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月球》票房突破30亿,已经是势在必得了。
自从《夏洛特烦恼》成为2015年最亮眼的黑马后,沈腾和马丽再也没合作过喜剧长片。这次,“沈马组合”重聚,是很多观众买票的动力。
影片改编自韩国漫画家赵石的同名原著,质量上是有保证的,再加上开心麻花出品、科幻加喜剧的风格,获得这样的成绩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个人认为,这虽然是麻花喜剧里叙事完成度不错的一部电影,但却也是最难让人笑的一部。
电影虽然是个科幻故事,不过理解起来没什么门槛,简介一下剧情,有剧透,没看过的观众可以选择跳过。
人类在月球上部署了一个月盾计划,抵御小行星π的撞击,但小行星π提前来袭,他们只能紧急撤回地球。
沈腾扮演的男主独孤月,因为戴着耳机,沉浸在跟马蓝星告白的想象中,错过了撤离,被留在了月球上。
地球被撞得倒退几百年,所有技术都不能用了,面临灭亡危机,全人类很绝望。
此时,月盾组织发现了被遗忘的独孤月,想把他塑造成英雄,直播他在月球上的生活,鼓舞人们的信心。
但是独孤月本人没那么正能量,反而有点猥琐,他跟科研人员落下的一只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揍人的袋鼠变成了好朋友,后来又跟月盾组织联系上,经历种种意外后准备重返地球。
但就在他重返地球的途中,又来了一个大陨石π+,最后男主选择手推核弹,与π+ 同归于尽,牺牲自己,保卫了地球人的安全。
客观的说,有原著的打底,电影的叙事是比较完整的,但大部分的笑点,还是来自于麻花擅长的那种“碎片化段子”,没有和主题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有些时候还让人尴尬的想要脚趾抠地。
影片开头,还是有一些做得不错的笑点,比如独孤月戴着耳机,沉浸在表白的幻想中,错过了返回舱的发射,开车冲刺想赶上大部队,结果也没赶上。
但是到后面就有很多细碎的烂梗,诸如拿李诚儒的光头开玩笑,拿黄子韬的idol身份当素材,还有“辣目”“下落特烦恼”之类的谐音梗,甚至还有抱着马蓝星的人形抱枕亲嘴、给刚子找母袋鼠这种没品的低俗笑料。
还有一个情节,马蓝星等人试图给独孤月打造一个伟光正的人设,向全地球人直播时,其实完全可以利用台词和行为,制造配音与真实的独孤月之间的违和,既能达到搞笑目的,也能说明立人设这条路行不通,但是解说和配音的存在,完全沦为了直播这件事的背景板。
其实,以前的麻花也有这种烂梗,但是不像这次给人一种强行的感觉。
问题可能在于,这一次麻花团队有了表达野心,他们搬来了漫画进行改编,算是回避了之前被诟病的原创问题,但电影的搞笑方式,依然是麻花的片段式小品,并且到了影片后面,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
像《西虹市首富》《夏洛特烦恼》等片子里,都是剧情一段,搞笑一段,剧情一段,搞笑一段,节奏是和谐的。
这次,剧情一层一层往下走,笑点却是独立出来的,在观众进入故事的时候,突然咯吱挠你一下,非要逗你笑。
笑点的过度堆积,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挤占叙事的空间,削弱表达效果。
独孤月之所以想逃避现实,做个“中间人”,是因为他没有亲人朋友,生活里没什么积极面,但这一切的起因,只在他最后即将赴死时才提及,毫无说服力。
在得知地球上没人时,他的绝望也很短暂,很快让位给了搞笑效果。
独孤月与马蓝星的爱情线,也是非常生硬。
一开始,独孤月对马蓝星表现得特别狂热,这是建立在他被欺骗的基础上的,他不知道马蓝星返回地球时看到了自己在求救,却为了顾全大局假装没看见,影片快到结尾,马蓝星才告诉他。
面对这种直接的冲击,导演给的处理方式是,让独孤月问马蓝星:“以前是你不了解我,现在你还会不会那样做?”马面无表情说“会”,又是一个无聊的笑点,独孤月接着说:“你是真冷血,我是真喜欢”……
两个人的情感表达,缺乏具体展开的细节,每当可以解释的时候,导演就会抛出一个包袱,试图消解这一切,久而久之,难免会让人审美疲劳。
如果二人交互的部分再细致一些,让前半段的马蓝星,在明白真相下,对独孤月的热情再多一些犹豫和自责,或者是独孤月在得知真相后,经历一点动摇,这个cp可能也没那么咯牙。
进一步说,影片对以马蓝星为代表的整个人类群体的刻画,都是简单化的。
一开始,他们觉得地球快要灭亡了,就灰心丧气:哥哥回答不出关于“绿树苗”的问题,偶像脱下了装点颜值的头套,高级钳工封印了手指,还有人要自杀;
后来,他们看到了独孤月直播,全部人就燃起了希望;
再后来,马蓝星戳破了独孤月的英雄人设,他们就齐刷刷地又陷入绝望;
最后,独孤月舍身救地球,他们又开始感动希望。
这些人物的反应太机械了,看到希望就乐呵,希望没了就丧气,十分无脑,并且他们的出场方式,永远就是作为观众去看直播,一到他们出场,就知道下一秒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最后,就是麻花团队一贯的问题——剧情不能推敲。
回看一下,独孤月有选择的余地吗?电影情节的设置就是硬要让他去死,去牺牲,舍小家为大家。
从普通人到英雄,从回地球到救地球,事实上,他面临的抉择还远远不够极致,并不是要么“回地球,保住命”,要么“撞陨石,丢性命”的两极化选择,如果他最后选择不管陨石、返回地球,人类可能也会灭亡,他也会死。
因此,在最后的选择中,独孤月其实并没有获得“保命”的选项,他的主动牺牲,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这个结尾,是电影和漫画原著最大的不同。
漫画从始至终,都没有想把独孤月塑造成英雄,他依然是个普通人,无法在能够回家的情况下主动牺牲自己,但他可以做到“直面被牺牲的现实”。
不再在月球上寻死,而是保持平常心,整合生活物资,记录身体状态,尽可能地活久一点。
比起电影,这显得更加实际,也让独孤月的人物形象保持了合理的发展逻辑,没有跳脱出去,也很好地铺垫了“中间人”这个概念,顺便带出了漫画的黑色幽默,都不用刻意制造笑点。
漫画用了较为细致的方式,讲述独孤月在机缘巧合之下的各种“被动”,从小到大独孤月毫不出众,登上月球是因为别的同事恰好无法参加,没赶上返回舱是因为实验动物死亡,他正好在睡大觉被落下,阴差阳错成为了地球的“希望”,也是因为地球人强行的配音。
他回避着现实中的一切可能面对的困难,但在最后时刻做出了一个主动选择:接受自己被抛弃的事实,并且期盼着那些抛弃他的地球人,有一天能将他带回地球,与此同时,他的举动让地球人也获得了真实的动力。
对独孤月来说,地球本身就是他挣扎于消极孤独之中,却没能死掉的隐约动力。
他在月球上久违地发现一块巧克力蛋糕,却舍不得一次性吃完,咬了一口的蛋糕,和地球的阴影重合,暗示着独孤月对地球的感情。
比起电影版,漫画版的绝望感与虚幻感更强,更持续:独孤月并没有早早确信地球上有人类存活,而是一直处在对地球的观望中,地球人则长期观看着被解说得很正能量的独孤月。
这是逻辑连贯的,既然要走出虚幻,迎接现实,那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对虚幻的部分进行足够长久的表现,电影在这方面就比较缺乏。
并且,电影增加了马蓝星这个女性角色,并且把对她的爱,设置成独孤月回归地球的最大动力,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两人的互动又很单薄,就显得非常之不合理。
总而言之,沈腾愿意将“含腾量”拉到100%,可见《独行月球》在他眼中的创作潜力。
但从成片效果而言,主创们似乎还没有平衡好搞笑与叙事的关系,如何把小品式的搞笑,融入进更正规的叙事系统,也是一个难题。
所以在观感上,这部片子会有点吃力不讨好:既不如以往那么搞笑,也没有拿出顺畅服人的表达。
不过,从长远来看,如果开心麻花有意愿在电影上做出更多发展,那么,在口碑上吃力不讨好,或许是在艺术成功前的必然阵痛。
但是《独行月球》这样的作品商业都大获成功,挣个几十亿,开心麻花还会继续潜心打磨作品,追求艺术上的更进一步吗?
不见得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