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它归类于一部类型“灾难片”,它并没有宏大浩瀚的叙事,没有悲恸人心的恐惧,也没有消极颓废的压迫感。

这场源于一个社会中低阶层普通家庭的意外事件,引发了人性对抗,亲情反叛,夫妻迷茫,父子情深,公众争辩,网络暴力等等一系列戏剧矛盾纠葛和冲撞,不亚于影片中那场几乎令人感受世界末日的“雪崩”灾难。

影片正是从一个原本淳朴和睦家庭的细微之处着眼,沿着母子和父子亲情这根寻常的不能再寻常的时间轴线,展开了一场猝不及防的悬疑和变故。用影片一组组镜头“搜索”着与这一事件发生着种种关联的人物和场景。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在真实、公正和犀利的“搜索”着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一位“看客”,每一位“搜救队员”内心世界,内心动荡,内心底线的剧情推演。

它像一部搜救用的高科“探测仪”,可以无死角探寻着藏在深层最隐秘处的一切动态信息和有价值的线索。

影片创作者和制作者们,并不忌讳因此而暴露出的人性弱点和社会面一些消极,负能的阵痛。他们是想尝试用电影文学和思辨的善意,去“搜救”更大层面,更广范围,更多人群对此类事件最原始,最直接,最真实,也是最戏剧性的反应。然后跟随影片剧情发展迷雾重重,跌宕起伏,内心交瘁的演变,完成一场互动式的心灵“救赎”。

该不该救,如何去救,值不值得救,究竟谁救谁?······这是影片不断向观众提出的隐形设问悬疑,这也正是电影与观众两极之间最想形成的互动方式。

影片最终完成“搜救”的,不仅仅只是一个虚构家庭中的淘气男孩。我以为,它从头至尾并没有想简单去完成叙述这个惨烈和悲壮的故事,而去一味满足和迎合观众在影院里短暂新鲜的猎奇,体验和心灵震撼的观感。他是想做出不同意味,不同审美,不同话题,不同质感的一部非典型国产灾难片探索标杆。

从影院出来,在与该片制片方星皓影业老总的一番交谈中,深有感触他是一位具有鲜明家国情怀和渊博底蕴的民营电影人。他和总监制甄子丹对这部电影寄予的初衷和解读,都在影片的这场声势浩大又壮怀激烈的“搜救”中完胜呈现出来了。

相信这部投资并不算巨大,宣传还算不上浮夸,野心更谈不上离谱的国产主旋类型片正式登顶全国院线的那一天,预估同时会在广泛的观众群中,掀起一场飓风似的《搜救》风暴;直逼人性,直击人心,直射人面,直观人群,直播人言。

实际上,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以各种方式和经历,在完成各不相同的一次次的“救赎”。

而这一过程,同样会在一场场的裂变和醒悟,质疑和迷茫,拷问和反省,凤凰与涅槃中不断优化,升级,完善和获胜的。

作者张波:国家一级导演,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客座教授,江苏省艺术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