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美国“三片打天下”:大片、芯片加薯片。

你可能觉得,美国最硬核的是芯片,其实不然。

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影响力绝对不容小觑。

就像拿破仑所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剑,一种是思想,而思想最终总是战胜剑。”

好莱坞大片想要影响的,恰恰是地球人的思想。

那么,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美国影视作品就没有“神剧”吗?

答案是否定的。飞天入地、穿越时空、宇宙大战、世界毁灭,很多情节神乎其神,是实打实的“神剧”。

既然如此,它们为什么仍很受欢迎?

不得不说,好莱坞的一些编剧确实了得。

美国影视作品的编剧高手,善于打开脑洞、放飞想象,成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引领性的“完美形象”,得到无数观众追捧。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美国没有多少硬汉。当枪声响起,当暴力事件发生,代替普通人完成拯救的“闪电侠”“蜘蛛侠”“蝙蝠侠”根本就不存在。

令人深思的是,美国影视作品中塑造的荧屏形象,硬汉人物尤其多,这种“硬汉文化”从哪里来的?

上个周,我们说了日本的“丧文化”,这在美国也有,但与主流的“硬汉文化”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长期以来,美国生产的好莱坞大片的票房收入占据到全球电影市场的大头,在巅峰时期一度超过80%以上。

在选材上,据不完全统计,好莱坞影片的题材中,战争片、谍战片、冒险片、灾难片等几乎占到80%以上,“硬汉”人物比比皆是。

很多人都看过美国的超级大片,比如DC公司的《正义联盟》、漫威影业的《复仇者联盟》系列、迪士尼的《X战警》系列、米高梅电影公司的《007》系列、派拉蒙影业公司的《碟中谍》系列、环球影业的《速度与激情》系列,等等。

《速度与激情9》海报。图源:豆瓣电影

一个个主角大秀肌肉,展示力量。即使是女性主角,也是女超人,战斗力爆表。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勇敢、坚强、乐观、团结……还带点幽默。

“复仇者联盟”被称为是“地球上最强超级英雄组合”,钢铁侠、雷神、绿巨人、蚁人、惊奇队长、黄蜂女……每个英雄都有特殊能力;《速度与激情》系列持续20多年,不变的是展示力量;《权力的游戏》中,即使是侏儒提利昂,也拥有睿智的头脑、男子汉的魄力,展现出的是一个精神上的巨人。

总而言之,硬汉形象在美国影视作品中几乎无处不在,施瓦辛格、史泰龙等老牌硬汉更是影响了几代人。

有观众发现,美剧中偶尔也会有几个“娘炮”“美男”角色,基本上是反面人物,为了衬托主角,多数在剧中会很快“领盒饭”。

在情节设计上,美国人是相当能打,不管在太平洋战场和日军开打,还是在欧洲战场与德军鏖战,或是冷战时期与苏联特工斗智斗勇,抑或与外星人等未知神秘力量一较高下,往往一开始会败下阵来。

在敌人的强大攻势和精心算计面前,他们会遭遇一次又一次挫折,但结局总是相似的,那就是永远以美国人取胜告终。

看热闹,更要看门道——美国影视剧的这些固定套路,其实不是随意设计的,而是大有深意。

在世界各民族中,人们对阳刚气质有着普遍的追求和崇拜。

美国影视作品所刻意塑造的硬汉,恰恰是为了凸显美国人的阳刚气质,烘托美国的强者形象。

敌人总是异常强大,挑战总是那么严峻,美国人却一往无前,展现出惊人脑力和战力,最终成功扭转局势。

通过一部部影视作品的输出,美国其实想告诉全世界,美国很强大、美国人很伟大,美国战无不胜、千万不要与美军为敌。

为什么美国影视作品充斥着“硬汉文化”?

这与美国的历史息息相关。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欧洲,而欧洲文化的源头在希腊。

从希腊神话到荷马史诗,从罗马帝国到中世纪骑士精神,对勇武精神和强大力量的讴歌从未停止。

美国的先民漂洋过海,带来了欧洲人的优越感、大国意识和清教徒的宗教信仰。

可以说,从建国之日起,美国就信奉丛林法则。

随着美国综合国力不断壮大,美国逐渐奠定了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以实力为依托的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展示肌肉、宣扬强力。

这些映射到美国的影视作品中,就是美国人总是带着拯救世界的“责任感”,勇往直前。

《复仇者联盟4》海报。图源:豆瓣电影

有学者分析认为,只有具备阳刚气质的民族,才有望成为世界的领导者,而“娘炮”文化等“阴柔文化”是很难领导世界的,因此美国总体上就比较排斥“娘炮”。

对美国来说,不断塑造阳刚形象,是强化“灯塔国”地位的重要表现形式。

反观我们过去一些被诟病的抗日“神剧”,把日军故意塑造得异常愚蠢,把中国军人刻意包装成“超人”,尤其是“手撕鬼子一大片”等严重不符合史实的剧情,会让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觉得打败日寇轻而易举、抗日战争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这其实是对中华民族苦难史、英雄史、斗争史的极大亵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信,是靠矮化敌人来建立的吗?当然不是。

自信,是在经历各种艰难困苦,依然不言放弃、百折不挠中取得的。

显然,美国编剧们深谙此道。

久而久之,美国影视作品所塑造的美国形象就深入人心。

借着美国影视作品“扬帆出海”,美国成为一个文化输出国,美国的“文化中心论”昭然若揭。

然而,美国影视作品的这种影响往往被人所忽视。

不少人只把美国影视作品视为单纯的娱乐片、爆米花电影,这是对美国影视作品的最大误读。

如今,有的人一提到和美国竞争,首先就觉得美国太强大,是不可能被战胜的,患上了“恐美症”;有的人对现实中的美国种种严重社会问题选择性失聪,言必称美国是美好自由之地、追梦圆梦王国。

其实,他们对美国的了解并不多,产生的一些刻板印象往往是来自印象深刻的美国影视作品。

在不知不觉间,美国影视作品渗透进很多人的思想。

《碟中谍6》海报。图源:豆瓣电影

在借助影视作品输出美式“硬汉文化”的同时,美国还擅长在世界范围内制造“丧文化”,可谓“己所不欲,必施于人”。

为什么日本、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会流行“阴柔美”?

被称为“近代美国最重要的战略思想家”的布热津斯基,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奶嘴乐”理论,鼓吹制造发泄型娱乐,让生活辛苦的大众不知不觉在“戏奶嘴”中乐不思蜀、丧失思考能力。

在人口众多的亚洲国家、发展中国家,“阴柔文化”“丧文化”盛行,是美西方所乐意看到的。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特别是这些年来,中国推出了如《战狼》《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长津湖》等一批现象级的主旋律爱国影片,西方一些媒体却嘲笑这是“打不死的中国式英雄主义”,质疑中国是在“秀肌肉”,这真是“国际驰名双标”。

今天,电影早已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同国家、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大荧幕前,共享着一段段快乐时光。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不断迎来新高度,中国银幕需要更多硬汉形象。

我们期待,中国电影能够塑造更多鲜活多元的硬汉形象,为观众提供更丰盛的精神食粮,也让这些硬汉形象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偶像,更好展现真实可爱的中国形象。

本文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