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看过国综、网综、日综、韩综……那你有看过在校学生拍摄的校园综艺吗?
今年上半年,曾有校园班底制作的综艺节目走进大众视野,例如:厦门大学新传学院学生的课程作业——综艺《厦一秒,遇见》冲上热搜,湖南科技大学广告学学生组织的综艺《心动一夏》在网络上斩获七十多万播放。
在综艺赛道愈发内卷的今天,小而美的校园自制综艺会不会是一个新的内容突破口呢?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将以媒介化社会为背景,聚焦校园自制综艺的特征,讨论数字时代新传学子如何展演他们的实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撰文 | 吉盛杰
编辑 | 木柯
从一份课程作业到一条网络作品
在新闻学界,“新闻无学”的说法流传甚广,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新传学子既需要系统学习反应客观事物发展的知识,也需要在实践中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1]。
该学科超强的实践特征,体现在学生们课堂内外的作业当中。
比如,独立完成新闻采写编、报纸编辑排版、音视频节目制作等内容是新传学子常见的实践项目。
再比如,数字时代到来后,大量新兴的媒介形式融入人类日常生活,尤其是日益发达的新媒体构建了全新的媒介化环境[2]。新媒体账号运营、短视频拍摄等实践活动都成了新传学生的课程作业。
近年来,一些课程逐渐加入自制校园综艺等更具挑战性的任务。综艺节目包含多种性质的表演和分工,技术支持与人员协调难度较大。通过网络搜索发现,2016年前后,开始有相对成型的校园自制综艺被上传至互联网平台,例如由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制作的《非常不一班》节目,舞台背景、主持风格、嘉宾表演等方面都和正式的电视综艺相似。
图片来源:B站截图
早期,学生自制的综艺并未获得多少关注,学生作品的制作与推广更多的是在完成教学任务,其传播也局限于课堂内,即便上传到网络平台,一般也很难掀起太多水花。
到现在,校园自制综艺更多还是以学生课程作品的形式存在,其主要意义体现在给学生实践,而非用于大众传播,但终归是完成了从一份课程作业到一条网络作品的转变。
其实在网络上,类似文章开头提到的《厦一秒,遇见》《心动一夏》等校园综艺并不少,只是多数都无人问津。
校园自制综艺的现状如何?
相较于电视台、视频网站的综艺节目,校园自制综艺自然是学生气十足的,但这几年明显感觉到制作水平的上升。
我们对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网站上的众多校园自制综艺进行了观察,并梳理了它们在主题内容、视频质量和传播效果上的一些现状特点。
主题多元化,恋综出现频率高
大学生创作的校园自制综艺主题也是五花八门,恋爱、美食、访谈、游戏等观众熟悉的类型都有。
这其中,恋爱综艺是主流类型,相关作品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毕竟是在青春氛围浓厚的校园场景中,恋爱主题完美契合。
在主题相似的情况下,作品内容有一定区分度,却也大同小异。例如,电视台和网络平台的恋综里常有的环节——嘉宾互选和一对一聊天等,在校园恋综里也非常频繁,甚至有几档节目的名字都很相似。
访谈类节目也颇受学生团队欢迎,既有格调又能把新闻学技巧融合进去,场景多为教室、公共场所等,一群人在交流过程中就可以完成节目录制。
这类节目多数会和当下热点结合。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创作的《MBTI SCHOOL——人格观察室》,结合MBTI话题,让嘉宾围绕一类性格测试展现真实的自我。
游戏类综艺也较为火爆,包括竞技类游戏和桌游等。表演类综艺出现的次数则较少,其中,广州大学学生创作的《演员再就位》令人耳目一新,节目中的参演嘉宾会有唱歌、配音等环节,并且还有评委进行点评。但可想而知,这一类型的综艺往往对主创的专业性有更高的要求。
最后,时下流行的慢综艺也有出现。在阜阳师范大学学生创作的《我们的周末》中,嘉宾出游玩耍,轻松自在。一边团建,一边完成课程作业,的确是一举两得。
制作水平在进步,观感提升
随着学校和大学生对于新技术和新工具的运用,短短几年里,视频分辨率从720p到1080p甚至到4k,节目分工逐渐精细化,校园自制综艺的质量也在肉眼可见地进步。
一些制作时间较久远的节目,画面模糊,打光较差,视频内容主要由固定的全景镜头拍摄而成,缺乏景别更换,难以给观众带来特别好的视觉体验。
近两年学生们上传或公开的作品则出现了多机位镜头,全方面展示节目细节,并通过后期视频的剪辑,控制总体节奏,粗糙感大大降低,其中不乏精品。有的学生团队还使用了绿幕技术,提高后期剪辑的效率。
视频时间的加长也是一个重要变化,有许多节目的时间来到了30分钟甚至是60分钟左右。而在过去,学生们更倾向于拍摄十几分钟的短片综艺。
更多的内容呈现形式和拍摄手法提高了校园自制综艺的观赏性,明显能感受到,很多学生不是在赶着做作业,而是用心思考安排哪些环节能让节目饱满起来。
例如一些访谈类节目中,会设置嘉宾在当下的心理活动采访,完善他们人设的同时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节目。
此外,特效更加丰富,综艺元素也更加浓厚。早期的校园自制综艺大多较为古板,视频画面如同是“相机直出”,后期并没有进行多少改动。在如今很多节目中,恰如其分的bgm、突然飞入的表情包、极具网感的花字等随处可见。
出圈节目少,传播范围有限
虽然节目形式和节目质量在稳步提升,但目前能够获得互联网海量关注的校园自制综艺寥寥无几,大部分节目播放量都在几千左右徘徊,少数几部能破万。
此外,能完整连载并持续上传到网络的节目不多,许多校园自制综艺往往只发布了一期,就没有下文。
积极的一面是,现在校园自制综艺的学生团队明显更加熟悉网络传播规律,在推广上开始下功夫。有的节目不仅会有先导片预热,还会有设置专门的新媒体账号对节目进行运营,与观众互动,甚至接起了广告。
媒介发展给学生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技术发展推动媒介融合,如今的媒介不仅是内容传递的载体和渠道,也渗透在社会与个人生活的多个层面[3]。校园自制综艺的发展,也深受媒介化进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模仿:对媒介内容的学习与创新
数字时代,人们对于媒介有极大的依赖性。通过电视消遣时间,在互联网上寻找热点话题,是当代人的生活写照之一。
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被媒介内容填满和塑造,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
因而在校学生出品的综艺,都不可避免地有着电视综艺的影子,特别是热衷于对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进行模仿、借鉴和创新。
也是在不断实践中,校园自制综艺出现了众多可观的变化。比如长沙理工大学新闻系学生创作的《青年,GO!》,用竞技游戏来传递环保观念,是制作团队借鉴了电视媒介上的表现形式,又融入了全新的主题。
另外,通过学习互联网上综艺传播的套路,很多学生团队也开始积极包装自己的节目,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他们的营销传播思维。
融合:技术与平台的双重助力
新的媒介技术出现,是校园自制综艺质量进步的重要原因。专业摄像机与高清晰度手机等移动媒介的结合使用,为摄像录制提供了便利。
缺少处理庞大音视频素材的电脑设备是以前学生自制综艺的拦路虎,运行缓慢、设备死机、保存失败等情况都会严重影响节目的制作。
电脑设备的更新换代为学生制作时间更长且更加流畅的节目提供了可能。互联网平台上各类剪辑软件的迭代,也在帮助学生完成视频制作技术的迭代。
一些媒介平台推出的简易式剪辑软件,也减轻了学生的工作量,比如以前令人头疼的“贴字幕”,现在就能直接通过语音识别完成。
因此,由媒介技术引发的媒介融合,在实现的过程中虽然有所曲折,但却能引起媒介生产方式的革新[4]。学生的校园自制综艺也不例外。
就如以前视频平台并非那么流行,选择在互联网留存自制综艺的学生团队较少。等到在互联网上观看视频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时,校园自制综艺也越发频繁地出现在网络中。或许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学生将自己创作的校园综艺像连载文章一样上传到网络平台。
反馈:学生真实状况的呈现与展演
由课堂作业演化出来的一份精致综艺节目,本质上仍是在校学生的实践记录。
与电视综艺不同,学生们并不需要考虑节目的收视率和热度,他们在节目中更多展现的是学生时代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于学生本身而言,这些自制综艺不仅仅是给老师交付的作业,也是他们的展演舞台。
他们在镜头前后的表现、学校里的风物与人物,均被呈现在公开的网络上,接受观众的观看与评价。而学生们的能力、审美、生活场景、面貌状态等,也就都成了被评价的指标。
这可能是今天的媒介化社会带来的一大改变,它不仅影响学生们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技巧,给学生们提供模仿的对象和精致的工具,同时也带来迅速的反馈。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只不过,当下校园综艺的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某种意义上,这些综艺节目的实践价值要高于传播价值。
但与此同时,在视频内容持续深入占有用户时长的背景下,学生们的作品拥有成为真正的媒介工艺品和商品的潜力。我们可以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优秀的校园自制综艺出现,这是新传学子不断适应媒介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今日互动】
你有参与或观看过校园自制综艺吗?你觉得学生做的综艺作品未来是否会有更广阔的社会传播空间?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交流。
参考链接:
[1]王君超.新闻实践教学之“学”——兼谈融合新闻传播教育背景下实践教学的“1+1”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8(08).
[2]曾一果,罗敏.乡村乌托邦的媒介化展演——B站“野居”青年新乡村生活的短视频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
[3]张程喆.直播带货:融媒时代的媒介化生活[J].北方传媒研究,2020(04).
[4]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07).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