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看世界

以法学的理性 以传媒的温度

作者:柚子85号 | 审核:诏安

校对:晏南亭 | 编辑:季凌

图源:网络侵删

碎碎念

氛围感这个词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谈的感觉,我们常常听到是“氛围感照片”、“氛围感美女”、“氛围感帅哥”……

在笔者看来,氛围感就是一种环境所衬托而形成的一种意境。譬如高中晚自习奋笔疾书的你,不经意瞥见的一抹热烈晚霞、在林间独自散步时月光撒下的倒影。

又譬如此时此刻我在奋力码字时,窗外的淅淅沥沥雨声与稀稀拉拉的键盘声交映成一首婉转又静谧的曲子。我抬头看着窗外,只见水汽朦胧中的红瓦白墙,田野间散如满天星的林间小屋。

这就是氛围感。

如果将这个词置于电影的世界,首推的导演是王家卫:是《花样年华》一条狭窄的楼梯走廊,苏丽珍与周慕云的擦肩而过;是《阿飞正传》中,旭仔与苏在小卖部的美好邂逅;是《春光乍泄》中,黎耀辉独自面对大瀑布时的怅然若失……这种极强氛围感,来源于导演的镜头设计,是包括构图、旁白、音乐交织在一起的视听盛宴。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花样年华》

“其实了解一个人并不代表什么,人是会变的,今天他喜欢凤梨,明天他可能喜欢别的。”

---《重庆森林》

“不久前,我遇到了一个人,送给我一坛酒,她说那叫“醉生梦死”,喝了之后,可以叫你忘掉以前做过的任何事。我很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酒。她说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掉,以后的每一天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你说这有多开心。”

---《东邪西毒》

“当我站在瀑布前,觉得非常的难过,我总觉得,应该是两个人站在这里。”

“黎耀辉,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春光乍泄》

通过台词可以看出一个导演的风格,也可以看出电影的故事感。

个人觉得,故事感就是氛围感。就像你看到一对年轻人在拍照片,无意中也将背后拍婚纱照的一对老夫妇拍进去了。这无疑是一张有故事的照片,既包含了电影的构图技巧,也包揽了故事成立的前提:冲突与对抗。

电影的氛围感就是将上面描述的内容通过动态的画面表现出来。如果观众置身其中,产生情感共鸣就是氛围感,如果全程看下来内心毫无波澜,那就只能是导演的自我感动和电影故事的无病呻吟。

接下来就不多做赘述了,由于篇幅所限,为大家推荐三部我心中的氛围感影片吧。

艺术氛围感:

《花样年华》

我愿称这部电影为氛围感天花板。一直推荐给刀笔,估计她也没看,再重申一下,给我看。

众所周知,王家卫的电影=慢镜头+光影+BGM+抒情旁白+框架式构图……

原以为这是个家卫风的电影公式,没想到是众多电影人学富五车后仍旧达不到的水准。

《花样年华》是我又爱又恨的电影,恨它是因为在学习影评的阶段,数旗袍着实痛苦,神奇的是,到现在这部电影仍旧给我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

每次只要一到选择一部影片进行分析时,我的第一选择——王家卫、《花样年华》。这似乎成了杀手锏。这部电影有太多欣赏和解析的东西。

谁能拒绝张曼玉与梁朝伟的若即若离的细腻情感?谁能拒绝梁朝伟的忧郁气质。

不论是周慕云独自一人写小说,一缕缕烟慢慢散入空中,忧郁非常的画面;还是苏丽珍下楼买云吞满,楼梯间昏暗光,搭配苏丽珍曼妙的走姿;亦或是在柬埔寨周慕云对着树洞将满腹心事倾诉,又用小草将心事封缄。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他们互相问对方,也问自己,却没告诉对方答案。无声胜有声,在没回答的时候,其实已经回答了。

“发乎情,止乎礼”,是两人感情的最好答案。那段感情只有两个人知道,也只能两个人知道。

或许,在遥远的地方,一个被小草堵住的山洞也知道。

爱情氛围感:

《如果爱》

张学友唱的歌词是这样的:

“如果这就是爱

再转身就该勇敢留下来

就算受伤,就算流泪

都是生命里温柔灌溉”

不得不说,陈可辛导演拍的这部片子永远在我心中有一个重要位置,也算是中国歌舞片的开山之作,毕竟除了这部片子,我再也没看过一部国产歌舞片,如果有推荐那就赶紧向我砸来。

95年的背景,电影导演系的林见东遇见了歌舞团的孙纳,两个人贫苦,但是拥有纯粹的爱情。

野心吞噬了一直想要出人头地的孙纳,消失在了林见东的生活中。

再相遇时,林见东成了大明星,而孙纳成为了靠手段上位的女演员,她的身边有对她痴心一片的导演聂文,横隔在孙纳面前的是对林见东的旧情难忘和聂文的痴心守护。

戏中戏,当剧情和现实遭遇一致,几人的感情也从浪漫的歌舞情节走向未知。

大雪中的初见,活泼漂亮,但脸上脏兮兮的少女对林见东说:“我能去你家洗澡吗?”

多年后的重逢,身穿华丽服装的孙纳对林见东说:“过去唯一的用处,就是让我不再想回到过去。”

电影有这样的一段歌曲:

“开头是难忘,结局是忘记,失去的多荡气回肠,记不记得也是福气,火热的爱情只出于暂时,又何必固执于偶然的事。”

所有的意难平都在电影拍摄结束后归于平静,如果爱,请深爱。

古典美学氛围感:

《小城之春》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

选取苏轼《蝶恋花》词中意境为蓝本,导演费穆,打造了一个花褪残红,残垣断壁,抽象化的小城。

这真是古典美学的诚意之作,是所有老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

30年代,战后,南方,一座僻静小城,旧园。戴礼言、周玉纹夫妇相敬如宾地过着平淡日子,青年医生张志忱的突然到访打破了他们的平静生活。志忱是礼言阔别八年的老友,却也是玉纹的旧日情人。

久别重逢,一边是兄弟情谊,一边是两情难耐,身后又有家国隐忧,但最终却只扰得春梦一场。一段微澜涌动的日子过后,志忱走了,小城重回寂寥。

影片多使用暗淡的室内光或者朦胧的月光,从而营造出灰暗,朦胧的影调风格。

用影子打造一种“诗词”中的意境,就如中国传统国画的表达方式,营造一种画卷的气息,使整部影片的基调有一种中国戏曲般的柔美,为影片赋予古典美学的意境。

每次看到光影投射在窗帘,或者人物面部,院中竹影与人物交相辉映时,脑海中总会浮现一句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夜黄昏”。

光影间的氛围感,是我喜欢这部片子的重要原因。

暂时先更三部,敬请期待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