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或者再严重一点说,电影正在失去讲述一个好故事的能力。

很不幸地,被视为救市之作的电影巨制《侏罗纪世界3》再次验证了这个结论。

(1)

炎炎夏日,又见大恐龙

应该说,当下疫情未定,不远处还盘旋着战争的阴影,《侏罗纪世界3》的出现起码证明人们还在娱乐,这多少算是一件好事儿,尽管它展现技术之美依然远胜于对叙事的渴望,且毫不掩饰对“恐龙”残余价值的再次榨取。

可能是太久没走进影院,亦知道这个行业如今的艰难,我放低了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心里只想着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恐龙便好。事实上,观看《侏罗纪世界3》的过程算不上太好,但也算不上太坏。我依旧欣赏它竭尽全力以假当真的投入,欣赏它总是惯于在小孩子的尖叫和各种恐龙的嘶吼中致力于提供一种傻乎乎的正向能量;甚至在某些神妙的瞬间,当年《侏罗纪公园》中几位主角的登场,也都让我感慨这流年如水,时过境迁,多少传承已在岁月中悄悄流转。

但另一方面,我并不期待它的剧情发展和故事编排,爆米花电影往往早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和观众的心照不宣。它明知道没人想在这个好坏参半的世界里深究表达和内涵,便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视觉刺激和特效制作上。于是,简单增加几种以前从未见过的恐龙,权当创新所在;辅以小孩子的恐怖尖叫、恐龙吃人的俗套桥段、更加贪婪的商人和更加邪恶的基因计划,展现一把磅礴的女性力量,用“巧合”将之融合,以毁灭和逃亡制造高潮,再以主角团的拥吻和几声恐龙的吼叫结尾,一切都按部就班地嵌套其中,简直就像一个完美的工艺品。

只是,这完美的工艺品恰恰缺少了灵魂。如果在斯皮尔伯格《侏罗纪公园》中几位主角的重新登场还算氤氲着怀旧的情怀,那么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充斥着对前作的模仿就只能说是滥觞,何况很多时候这模仿都显得并不高明。与其说这是对前作的致敬,不如说也是主创对这部电影感到没有底气的代名词。

最终,《侏罗纪世界3》在种种似曾相似的桥段和龇牙咧嘴的主题呈现之间,手忙脚乱地走完了全程。

(2)

虽以恐龙为卖点,《侏罗纪世界3》的主题呈现似乎更为芜杂。它依然执着地探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技术泛滥造成的恶果,甚至也多少隐含着对当下新冠疫情、战争阴影的指涉。

不过,它所宣扬的和它想要的常常自相矛盾。

如果《侏罗纪公园》三部曲更多讲的是人类对恐龙这种神奇动物的敬畏和仰望,以及对到底该不该复活恐龙这种早已灭绝的动物抱有的疑虑和思考;那么新的三部曲则明显“艺高人胆大”,它敢于不断挑战人类的道德边界,以至于要在根本上建立一个人类和恐龙和谐共存的乌托邦世界,甚至要两者发展出情感联系,早在《侏罗纪世界1》中男主角欧文人工驯服迅猛龙便是最直接的明证。果然,在一个技术繁盛的时代里,不论是电影外还是电影中的人,都显得太过乐观。

但仔细想想,这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错位,只不过被电影强行扭转为两个物种之间的友谊。这传递出某种危险的信号,因为无论是在这个系列电影中野心勃勃地想要利用基因技术去改造恐龙的反派,还是利用特殊的才能去驯化恐龙的男主角,在本质上其实都彰显着人类的野心,无非都是一种对自然秩序的野蛮干预。但为何在每一次故事的结局里,偏偏只有邪恶的商人作茧自缚,死于恐龙的利爪或尖牙之下?而我们的主角却每一次都能全身而退?就像在《侏罗纪世界2》中大反派质问的那样:你和我又有何不同?

影片始终没有解决这种对撞元素的合理化原因,便单纯依靠感情用事来解释一切。就像最后,新老主角团相遇,纵然几只大恐龙嘶吼着彼此战斗,我们也都知道,主角都是安全的,结局终究是美好的。近在咫尺的危险与安然无恙的主角,才是独属于冒险片的最大精髓;至于逻辑和共情,那大概并不是爆米花电影应该考虑的事情。

至于那些宏大的思考,比如技术泛滥的恶果了、复活恐龙是不是对自然选择的违背了,浅尝辄止就好;或者早已被替代为家庭和爱的主题,反正爱可以解决一切,包括人类与恐龙共存的问题。

(3)

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问题,《侏罗纪世界3》的出现再次验证了如今的电影正在失去讲述一个好故事的能力。

其实,早在2003年的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位名为彼得·格林纳威的欧洲导演就曾经呐喊“电影已死”。当然,他当时是将电视列为了杀死电影的元凶,他认为电视的出现培养了观众粗鄙的观看需求。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关注一下他的作品,事实上颇受好评,其手法纯熟,艺术感也极强;但与这些崇高的赞美相悖的是,观众转身就用票房抛弃了他。艺术与商业的矛盾,是电影这个行业的永久之痛。

其实,无论是电视的出现还是电影本身在形式、制作上的改变,都印证着技术创新的不停演进。这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就像我们乐见《侏罗纪世界3》中那些越来越逼真的恐龙一样。但新世纪以来,电影在广义上成为了一种娱乐产品,虽然它依然会歌颂在传统叙事中频频出现的美德,并依然会将艺术性视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但这些几乎都像是攀附于技术而生长。这意味着,视觉和动作已经成了电影的主要议题,故事和内涵只能退居其次。仿佛,旧世纪已经死得如此彻底,新世纪的人们急切地要与一切旧的、传统的东西剥离关系,只依靠技术就能获得养分。

正如上文提及,当下是一个技术浩繁的时代,但实则同样万物凋零。而每当新的技术出现,人们的第一想法只想着要把它转化成娱乐;也可能如今一切的行业,最终的结局都是娱乐业。

不得不承认,技术不断拓展着电影的边界,却也建立了新的牢笼。悲剧在于,新的观众正在或已经形成,但电影和其创作者们却都在携手退化,保守的他(它)们已经不敢或没有能力和精力再去寻找或创作新的视听语言了。于是,电影这座大厦似乎已经在根本上落成,剩下的就只是忙着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就好,比如粉刷上技术这桶花花绿绿的油漆。

“电影已死”的论断,在二十年后看来,可能也并非危言耸听。

(4)

很明显,《侏罗纪世界3》是又一个电影系列的终结篇。虽然这个收尾并不完美,甚至显得有些空洞和膨化。

但我想:刷剧鸭我们依然愿意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些史前巨兽,爆米花电影也自有它存在的意义。而我们热爱恐龙,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对6500万年前的那个未知世界充满向往;但当它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时,结果大概并不会很美好。

时至如今,如果总愿意为情怀买单的我们能在大银幕上直观地欣赏这种叫“恐龙”的史前巨兽,并能短暂地逃离现实世界的琐碎和荒芜,那就最好不要尝试在现实世界里复活它们,即便有些恐龙的确很可爱。

因为,正如影片中那些泛滥科技带来的恶果所昭示的那样,我对那些掌握了高超科技的同类,也总是不太能赋予足够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