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

文/张建燕

 

【1】

我只知,父亲放过电影,却不曾知道,那竟有十年的青春光景。

是呀,我差点忘了,爸爸曾是一个少年。

大概在1984年前后,村里接到县里的通知,选派青年到县上学习电影放映技术,学成回来,给乡里乡亲放电影。

这真是一个美好的冬天。

阳光,竟有几分暖洋洋的滋味,总让人想起,露着肚皮躺在春天里的小猫咪。些许寒风吹在脸上,久久,却没有刺骨。

父亲和同村的一个叔叔,穿着破旧的棉袄,背着被褥,坐上了去县城的车子。

各村的后备放映员们,有男,有女,有年轻的,还有稍长一些的,被安排在电影院后楼学习。桌子老旧,两个人坐一起。每人发一个笔记本,老师在讲台上讲,学员们在本子上勾勾画画,做笔记。

戴着眼镜的老师多次强调,电影放映机附近不允许有任何明火,安全第一。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学习了一个月。白天吃着食堂里的馒头、白菜,白菜里边有猪肉,冒着香喷喷的热气。

晚上,他们睡通铺,聊天,说笑。

 

【2】

这是一片“新大陆”。

每每下课已是下午,西斜的阳光像一层薄薄的轻纱,穿过树梢,洒在地上。

绿的冬青,是冬天里永远的少年。哪管是什么季节,从没有疲乏,没有困意。

父亲和同村的叔叔,一起去逛街。他们带着新奇,憧憬,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父亲说,那时候的楼很低。商店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却没有什么钱可以买。

他们最逍遥的时刻,莫过于在电影院看电影。作为县上召集来的学习放映技术的青年,学习地点就在电影院的后楼。当时,电影院里的票有时卖不完,只要有空座,和卖票人员打声招呼,学习人员就被允许进入电影院,找个座位,就可以看电影。这是多么畅快的事啊。

父亲回想起来,脸上挂着微笑,带着青涩,还有无限的骄傲。

 

【3】

我问父亲,放电影难吗?

他说,不难。

电影放映机是把影片上记录的影像和声音,配合银幕和音响等还原出来的机械设备。幕布要离电影放映机20米左右,发电机声音挺大,需要放在50米以外。

若是,某个胶片坏掉了,娃娃缠着讨要一小截。他们用小手,把它举起放在太阳底下照一照,能够看到里面的照片,影影绰绰,没有声音,却过了一把电影瘾儿。

我问父亲,是不是每次放电影,都需要村里的喇叭吆喝几嗓子?

父亲说,要放电影,不用吆喝,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

我们村放电影的地方,是一片很大的空地。空地前边有一汪浅浅的水,夏天的雨下得很大,这汪水,就变得猖狂起来,迅速膨胀。得势的还有很多的青蛙。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是蛙声一片。他们蹦蹦跳跳,唧唧呱呱,争着抢着,多亮几嗓子。那一个个都要挣破肚皮的大嗓门,后边蹲着一个个得意忘形的快乐青蛙。

水的周围,都是杨树。春天,是一抹抹新绿;夏天,是一树树绿荫。

 

【4】

那该是多么晴朗的一个夜晚呢!

父亲与叔叔早早就抬来桌子,拿来电影放映的设备,布置现场。首先电影银幕(幕布)必须挂得横平竖直。他们会把银幕的上方两头儿挂在电线杆上或者树上,银幕的下方拿来铁锨和镢头挖两个深坑,埋上结实的木头,把银幕下方的两头挂在木头上,这样才能保证,银幕清晰,观影效果好。

还没挂完幕布,村里的娃子就急不可待了,晚饭都没心思吃了。有的就在准备现场,跑来跑去,瞧瞧这,瞅瞅那,乐此不疲;有的脚上像长上了风火轮,在村里奔走相告,村里要放电影喽!

幕布一挂上,娃娃们把手举得高高的,就为了在幕布上比个手势,造个妖怪,那种美滋滋的感觉,好像本部电影自己就是演员。这真是无上的荣光!

村里的男女老少,早早吃完晚饭,大家自带着板凳,抢占有利位置,来晚的找不到合适位置的就站着,就这样,不一会儿,就挤满了黑压压一群人。

渐渐地,天黑了。天上挂着一轮皎洁的月亮,还有满天闪闪的星星。小虫子唧唧吱吱,羞羞答答。微风习习,我们在等待。伴随着划过胶片的声音,变换的光束投射开来,电影开始了。

老人妇女拿着大蒲扇,摇来摇去,娃娃跑来跑去,身上有蚊子咬的大包,也忘了在意。

这时,父亲和叔叔,一人看发电机,一人看放映机,分工明确,耽误不了彼此观影。

那时的电影多以革命战争题材为主。《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大家看得热血沸腾。看到电影中坏人欺压百姓、残害忠良,大家满腔怒火,恨不得冲上银幕和敌人一决高下;每每看到胜利的镜头,大家拍手叫好,掌声四起。娃娃们看不懂电影里演的是啥,但看得比谁都要带劲儿。

电影里的很多台词,娃娃们记得最牢固。例如《地道战》中高传宝的“各小组注意,各小组注意”,娃娃们一边看,一边得意地大声模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不许放空枪”。

当然,也会播放《少林寺》《庐山恋》等武打和爱情影片,当银幕出现亲昵场面的时候,有人大喊“把娃娃的眼睛蒙上”,现场顿时传来阵阵欢呼,场面难以控制。

每一个村子放电影,十里八村的青年男女,走着,来看电影。同行的,或许就有自己喜欢的心上人,却不敢和她走在一起,远远地,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上前喊了一句,却忘了刚才想好的那句。哎嘛!多亏这朦胧的夜色,朦胧了火辣辣的脸。

村里的露天电影,成就了多少对有情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一些年轻人用着看电影这样美好的理由,堂而皇之地,来和彼此的心上人聊天,约会。

父母哪能晓得咋回事。

多亏了,当初的露天电影做了爱情的掩护。

 

【5】

我问父亲,那看电影是不是需要拿点吃的?

父亲说,那时候哪有什么吃的。

当时很穷很穷。一年,村里给放映员十元钱。片子从县上取来,要定期保养,一年至少两三次清扫,该湿润的湿润,该防尘的防尘,要不然老化以后很脆,很容易断。

有时候,父亲需要去跑片。他骑着大金鹿自行车,顶着皎皎月光,伴着星星的闪闪光亮,载着胶片盒,从本村骑往下一个村,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让村民多看上两部电影。因为要赶时间,所以骑车很快,到了地方还得赶紧把胶片再手动反转回来才能放。

可以想象,看电影的人翘首以待,多么盼望跑片的人可以飞着回来!

 

【6】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影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让人应接不暇,露天胶片电影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父亲已不再放电影。千千万万的露天电影放映员消失在历史的舞台,转行做了其他。

可是,在那个物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电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新的世界,让更多的娃娃通过自身的努力,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可是,走着走着,童年的那些快乐回忆,久久不曾忘怀!

好想,好想,再看一场露天电影,大家都在,而我还是曾经的那个小孩。

 

【作者简介】张建燕(女),笔名荞麦青青,临沂人,90后。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罗庄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类刊物及网络平台,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