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2年至今,中国文娱走过了变与不变的30年。当下,怀旧风四起,观众怀念昨日朴素的经典,痛斥今天虚假的爆款。
内娱三十年,从“京圈”崛起,到大数据刷屏,往事历历,但其中不变的主流,永远是如何让“二老”,即“老干部”和“老百姓”满意。
“二老”宽严与喜好的变化,折射出时代多变的侧脸。
2012年,宫斗剧传来禁令风声之际,《后宫·甄嬛传》横扫荧幕。2008年,一场北京奥运开幕式,折射多年经济发展的成果。2002年,中国加入WTO之后,《英雄》开启大片时代。1992年,老人“南方谈话”,正是此后三十年的起点。
当下的路,都是由过去的路生成的。
“毒药”怀旧系列文章,将通过四个年代颇具代表性的文艺作品,跟读者一起回顾老百姓文娱生活变迁的一些碎片,踏访前人之路,走好后边的路。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来袭。北京奥运的召开,却又透露着“风景这边独好”。国内文娱产业更是狂飙突进。当年,国内电影市场过亿票房影片数量破历史记录。面对危机,我们能从历史中获取何种启示?
风暴中心
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随着最后一棒火炬轻插入主火炬台,百年奥林匹克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点火方式诞生了。
这早已不是张艺谋第一次用创意惊艳世人。
2006年,在闪光灯下,他接过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聘书,并诚挚地说:“今天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大日子。”面对重压,他也坦言,无法想象弄砸了会怎样。
过程自是曲折,历经2000多次大小会议,关于开幕式的无数创意推倒重来。
其中有两个特别的插曲。
开幕式画轴的创意,需要在地面铺设面积达3300平米的大型LED屏。抛开技术问题,LED屏预计一两千万元的成本,远超预算。
开会时,张继刚在一旁抱怨,“老和艺谋谈经费的事情,让他不能集中精力搞艺术,我觉得这个不好。”
一两千万并不是小数目。而在当时,愿意并有能力斥巨资举办奥运的国家并不多。
就在北京奥运前一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两年后,又超越位居第二的日本。
在鸟巢,LED画轴缓缓开屏,惊艳世人。创意是一方面,大国崛起更是开屏的“潜文本”。
插曲之二则是张艺谋以“四大发明”为主体创意进行汇报后,方案被上面打了回来。一直精神矍铄、过劳工作的他,也开始早退。
此时离开幕式不到一年零五个月,团队氛围顿时紧张到极点。编剧刘恒在一旁解嘲说:“确实处境比较悲惨,但我很佩服艺谋的心态。”
振作精神后,张艺谋直言,“谁坐在这个位子上都要妥协,而且每天都要妥协,我是非常知道辩证关系的,你必须在妥协中求生存。”
面对“老干部”,文娱工作者在妥协中求生存,一直是不变的主调。
好在结果甚为惊艳。开幕式上,2008名青年击缶而歌,齐声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9个巨大的焰火脚印沿北京中轴路,踏空而来;上百位演员组成“活字”方阵,展现活字印刷术与”和”字的演变过程。
开幕式的无数经典场景,早已镌刻进了国民的共同记忆中。
毫无疑问,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巅峰体现。为了举办奥运,中国总共砸下约2900亿元人民币。
当时,美国《世界日报》发表社评说:“北京奥运会让全中国、全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有一集中体现的机遇。”社评还称,奥运见证了中国的再次崛起。
但在奥运盛宴之外,08年国际局势却愁云惨淡。2008年夏季,美国次贷危机加剧。雷蒙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华尔街金融海啸拉开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幕。
纵观08年,国内文娱产业不仅未受到金融危机太多影响,反而增长迅速。以电影行业为例,08年票房过亿的国产片有8部,几乎是前6年过亿元国产片数量的总和。
其中一大原因在于,面对全球金融海啸,中国文娱这艘小船,因为下水晚、规模小,产业结构原始,反而避开了最危险的风暴之眼。
在92年怀旧文章中,我们曾提到90年代,郑晓龙在拍摄《北京人在纽约》时,向银行质押版权失败,转而求助李瑞环同志后,才获得了一笔贷款。
就中国文娱自身的发展历史而言,2006-2008年,又是百行百业开始用金融与资本绕滚影院创造巨富的年代。
2006年,在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时,为了融资,张艺谋以电影质押,成功地向英国渣打银行贷款制作电影。
这算得上是银行资金涉足国内电影行业的试水之作。
张艺谋和新画面公司分手后,又先后携手乐视影业、欢喜传媒,开始了更资本化的运作。越来越多的导演,甚至演员,也与资本深度绑定。
此外,国家宏观政策方面也长期利好影视金融化。2007年,北京银行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签订了50亿元授信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协议。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保利博纳等影视公司先后获得了贷款。
北京奥运会后的第三年,财政部、文化部等多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表示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
耿介的姜文导演在谈及电影产业金融化现象时,和主持人窦文涛有过一段《让子弹飞》式的对话。
窦文涛问:还有拍电影,不是为了请观众吃饭的?
姜文:有,为了上市,为了换股票嘛。我就想过,如果全中国人都上市,你们都有上市公司,就是一块卖两块,两块变三块,没什么了不起的。
08年之后,影视公司开始了上市大潮。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光线传媒、华策影视、唐德影视,慈文传媒等影视公司都先后登陆A股市场。
但如同姜文所说,没内容的文娱资本,就是零,就是负担。
2009年,华谊兄弟上市,身为股东的冯小刚直接套现2亿元。此后,华谊又和冯小刚签订对赌协议。不过,对赌之后,冯导的《我不是潘金莲》遇冷,《手机2》遭小崔炮轰。到了《只有芸知道》以1.56亿票房惨淡收场时,冯导不得不感叹:“英雄老矣。”
反观张艺谋导演,摆脱了张伟平控制,又有新的资本市场撑腰后,他开始回归艺术本心,回归早年的现实主义。《归来》《一秒钟》等电影都颇让观众印象深刻。
当然,这类电影在票房上仍很难满足资本无限扩张的胃口。
不过,在电影主业之外,张艺谋有更惊艳的资本运作,那就是实景演出。
2006年,IDG资本联合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三位导演,设立北京观印象。到了2010年,马云旗下的云锋基金也入了股。
五年之后,主营房地产的三湘印象斥资19亿元收购了观印象。此时,张艺谋从拿编剧费、导演费、门票分账,转为直接从资本市场套利。
08年前后,中国文娱产业如火如荼的金融化之路,将更多生猛的资本玩法带进了文娱圈。
保底发行、票房对赌、平台票补,乃至于票房造假,都成了文娱行业的高频词。
其中,观众对于票补和票房造假也许感触最深。前者让人爱,后者引人骂,
资本来到人间,仿佛真的有了人格。它善恶难辨,又让人爱恨两难。
危机与应对
虽然国内文娱行业逃过一劫,但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仍然巨大。危机导致全球需求量下滑。其连锁反应便是我国沿海外向型经济订单遭到撕毁。接着,我国6万家沿海企业倒闭,2500万打工者失业。
研究三农问题的温铁军教授曾拿着这组数字,询问海外学者,若是你们国家遇到这种级别的危机,会发生什么?
答案不言自明。失业引发的社会动乱,甚至会动摇国本。但是,中国却一次次渡过难关。
温教授在《八次危机》中分析,2005年,中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几年增加了数万亿投资,吸纳了数千万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所以,在09年遭遇全球经济危机时才能成功应对。
温教授将其视为“一个实现城乡双赢‘软着陆’的重要案例”。
换言之,是中国广袤的农村承接并化解了这次危机。
这同样也是2008年前后,国内文娱产业能成功穿越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2008年,也是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农村电影放映年。全年农村数字电影的商业订购影片达到23万场。
当大城市的观影需求增长乏力时,中国还有广阔的二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电影市场。这是一片其他国家鲜少具备的蓝海。
这里便不得不提到大地院线的于品海。此人曾是香港媒体界的一代传奇。90年代,年轻的于品海从金庸先生手里接过《明报》大旗,随后又迅速建立起庞大的传媒帝国。
他创办的传讯电视CTN是全球首个24小时华语卫星电视。1997年2月19日,CTN报道了邓小平逝世。报道时间比新华社还早了40分钟。
97香港回归后,于品海将眼光瞄向大陆市场。乘着国内院线制改革的东风,于品海先是和中影合作建立大地院线。2008年,大地院线又脱离中影独立运营,成为国内首个发展2k数字影院的民营院线。
此前,伴随城市化,中国影院迎来过一波“基建狂潮”。万达、金逸,卢米埃等公司群雄逐鹿。
当城市的观影人次趋于饱和时,于品海的大地院线转而向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城市及乡镇下沉。下沉之战时间长、战线远。直到2013年,于品海的影院下乡战略已经深入到四五线城市。
巨大的观影需求得以释放。这是人口红利带来的院线扩张红利。而这一红利几乎持续到2015年。
从2009年到2015年,全国银幕数从4723块,迅速增长到31627块。
但是,红利终有尽头,下沉也会见底。2015年后,单块银幕收入开始逐年减少。大地院线扩张背后,折射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新一轮危机已然到来,并且持续至今。
今天,我们既非没有电影院,也非缺少银幕数量,而是极度缺乏能吸引观众的好内容。
追远思今,到底如何化解当下文娱行业的危机呢?
也许,答案仍然隐藏在2008年。
2008年是国产电影票房飘红的成熟之年。《赤壁》《梅兰芳》《画皮》《长江七号》等八部电影均票房过亿。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更是拿下3.4亿元票房,创造当时国产电影最高票房记录。
可以发现,投资规模小、技术依赖程度低,本土性鲜明的喜剧,始终是国内电影市场的王炸。
2008年,国产大片口碑票房割裂的情况也有所好转。虽然2008年上映的《赤壁》(上)仍然沿袭了自《英雄》《无极》以来的大片模式,即靠高度集中的稀缺资源,来获取市场。但强调叙事、带有文艺片色彩的《梅兰芳》也牢牢占据了大片市场的另一极。
观众对《梅兰芳》所体现的“东方风韵、全球视点、中国特质、人类关怀”给予了较高评价。
而更让人欣喜的是,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08年,国内中小制作的影片,在商业和艺术上有了不俗的创新。
比如曹保平导演的《李米的猜想》,这一部充满文艺色彩的小成本之作,当年便收获了1500万票房。
可以说,08年国产电影几乎是在风暴中逆势飞扬。
这带给我们的一大启示便是,只有充分重视本土经验,让资本真正为内容服务,文娱行业才有创造奇迹的可能。
结语
回顾2008年,既是在回望开放的盛世,也是在梳理暗涌的危机。
北京奥运让中国的集体意志得到了极致释放。我们向世界讲述了一个“我是谁”的故事。此后的青奥、大运、亚运、世博等大型国际活动,持续地在“中国名片”上添加内容。
而那一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化解,对于今天启示尤深。
温铁军教授在《八次危机》中,回望60年的中国当代史,总结出8次与国家工业化不同阶段特征有关的城市经济危机。
改革前后各有3次属于债务转化赤字型危机。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属于中国纳入全球化以来的2次输入型危机之一。
与西方向外转嫁危机不同,在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对立的体制下,我们发生的是内向型的制度成本转嫁。凡是能向农村直接转嫁危机代价时,集中于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也就能得以维持。
新冠疫情以来,我们面临着一个更加不确定性的世界。
但历史告诉我们,周期性的危机爆发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有警惕之心,和应对之法。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回顾下一个重要时间结点:2012年。这一年,文娱产业进一步金融化。而在电视剧方面,《甄嬛传》大火。此剧长播不衰,甚至为十年后的网民提供了素材与谈资,大有经典化趋势。“毒药”将继续深度挖掘,爆款背后潜藏的网文经济和女性议题等时代话题。
参考资料:
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
《2008中国电影产业备忘》,尹鸿
中国院线往事,钛传媒
当前国内影视金融产业化发展综述,王剑 2012
《八次危机》,温铁军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