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情感现实剧《亲爱的小孩》上映仅一天,收视率就超过了同档的《特战荣耀》和《心居》,成为收视爆款剧,一夜之间,身边的朋友、同事好像都谈论这部剧。

贩卖焦虑”

,直指剧中情节是在感情上给

“观众上刑“

从情节介绍来看,剧中的“惨点”一个接一个,确实有点多:

原生家庭父母的介入

子女婚姻生活,导致家庭矛盾频发,恩家夫妻关系破裂,分道扬镳。

多年后,

离婚的双方各自重组家庭,生活归于平静,女儿禾禾突然身患白血病。

医生从医学角度出发,建议他们再生一个孩子

,用脐带血来拯救生命。

即使是平时大大咧咧、乐观开朗的青年人,看到这部剧也不免撕心裂肺,之前小编的朋友AMY就谈到过这一点。

虽说影视文艺作品的创作,有它的自由,有它的艺术加工,但看多了这类剧,也有些看法,跟大家分享分享。

一、如何区别一部剧是贩卖焦虑,还是刻画现实?

一部家庭情感剧,是在贩卖焦虑,还是刻画现实,主要看是否引起观众共鸣。

像这类现实类情感剧,描写和刻画家庭现实生活,真正的成功之处在于,

故事情节有血有肉,人物演绎栩栩如生,观众之所以喜爱这类剧,就是因为它足够写实。

写实的好处,就是可以为观众提供借鉴与感悟

,比如平时自己的家庭遇到这类问题,应该怎么处理?通过感受剧中的情感,能否衍生出自己对亲人的共情等。

如果,观众看完这部剧,只是觉得剧中人物很惨,纯粹被“惨点”吸引,那这剧就是在贩卖焦虑。

二、情感剧最好不要弱化现实

影视作品也是艺术,也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意味着,它不能弱化现实。

情感剧如果一味渲染情感,安排一些曲折离奇、惨绝人寰的情节来推动高潮,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反映与刻画,那就是脱离实际。

比如,剧中的医生从医学角度出发,建议

夫妻再生一个孩子,用脐带血来拯救女儿禾禾的生命。用这样的“惨点”硬去推动离异多年、已各自组建家庭的两个人重新有交集、有冲突和矛盾。

电影《误杀》剧照

观众固然为这样不幸的家庭和小孩揪心。但在现实中,有多少这样的真实案例呢?又有多少借鉴意义呢?

这样弱化现实,去推动情节,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观众没有共鸣啊。

当然影视作品中有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成分,对现实作一定的偏离和加工亦无不可。

但是,最好的影视作品,情节一定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任何出人意料的发展、高潮、矛盾、冲突,都是以人物本身的性格和时代背景为基础的。

小编认为,人民网这篇文章批判还是有合理之处的,影视作品本应接受观众与传媒的评论褒贬。让我们期待,除了《亲爱的小孩》

外,还会有更加优秀的作品上线吧。

对了,亲爱的读者们有什么意见呢,可以留言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