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综艺节目版图,从电视综艺一家独大的局面,走向了电视综艺与网络综艺并举的格局。所谓网络综艺,大致是指由互联网平台创制并在互联网首播的综艺节目,它虽然与电视综艺同根同源、形态相似,但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为适应互联网、新媒体、移动终端屏幕观看和接受,网络综艺还是呈现出不少明显的独特性。应该说,网络综艺的繁盛是对电视综艺的有效补充,并直接繁荣了包括电视综艺、网络文艺在内的我国传媒艺术领域发展。

网络综艺大致在2014年前后开始成一定规模出现,并在近年来迅速崛起。不过曾经的网络综艺,常常被打上“过度娱乐化”的标签。特别是在网络综艺刚刚兴起之时,由于审查监管标准尺度尚在摸索、制作资本费用投入相对有限、创作平台下意识的媚俗倾向等原因,网络综艺常常被认为是一种“低端娱乐产品”。

不过,近年来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同时也得益于网络综艺领域在自身发展中不断进行本体探索,其面貌逐渐发生了改变。特别是除了一些节目依然主打休闲娱乐“让人笑”的定位之外,更有不少“让人不笑”的节目批量出现,这些节目关注观众的知识所得、关注社会百态世间、关注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等“非娱乐性”议题。

这些作品中,有的节目呈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综艺转换智慧,例如网络综艺《登场了!洛阳》《登场了!敦煌》以综艺的形式、探访的方式、灵活的叙事、嘉宾的参与,展现了洛阳、敦煌的历史文化故事与魅力。网络综艺《锵锵行天下》是由窦文涛带领嘉宾一起去西北旅行、品读文化的故事,也颇具特色。

有的节目高度关注社会现实,例如游历观察类网络综艺《新游记》,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甚至边缘群体的喜怒哀乐、境遇故事,展现了不同群体共通的生活精神。而如网络综艺《圆桌派》《十三邀》等,则是以主持人邀请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学术各界名流,结合嘉宾自身经历和知识储备,谈论当代问题,进行“社会切片”对话,常常引发观众的底层逻辑、深层思辨的思考。网络综艺《明星大侦探》虽然有一定的娱乐属性,但每期节目在探案的同时,融入了社会话题、热点议题和专家解读,也是一种别样的关注社会现实的形态。同时可喜的是,我们还看到近年来一些综艺节目特别关注到青年群体的成长问题,如职场观察类网络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关注并记录了法学生、医学生实习和初入职场时的状态,青年嘉宾的奋斗姿态对青年观众也有浓厚的示范效应。

上述列举的只是社会类、文化类、知识类网络综艺的一些示例,还有大量同类节目值得关注。从这些节目的社会文化影响和意义来说,笔者认为如下两点值得探讨。第一,网络综艺的知性面向形塑了积极多元向善的网络文艺风貌。随着媒介科技的不断迭代,网络媒介带给我们每个人诸多便利的同时,有一个人们对网络空间的根本性的“误解”始终难以解决,这个“误解”就是网络内容过度重流量,是鱼龙混杂的,甚至是碎片化、戏谑化、低水准、低品质、不登大雅之堂的。但本文所及的带有知性色彩的网络综艺节目,逐渐在网络文艺家族中越来越醒目,正在通过改变网络文艺的知性、社会性、文化性面貌,来改变人们对互联网的某些整体性认识。这对于无论是民众对传播媒介、新兴艺术的认知,还是网络媒介、网络文艺的自身净化和迭代,都具有相当的意义。

第二,网络综艺的知性面向使之成为形塑社会文化的重要力量。特别是网络综艺的主力观众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青年群体自身的知识素养、思考素养的水准,以及集体关注点导向是否合理,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显然,不少带有知性色彩的前述网络综艺节目,正在将青年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目光、注意力资源,引向更有价值的所在。这些节目引发我们关注社会不同生态,思考社会关键议题,接受传统文化滋养和温润,不断激励自我学习,这些都值得肯定。在未来,网络综艺还应通过自身越来越强大的传播力、渗透力,以及相对灵活、轻灵的内容形式,不断参与塑造社会群体的爱与善意,促使其影响力不再局限于综艺节目或网络文艺内部,而是在更大的社会文化层面释放影响,成为形塑社会文化时无法绕开的关键性力量。

责编:朱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