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百花排现代戏了?”几个月前,当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第一部现代戏《钱塘里》要开演的消息传开时,相信以下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乍一听,下意识反应是不想看,“咿咿呀呀,换汤不换药”;尤其听说这还是部现代戏,想必内心更抵触,“跟老剧翻拍一样,很难成功”。
《钱塘里》剧照
不过,这些天,《钱塘里》在杭州、宁波等地和观众见面后,却收到“朴实温暖”“让人耳目一新”等评价。
“观众一贯以为越剧就是那些事儿,老生常谈,我们就索性做了个新尝试。”《钱塘里》编剧谢丽泓说。
一
小百花的戏以古代题材为主,虽然曾有过《二泉映月》《寇流兰与杜丽娘》等具备近现代题材元素的作品,但纯粹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剧目还没有过。
《钱塘里》首先就新在题材,说的就是当今杭州人的生活——
雷雨天遇晚高峰,新钱塘人方小米骑电动车下班,急忙中把一位本地人金月芳撞成重伤。把老人送到医院后,她溜回了家里。
6个月大的孩子嗷嗷待哺,婆婆喊着“城里再好与乡下人啥搭界”,丈夫陈运河做小生意却遭遇亏空,欠下一屁股债,只得送起外卖。祸不单行。
挣扎一夜后,她还是回到医院。这边,老太太被诊断为伤后抑郁,病房乱成一团……
两家人,在轮番的冲突、温情、和解中,打破了城乡边界,共同熬过寒冬。
《钱塘里》剧照
从这部剧中,观众多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还有剧中开往灵隐的7路公交车、钱塘江边的樱花跑道,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越剧靠以情动人出名。小百花抛开擅长的爱情主题,还能打动人吗?
还真别说,另辟蹊径的《钱塘里》,演绎现代人真实的生活,关于人性的真善美、关于城乡融合的温暖与美好,何尝不是另一种以情动人?
二
戏剧家顾锡东曾说,优秀的现代戏须符合两个要求,真不真,美不美。
前者主要看故事内容,后者看呈现形式。《钱塘里》能抓住观众眼球,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这两点。
舞台表现上,《钱塘里》既沿袭了越剧的诗意唯美,也为了符合现代戏的特点而做出了创新。最直观的是,演员们去掉了演传统戏穿戴的行头,着装就是现代人最日常的那些。
演员不穿戏服了,标志性的长水袖没有了,盔头、靴鞋都没有了。
《钱塘里》剧照
丢掉行头的越剧还能叫越剧吗?其实,这反而更贴近现代人的真实生活。
再比如,传统越剧表演标配的手法就是唱念做打。但《钱塘里》也并不是照着全用上了。
剧中唱段是原汁原味的越剧,但整场戏中,演员没有表演一处越剧身段。这正顾及了现代人看戏对节奏感的需求。
三
有观众可能已经发现,剧中还引入了音乐剧和话剧元素。可以说,越剧比例减少,是为其他表现形式腾出空间。
毕竟,导演王延松最拿手的就是排话剧。他曾说过一句话,“对美的渲染要用新手段”。
话剧,细腻精准,富有质感;音乐剧,青春时尚。加上简洁明快、富有创意的舞美背景的衬托,使得整部剧可看性更强。
《钱塘里》剧照
“能把现代生活演绎得这么透彻,越剧一定会有生命力。”看完演出,有人这么感慨。
其实,排现代戏这件事,小百花多年前就跃跃欲试,可迟迟没有落地。因为这需要下大决心。
小百花是纯女子越剧团,现实题材选择的面本身就很狭窄,倘如没有独特视角和合适的展现方式,一不小心就会“玩”得不伦不类,甚至砸了招牌。
四
浙江戏曲中有求变基因。
解放后,浙江戏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人、改戏、改制,50年代的昆剧《十五贯》曾一度风靡全国,被周总理赞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成立于80年代的小百花,积极对接文化市场,创作越剧新品,培养越剧新秀,开创越剧事业新生面,风头强劲数十年;
近年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大刀阔斧启动院团改革、不拘一格用人才,出人出戏出效益,成为全国地方戏院团的排头兵……
此www.ershua.net番,《钱塘里》的火,又让我们看到,浙江戏曲踏踏实实做好戏的初心没变,勇于突破和尝试的气质也不曾远去。
丢掉行头的越剧还能叫越剧吗?
你怎么看?
欢迎你留言讨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