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自行车的人》是由意大利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朗培尔托·马齐奥拉尼和恩佐·斯泰奥拉等人主演的剧情片。

影片诞生的1948年正值二战落幕,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乱蹂躏、社会经济百业待兴。

二战过后,罗马同许多城市一样,充斥失业和贫困,人们常常为一个工作机会争得头破血流,电影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工人的悲凉遭遇,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状况。

在情节设定上,影片并没有对社会进行大肆渲染,而是利用影片主角一家三口细微之处的刻画,来反映出了当时时代背景跟人民境遇。

自行车在现实中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但是在影片中、在当时环境下,这个微不足道的意象却代表着未来与希望。

片中男主角里奇找到了一份广告张贴的工作,但要求是他必须要有一辆自行车。为了工作他们变卖了家当才赎回了以前自行车。自行车进而成为维系一家生活的工具。

对于里奇而言没有太大奢求,能够简单生存下去便已足够,但生活往往喜欢跟窘困的人开玩笑,在一次张贴海报中里奇的自行车却被偷走。

其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物品的丢失,更是代表着未来的幻灭、希望的消散,甚至会成为一个家庭的悲剧。

听起来也许有些讽刺,一个自行车就能到导致一个家庭的悲剧,但在当时二战刚结束的时代背景下、对影片中一家三口而言,工作就是他们的唯一收入来源,而自行车则是他们给予生活的全部期盼。

现在自行车丢了,期盼没了,未来也随着破灭。所以对里奇而言,自行车的丢失无亚于世界崩塌,所以他想做的就是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自行车。

镜头特写下里奇大汗淋漓、而配乐也转瞬变得高亢激进,我们也知道,生活终于将这个老实的男人逼到了绝路。

我们知道会发生什么却无力劝阻,父亲试图让布鲁诺先走,维护他自己仅存的尊严,然后他转身偷了别人的自行车,成为了他最痛恨的偷盗者。

毕竟那个时代的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剩下逃命的勇气。

也就是这个简单的故事,浓缩在不到九十分钟的剧情里,却塑造出了一部影史伟大且不朽的传奇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