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鱼塘」是篝火营地的一个自留地型栏目,我们的编辑会在这里聊聊不那么严肃的话题。专栏名字来源于「深夜食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那就在这里讲出来吧。
· 观影大概半小时左右,原本放在电视前的沙发上的挎包,突然滑到地上,此前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内我都没有碰过它;
· 又过了十几分钟,我拿起在观影前放在桌上,没有动过的罐装可乐,掀开拉环,可乐爆了,得亏是无糖的。
好在之后的一个多小时,我总算是顺利看完了这部最近有点小火的恐怖电影,没错,估计你也有所耳闻,就是中国台湾恐怖片《咒》。
去年发行方公布预告片的时候,《咒》这电影就颇有出圈之势,我也有所关注,原因有二,一是故事发生在华语文化环境下,更贴合我们的生活状态,无论是住宅环境、文化底蕴,还是人的穿着打扮,都能从预告中找到现实的影子,这种恐怖投射现实的风味太正;二是我很喜欢这种用 DV 视角呈现故事的恐怖片,像《女巫布莱尔》《死亡录像》《昆池岩》(《昆池岩》我还是在电影院看的,观感和氛围很好),甚至是怪兽片如《科洛弗档案》,都能让观众融入到当前的环境中,感受角色所感受到的氛围,这种视角带来的视野收缩,更让恐怖的临场感满点,第一人称下面对背后未知的东西时,甚是刺激。
上周五下午看到朋友们对《咒》一致好评,我打算在晚上十一点闲下来的时候把灯一关,直接上奈飞看完,顺便跨个零点(看看有没有怪事发生),结果临看前好几个朋友在群里说「信教的别看啊」「导演针对观众」之类的话,吓得我差点准备周六白天开灯放歌再看,最后还是好奇心战胜了恐惧,我一口气把《咒》跨过去了。
▲把佛母看成五条悟老师就没问题啦
虽说我自认为恐怖电影看得不多,恐怖游戏倒还是玩过不少的。经历最近几年《黑相集》的庸俗 Jump Scare 骚扰后,我自认为已经对这种惊吓方式完全免疫,就算是那种有点出其不意的抱脸杀,我也会因为反应有些迟钝,而在恐怖画面袭来的瞬间面无表情,一两秒后心脏才开始疯狂跳动,让人以为我岿然不动。
关于《咒》的剧情之类的东西,多说都可能算是剧透,真要说评价的话,豆瓣网友们的发言可能更靠谱一些。我很欣赏本片的一点在于,它算是少数不滥用 Jump Scare 这种在 DV 视角恐怖片中常见的手法来吓到观众的片子。从开场开始,电影就通过女主李若男的言语来渲染气氛,那段观看摩天轮和行进列车来潜移默化引导观众的手法虽不算高明,但作为一种心理暗示来说还算新颖,虽然我在心中想着不记住拿到咒文和八字真言,但还是下意识默念起来。通过这种倒叙的手段,观众会有想要探求之前发生了什么事的意向,从而与角色共情,使得在电影最后出现的反转有种意料之外套路之中的味道,所谓「晦气」的设计才能够打通荧幕内外的第四面墙。
不过,这种跨越角色,对观众的意识造成影响的做法,显然没赢得所有人的好评,无论是微博、豆瓣还是其他平台,都会有观众对这种冲着观影人下套子的方式竖中指。要我说,《咒》的套路已经算比较高明了,虽然有种「把信息发给五个人,要不就倒霉」的路子,但最起码人家在下套子前提醒过观众可以不继续看,通过长时间注视切换白色背景达到视觉暂留的方法更是有趣。其实很多恐怖电影中都有这样的路子:看了诅咒录像带会出事,电影就会完整放一遍这录像带,听了某个咒文要倒霉,结果角色会反复念叨咒文,生怕观众记不住这几个字。为什么《咒》会引发这么多人反感?我估计还是因为 DV 视角带来的临场感 —— 角色对着摄像机阐述缘由,就相当于对屏幕外的我们进行一对一沟通,这种沟通带来的「使绊子」,更容易直击人心,毕竟作为参与者要比旁观者更加入戏。
电影里还有几个我挺喜欢的桥段,都和 Jump Scare 没什么关系,反倒让我想到不少游戏中似曾相识的内容,比如男女主开车鬼打墙绕圈子那里,车上的广播断断续续用新闻播报暗示他们看到的东西,很俗套地让我联想起《P.T.》的豪宅绕圈圈;搭档出事后,女主在村庄里看到各种邪门歪道的东西,特别有种《逃生 2》和《生化危机 村庄》的味道,甚至连村落的设计都让我梦回游戏。我还特别喜欢电影里那种所有佛像和人都突然注视观众(拍摄者)的设计,让我产生「被暴露在集体直视目光下」的恐惧感。
零零碎碎说了这么多,《咒》在我心中是一部及格线往上不少的恐怖片,惊悚点恰到好处,让人可以试着去反复咀嚼。可惜剧中几个片段之间的剪辑衔接过于混乱,观感差了点火候。
如果你是有所避讳的人,这电影不看也罢。有时虽然我们崇尚科学,但有的人也不会轻视科学以外的存在的东西吧?
要不然,就和我默念:
反弹!
编辑部摸鱼技术讨论区
(以下内容均摘自编辑部群内真实对话)
阿涌
看这片子的过程中不停地在与导演斗智斗勇。
九月
不滥用 Jump Scare 真是好文明,但恐怖片还是不挑战自己了 —— 来自一名《生化危机 7》改视角之后一直没敢玩的匿名编辑。
向下滑动查看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