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夜间,电视剧《张卫国的夏天》在湖南卫视首播。这部电视剧由黄磊、刘奕君等演员主演,讲的则是几个中年男人的“危机故事”。基于目前已经播出的剧情内容来讲,我个人的感觉是,该剧给人一种浓郁的“中年郭敬明”的感觉,很多桥段是悬浮的,且剧作整体缺乏基础性深刻,故事内容也不扎人,无法“勾搭”观众持续收看。
先说“中年郭敬明”的既视感。
郭敬明编剧导演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属于部分青年读者、观众喜欢的鸡汤。读郭敬明的小说,看郭敬明的影视剧,是能够让既定的读者、观众群体上瘾的,这种瘾,是青春伤痕的瘾。当然,我们也可以恶毒一些地说,就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瘾。
看黄磊的电视剧,也容易出现这种上瘾。和郭敬明略微不同的,则是黄磊瞄准的是中年群体,熬制出来的“鸡汤”,也是面对这个中年观众群体的。就好比这部《张卫国的夏天》,看上几集,是有那么一点中年人的感觉的,咂咂嘴,也有鸡汤的味道,但仔细尝,便会觉得,这其中,勾兑的味道很浓,缺乏营养。
黄磊和郭敬明,在自己的影视剧作品当中,都有一种应该被创作者自己创作起来的无病呻吟感,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为赋新词强说愁感。在创作上讲,这是创作者本来无话想说,又非得逼着自己说几句,最终造成了作品软绵无力。郭敬明说的是青年方向上的话,黄磊说的,则是中年的。郭敬明中年之后,是否会成为黄磊的样子,我们不妨等待一下。
再说该剧的悬浮问题。
俩男人,一个中年丧父,一个中年离婚。围绕两个男人展开的剧情,看似是生活本身的素描,但总是给人一种无法深入生活的感觉。《张卫国的夏天》一直在以嘻嘻哈哈的方式做“简笔画”,最终造成效果便是,剧作确实呈现了不少的笑点内容,但都是咯吱观众,最终膈应观众的。这些故事,不像真实发生在地面上的,反倒是非常刻意,跟郭敬明的部分影视剧作品的刻意十分相似。
同样是戏曲团的边缘工作者,张嘉益的《装台》,就要比黄磊的《张卫国的夏天》真实太多。因为《装台》这部电视剧的故事和角色,都稳稳当当地站在了地面上,有真实的愁苦,这些愁苦能够被观众真切感知。而黄磊的“张卫国”,总是离地三尺,就是拉不下来。这种悬浮,还不如郭敬明《小时代》的彻底离地三千尺合适。至少,郭敬明的电影,不会说自己是真的。
第三说基础性深刻。
这是和悬浮同步存在的。一部主打现实的电视剧,只有真正站在地面上,才可能带来基础性的深刻。比如,《装台》这部电视剧,讲的也是戏曲工作者们的故事,一群装台的工人,他们如何在西安城生活、赚钱、养活家人等等。在这个作品当中,观众们感受到了亲切的生活气息,尤其是那种生活不容易的气息。这份气息,让作品具备了基础性的深刻。
而《张卫国的夏天》,角色们的愁苦,都是相对无效的愁苦。古董摔了,房子丢了,都是随便搞出来的内容,缺乏基本的剧情叙事上的稳扎稳打,因此,男主的所谓不幸,观众们就缺乏同情的时间。男二号那边,更是强硬地说自己也苦了。大房子住着,好工作干着,只是有一点工作压力罢了,就苦了,就不容易了。观众们情感上不会认同。观众不认同,剧作就实现不了自己的基础性深刻。
第四说故事不扎人。
其实,很多不深刻的电视剧,故事本身有趣,也能抓住观众。但是,黄磊的这部《张卫国的夏天》问题就出现在故事不扎人上了。切实、有效、观众可以共情的角色故事,是非常重要的。现代都市剧,能够抓住观众,最为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剧作当中的故事,猛地可以刺痛观众一下。比如说,《装台》当中死掉的大雀儿,这对观众的刺痛感就很强,让不少观众觉得,自己就是大雀儿。
反观《张卫国的夏天》,湖南卫视已经播出的剧情当中,没有一处是可以刺痛观众的。乃至于张卫国父亲的死亡,不仅无法让观众有刺痛感,相反,会让不少观众觉得,老爷子这么走了,无病无灾,真的是一件人生喜事。包括男主在同学会上的散淡,也不会刺痛观众。乃至于男二豪宅当中所谓的要离婚,也无法实现观众刺痛感。
《张卫国的夏天》因为剧情悬浮,熬制了很多的鸡汤内容,所以缺乏基础性的深刻,在具体的桥段当中,也无法实现刺痛观众的创作要求,所以,最终它形成的效果便是,平淡的白开水,或者说是勾兑水。当然,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剧作没有真正站在地面上,面对中年人的真正疾苦。这种假,让黄磊更像是中年化的郭敬明。(文/马庆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