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7日,某媒体报道了一件社会新闻,有家长带孩子去观看本土方言喜剧社团演出,却发现节目里有粗口和成人段子。
据这位家长介绍,该场演出第一个节目是相声《数来宝》,有一些粗口存在。
第二个节目是小品《家长会》,除了有粗口,男女之间还存在一些暧昧动作。
第三个节目是相声《影视金曲》,依然有粗口和方言不雅词语。
第四个节目是脱口秀,演员和观众互动期间有一些暗示性的语言。
实事求是讲,这个喜剧社团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一场演出居然能攒出多种语言类节目,相声、小品和脱口秀全有,难怪能把门票卖到一百多元。
只是让人觉得有些奇怪的是,《数来宝》是一段传统相声,内容应该是数来宝艺人和店铺老板要钱继而斗嘴,旧社会相声艺人表演这段时确实会夹杂一些骂人的话,但到了解放后,不论是马志明在电视台说还是小演员在小剧场里说,没听说过这里面居然还有粗口。
另外一个相声应该是以学唱为主的节目,有粗口和不雅词语更难以让人理解。
一个公开演出的喜剧团队连续几个节目都被观众指出存在粗口和不雅词汇,本身就是一件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更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还在后面。
第一个,该喜剧团队告诉记者,他们接到观众反馈后对演员做了内容上的整改要求,同时要求剧场工作人员给观众做好温馨提示,尽量不要带孩子前来观看演出。
第二个,有些网友对这件事的看法居然和该喜剧团队相似,他们认为家长带孩子去这种场合就是极其不负责的行为。
还有的网友甚至拿这种喜剧团队的表演去类比KTV、慢摇吧和按摩,认为这都属于成年人消费的东西,不能带孩子去。
“孩子不适合听相声和脱口秀,不适合看小品”?不得不说,这种观点还是让人感到非常震惊的,我们的喜剧市场什么时候变成这个样子了?
以相声为例,从央视春晚诞生起,相声就是春晚的必备节目之一,其中诞生了《虎口遐想》、《五官争功》、《电梯奇遇》、《坐享其成》、《跑题》等至少几十段精品相声,哪一段相声也没有粗口和荤段子。
即使不谈央视,我们也听到过很多相声前辈的作品,如《关公战秦琼》、《空城计》、《买猴》、《十点钟开始》、《马大哈》、《君臣斗》、《多层饭店》、《下棋》和《武松打虎》等作品,哪一段有粗口和荤口了?
2021年在深圳举办的非遗相声大会,一共演出了几十段相声,坐在台下的观众里有很多都是小学生,没有一个段子存在粗口和荤口,小观众们同样笑得前仰后合。
也是在这次非遗相声大会期间,参加演出的全国各地相声演员还到图书城举办义演,现场的观众主力就是家长和孩子,整场演出同样干干净净没有任何粗口和荤口,同样受到很多欢迎。
谁说家长不能带孩子听相声?
还有的网友认为,对于喜剧小剧场来说,不俗就没人看。这个俗可不是通俗,而是低俗,真的是这样吗?
笔者带孩子看过国内某相声团体的封箱演出,一场节目四五个小时,有传统相声也有现代相声,有群口有单口,有学唱也有才艺,就是没有脏口、粗口和荤口,但台下同样满坑满谷,气氛照样热烈。
同样是小剧场,为什么有的团队可以做到不低俗同样吸引观众呢?
还有的网友认为,相声这种喜剧形式在旧社会就是靠低俗内容吸引观众的。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却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
首先,旧社会确实存在低俗相声,但这些相声艺人还都比较有廉耻,他们知道“把点开春”,观众里有女性和儿童时他们是不说低俗内容的,必须要说的话需要先向人家致歉:下面我要说的都不是人话,怕脏了您耳朵,您不妨高抬贵脚。
现在的喜剧团队有这样的觉悟吗?看到观众席上有女性和儿童,粗口和荤口照说不误,反而不如旧社会那些文盲艺人懂规矩。
其次,在旧社会,相声行业的主流文化并不是低俗,水平高的相声艺人是不屑于撂地画锅挣点小钱的,他们向往的表演场所是茶社、戏院、堂会和电台,在那里演出不仅挣钱还有面子,属于“文明人”的范畴。
而这些茶社、戏院、堂会和电台绝大部分是不挑观众的,男女老幼都可以消费,因此像常家的启明茶社就公开打出“文明相声”的招牌吸引女性观众。侯宝林在天津燕乐戏院一举走红靠的也是文明相声,他甚至得到了很多京剧名票和社会精英的欣赏。
旧社会那些没有文化的相声艺人尚且追求文明,为什么现在这些有文化的年轻演员却开始追求低俗了呢?
关键是,相声在旧社会确实存在很多低俗内容,但解放后相声行业已经完成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革,为什么到了二十一世纪,反而在一些喜剧团队里相声又倒退回去了呢?
之所以有些喜剧团队在表演时经常性夹带粗口、荤口这样的低俗内容,其核心原因还是创作和表演水平不够,只能用低俗来凑。
有一点必须承认,最简单的搞笑方式确实是骂人,很多人学外语首先学会的都是F开头的短语,很多小孩子都会用“我是你爸爸,你是我儿子”这样的伦理哏逗笑。
侯宝林先生曾举过例子:他要坐下,你把凳子撤走,他摔个马趴,你哈哈大笑。可乐吗?确实可乐,但这不是相声。
没错,既然有些喜剧团队打出了相声的招牌,那还是应该按照相声的艺术规律创作和表演,而不是靠网络上扒几个段子,再加点粗口和荤口就当成一段相声拿来卖钱。
对于有些观众提出的给小剧场分级的做法更行不通,这会毁了相声、脱口秀和小品等语言艺术,最直接的反面例子就是二人转。
真正的二人转其实和评剧非常相似,是有彩扮、有剧情、有唱腔的东北地方戏,像小沈阳、宋小宝他们表演的类似小品和脱口秀的所谓“二人转”其实属于二人转里的“小帽”和“说口”,类似相声里的垫话,不是正活,本来是烘托气氛、排腔溜调用的东西,后来却被很多人当成了真正的二人转。
更要命的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二人转演员开始在洗浴中心、夜总会等场所表演小帽和说口,而且表演的内容多数都是非常低俗的荤段子和脏口,久而久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二人转几乎可以和“黄段子”划等号,即使经过了“绿色二人转”的净化,但名声和印象已经留下,这就让二人转这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艺术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如果我们放任低俗表演在相声、脱口秀和小品节目里不断出现,其后果将会是非常严重的,这些语言艺术恐怕也将会逐渐从实质上消亡,名字还在,但已经臭了。
对于相声从业者和爱好者来说,最担心出现的一个场景可能是这样的:一个人低着头从相声小剧场里走出来,正好碰到一个同事,同事惊讶:呦,你听相声去了?这人赶紧否认:没有没有,我进去上个厕所,一句没听。临走还得再加一句:别到单位乱说啊。
可怕吗?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