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电影似乎总是选在深夜时分不定期播出,专门适合静静一人时收看...
1999年度的荷兰电影节,主办单位特别举行一场全民票选心目中「20世纪最具代表的荷兰电影」(Best Dutch Film of the Century)的纪念活动,结果出炉是由1973年出品的软调情色电影《土耳其狂欢》拔得头筹,当时相信应该跌破不少国内外影评的眼镜,也让多年后的观众好奇这部低成本的情色片, 究竟魅力何在?
网络上,通常很难搜寻到情色片、三级片的心得或专文分享,多是评选历年来令人难忘的男、女演员排行榜,然而就在一向是讨论电脑软硬周边和影音格式的大本营PCDVD上面,果然是高手如云的卧虎藏龙之地,资深会员Strong便提到在他心目中荷兰电影界的三宝:除了今日已在好莱坞打滚多年 ,享誉全球的大导演保罗‧范赫文 (Paul Verhoeven); 还有凭着演出法国情色电影《阿曼纽》(Emmanuelle, 1974),一夕间打响名号的女演员席维亚‧克莉丝特 (Sylvia Kristel); 第三位便是在经典科幻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1982),饰演生化人Batty的性格小生鲁格‧豪尔 (Rutger Hauer)。
有趣的是,上述三人的电影事业均是从情色片起家,从这点似乎能够推测想像,60、70年代荷兰的本地电影确实有独特的「过人之处」,相信即便连向来自许以作风大胆闻名,进而引领欧洲独立制片人的法国电影人,也不禁投注肃然起敬的目光。 恰巧这部电影不但是保罗·范赫文早期荷语电影的得意作,同时也是当时29岁的鲁格‧豪尔踏入电影圈的第一部戏,更从此开启两人密切合作的大门。
男主角Rutger Hauer和女主角Monique van de Ven
电影的开头像极了义大利导演马利欧‧巴伐(Mario Bava)所擅长的「艳情惊悚片」(Giallo Film):同样是在月黑风高的夜晚,穿着鲜丽的时尚女人看似新勾搭上有钱小开,男主角从暗处现身在车前, 二话不说从皮衣夹克中掏出手枪毙了这对狗男女,随着血浆缓缓从女人的额头流下,男主角Eric也逐渐从睡梦中甦醒,故事则又重新拉回两人认识的开始。 导演在片头埋下这戏剧化的伏笔,除了很明显向巴伐等诸位意大利导演,于1960年代所开创的Giallo类型片致敬的意味,相信不少欧洲导演在年轻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 然而在此,导演不打算一味紧跟着前辈们的脚步,并且以大量实景拍摄取代片场搭景,希望使这部混着情色的文艺爱情片(melodrama),能更自然贴近一般面貌的日常生活。
穷人版的浪漫,来趟单车漫游阿姆斯特丹吧。
尽管电影改编自同名的畅销小说,从男女主角认识、相恋、分离到重逢,在情节上难以摆脱爱情文艺片的标准公式,另一方面却也能看见导演、编剧和小说作者三人,在人物刻划所下的功夫。Eric在前半段看似放荡不羁,对任何人或事都蛮不在乎,然而面对雕塑工作却很有艺术家的坚持(根据圣经在死后耶稣的浮雕像加上蛆),而在认识情窦初开的Olga后,虽然两人相识过程的激情程度几近破表,然而又再两人首次共度良宵之时,透过不经意的细腻举止表现出呵护之情。 虽然Olga并非出身于大富之家的千金,但是经营电器行的中产阶级家庭的保守价值,诸如表面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爱和乐(从日常互动到家庭社交,还真是动不动都要亲一下); 一面偷情一面表现出对信仰的虔诚等表里不一的行为,想必使戏里的Eric和戏外的年轻观众同样难以领教。
雕塑家度蜜月时容易犯的职业病。
除了透过细节描绘强化人物情感外,导演该如何控制节奏,更是一部小说改编成100多分钟电影的成败关键。 电影在后半段描述两人分离的过程,虽然剧情上显得有些跳跃、交代不完整,但由于先前细心刻划两人朝夕相处的生活片段,反而使观众情感的强度丝毫未减。 最后故事未说明的悬念终于解开,Olga罹患脑癌的事实来得突然,但仔细回想起来似乎早有征兆; 虽然两人的重逢化开Olga为隐瞒病情刻意制造的误会,伴随却是Eric只能在病榻旁默默陪伴,以一顶鲜红假发和「土耳其软糖」(Turks Fruit)代替从前交缠的拥抱、温存。 最后的长拍镜头,Eric 经过生前为Olga 所作的雕塑缓缓离开医院,人走了、戏也散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