伴随着新十年的到来,接力登场的影视剧,只能用"诸妖混战"来形容。

于正奠基的"妖魔色系"、《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开创的"梳平丧葬风"以及范某人和鞠某人引领的"老娘最大"时代,共同拼凑出了如今中国古装剧服化的摆烂无下限版图。

无需援引图例,相信你脑海中也已经浮现出了一系列不可远观亦不可近看的剧照。

服化:源于史,落于人,归于剧情

以前的服化有什么优点?这个问题要从"现在的服化有什么缺点"引出。

首先,是肉眼可见的"服化和演员各管各",互相拖后腿。

近来以"王宝钏挖野菜"闻名的《薛平贵与王宝钏》,就是一个典型。

饰演代战公主的馨子,从外貌看,颇有点小家碧玉风,可剧组却不管她的外貌特点,没有上发包,直接将一个大大的发冠扣在头上,连头发也看不着了。

开创了"梳平丧葬风"的《大风吹散十里桃花》,则是"极简风"的负面教材。

在造型设计上,它完美避过"藏拙露美"的基本通识,缔造了服化届的"复仇风"概念。

不用刘海或额饰遮住头颅,反而将头发高高扎起,让发际线暴露无遗。

这个操作,堪比下图的掀刘海吻额头。说对方不是仇人,我不信。

同为85后小花,唐嫣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但在《仙剑奇侠传三》中,设计师就用"额饰"来精巧解决了这个问题。

服化的落点,其实还在于人。

三金影后周冬雨接演古偶剧后曾引发一阵群嘲,理由是:她个人本身的形象与剧中"四海八荒第一美"的设定差之千里。服化没有弥补上来,她也没有为这个演员的塑造在外形上多下功夫。

而1995年拍摄的《唐明皇》里,服化与演员却是互相成就的。

出演杨玉环之前,林芳兵身高175却只有90斤,为了尽可能贴合角色,她拼命增肥,急于求成时,一顿吃下十四个包子,最终增重50斤,终于达到了角色的要求。

外在条件有了,在杨树云、李建群两位设计师的包装下,林芳兵的杨贵妃也被称为最还原的杨贵妃,宛如从画里出走。

后来《妖猫传》和《杨贵妃传奇》中的杨玉环再满载盛誉,也不是观众心中的那个只出现在盛唐时的杨贵妃。

为何上世纪的古装服化十分注重对历史的还原?

这是因为,人物的形象、动作与思想会深受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一旦与细节严重脱节,剧中的人物动机就会失去根本逻辑。

比如以服化还原著称的《风起扶桑》,武则天召见臣子时,披头散发,一身缟素。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遁入了佛门胜地。

武则天为何能走入权力的中心?一是她所处的时代相对宽松,二是她对权力的追求有着十足的欲望。

试问,一个浑身裹得比木乃伊还严实,堪称女德典范,一看就清心寡欲的人,怎么能当得起女帝的形象?

《玛丽苏传奇》中的武则天,倒是装扮得富丽堂皇,但同样被服化所连累。

仅是册封昭仪,就与皇帝穿起了情侣装,还让众位大臣与皇后妃嫔跪拜,怎么看都已经站在了权力的顶峰。

她又怎么会接着去用心机和手段向上攀爬?后面几十集都没有再演的必要了。

而1995年的《武则天》,则是相对逻辑自洽的范例。

只是册封昭仪,仪式并不隆重,但衣服的精致花纹和红色配色并没有让她失去嫔妃该有的尊贵感。武则天此时刚从感业寺回宫,头发的长度也符合史实。

最重要的是,和武则天的短发对比,她身旁站着的韩国夫人装扮艳丽,这无疑是为日后韩国夫人和李治的勾搭埋下了伏笔。

只有带出这个剧情,武则天才能深刻知道,连身边的亲人都靠不住,想在深宫中走下去,只能靠自己努力争斗。

其实说到底,还原历史,不只是为了真实呈现出当时的景象。毕竟,影视剧不是纪录片,服化的重要作用,还在于烘托人物、推动剧情。

《唐明皇》中,将士们在马嵬坡要求唐明皇赐死杨玉环,理由是"红颜祸水,祸国殃民"。

没人知道,历史上的杨玉环自缢的那天具体是何装扮,可李建群结合剧情设计了一套最合适不过的服装:蓝白头饰搭配白色长裙,裙摆上还用银白色的丝线绣着荷花。

一片白茫茫中,她纯洁地来,纯洁地走,周围的纷扰与她无关。只有"苍凉"二字能构成她此时的意义。

而服化的作用,也彰显得淋漓尽致:既符合了历史的规范,也有美感,还能衬托氛围,推动情节。

如今的古装剧 

演员与服化互扯后腿

对于现在的古装剧在服化上的敷衍行径,苦此久矣的观众试图从两个方向寻找原因:设计和演员。

有人把锅指向了"贫民丧葬风"的开启人——张叔平。

在港影界,张叔平的确是造神者一样的存在,可来到内地古装剧的剧组里,却上水土不服。为了赚快钱,不顾演员本身的形象特点,无论男女老少,一概梳平,顶多加个龙须。

但张叔平在内地影视剧中并非没有贡献出好作品。

于是又有人把问题的根源归结在了演员上:形象单薄,小家子气,不如林青霞王祖贤能经得住折腾。而追根溯源,以前的演员,都是煤老板选出来的,现在的演员,都是资本选出来的。

总之,无论以何理由,最终都统一归为"资本"的错。

但这个单薄的词语,掩盖的是复杂的成因。

好的作品往往是渐入佳境的,而被短视频驯化了观看习惯的观众,在十分钟以内看不到爽点,就不会再等。电视剧的盈利赖于广告,很少有平台能再等一部《甄嬛传》这样细水长流的电视剧,只能赚快钱。

"快"的要求,落实到演员的选择上,就意味着要找自带热度的流量演员,演技和仪态可能约等于无,但粉丝实力足以拉到充足的外宣。

粉丝们都懂这条规则。前段时间,"鞠婧祎小号评论"上了热搜:粉丝们义愤填膺,要求剧组明确给鞠婧祎"一番"的名位。

一番可以理解为角色中的C位。可从戏份来看,鞠婧祎不过是主演之一。粉丝们的诉求有理可据:明星流量高,能带来最直接的收益。

粉丝的事业心无可指摘,毕竟如今流量和数据唯一的导向。可这样一件看来荒诞的现象已经成了共识和常态,何尝不是另一种荒诞?

而"快"的要求落实在设计上,就意味着工业化与流水线,没有时间专门为一个也许只拍一场的头型耗费几个小时。设计师也许有这个实力,可流量演员等不起,按时付费的剧组也等不起。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属于恶性循环般的多向奔赴了。即使是好演员和好设计师,也难找到用武之地。

而现在的古装剧,缺少的只是女性演员头上的珠翠吗?

古代女性复杂而繁琐的头饰,其实意味深长。

它代表着古代封建礼教对女子行为的束缚,例如步摇,一步一摇,女性佩戴上这个首饰只能举止端庄,避免让重重的珠链砸在脸上。

在古装剧里,它也有标志性意义——女性在封建时代受到的条条框框的限制。

《红楼梦》《唐明皇》中的杨玉环与贾元春,即使尊贵如皇妃,也要规行矩步,身不由己。就是在这样的身不由己中,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女子陨落。其实每个封建时代的铸造,都是由女子的一滴滴血泪换来。

连凤姐也是将仪态烙印在身上的

从主题来看,封建时代对人性的压迫不言而喻。

同时,精致的发饰也有另一层含义:身不由己,但仍不放弃对美的追求——对权力的追求。

虽然步摇是封建教条施加给女性的束缚,女性难能摆脱,但也会尽力去削弱这样的束缚,在曲线中开出一种美感。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多少女性就是在这样沉重的枷锁中,一步一摇,开辟出了属于她们的历史。

而现在的古装剧,即使是尊贵无比的女帝,也一身缟素,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清心寡欲的人是如何在男尊时代走上了权利的巅峰。

至于"大家闺秀",也都是批头散发,一个比一个活泼跳脱,好似现代人穿着影楼装玩cosplay,在她们的身上,你丝毫看不到封建时代给女性施加的桎梏。

比如《嘉南传》里,女主嘉南郡主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宫墙内毫无自由可言,不愿做提线木偶"。说白了,是为了自由。

可看这一举一动,由内而外的洒脱气质,结合古代背景,明显是在毫无拘束的环境里成长的,她有什么争取自由的必要?

"灵动"式演技,又名甩辫大法

今年曾以豆瓣评分8.8(仅比《水浒传》低0.2分)登顶热搜的《梦华录》也没提供什么正面案例。

行为比现代还现代,吊诡的是,编剧给她们设定的思想,却比古代把裹脚布绕了千层的前朝遗老还封建。

例如《贞洁录》里那句揭露全剧核心的"以色侍人最下贱",以及男女主角的"双洁"设定。

总有人为演员呈现出的夸张"仪态"辩解,认为"不谈剧情只谈仪态"是"耍流氓"。但这句话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倒退的不只是服化和演员。

不过,服化,也许是当下的讨论空间中,唯一可以安全提及的话题了。

毕竟,一句轻飘飘的"以倭代唐",就足够激起民众的民族热情,遮盖住电视剧的无数重要漏洞,斩获一个又一个高热度推荐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