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励职派

编辑 | Fay

最近,一档综艺节目《新游记》在网上引发热议。

这是一档游历观察类真人秀。

节目集结6位明星,组成“新游团”,一路西行,展开为期21天的“人间历险记”。

本来一档节目能将视野投放到普通人身上,通过嘉宾沉浸式体验,呈现出“人间百态”,是值得高度认可的创作方向。

遗憾的是,《新游记》目前的内容呈现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反,素人彻底沦为了真人秀的“工具”,而“真实体验贫民疾苦”的口号更像是一个幌子。

以争议最大的首发站深圳为例。

节目中,6位嘉宾被分成3组,分别去体验生活。

同时设置了三种模式:普通、困难、极难,让嘉宾自行选择,靠自给自足进行48小时生存考验。

张若昀和岳云鹏选择的是普通模式,体验房产中介的工作

不用搬搬扛扛,工作也相对轻松。

他们住一晚80元的胶囊旅馆,环境不算舒适。

可即便如此,岳云鹏还是睡到了第二天中午十二点。

直到老板喊续房费才醒过来。

一脸睡意的他,赶到门店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

迟到了这么长时间,可他一丝愧意都没有。

再看看另一边,被分到流水线的林更新和王彦霖。

两人干活时不是偷懒就是唠嗑。

夜间在街口等活时,两人上了一辆面包车,去搬运货物。

工资是180块钱,不按小时计费,干完为止。

到了物流中转站之后,还没开干,林更新直接先问,

“什么时候放饭?”

经理说干完活就放饭,林更新很爽快地就答道,

“没事,我们这身板,一看就练过”。

运货、搬货、扫描、报数,入库......就这样重复着流程。

才过了一小时,林更新就觉得枯燥无聊,便和旁边的兄弟聊起了天:

“每天干这种活,也会觉得枯燥吗?就不会说做这个事儿有一些动力、热情之类的?”

到底是高高在上的大明星,不知民间疾苦。

试问,谁会对枯燥无聊工作充满热情呢?

如果不是有钱可挣,谁会愿意深夜在这边搬货呢?

眼看着第一辆车的货就快卸完了,他们以为终于可以喘口气。

没想到,经理通知第二辆车马上就开进来了,他们还要负责装货。

听到这话,林更新和王彦霖两人瞬间愣住,面面相觑。

没办法,两人只好硬着头皮卸完了第二车货。

可气还没喘匀,第三辆车又进来了。

这时,两人彻底绷不住了。

林更新更是直言:“你看我这小身板也不太行”。

一开始还说“自己身板练过,还行”,这打脸属实有点快呀。

随后,林更新更是语出惊人,

“这活儿量有点大,自己没吃饭就过来了,现在有点低血糖,眼前有点黑,只能说把活儿干到这儿了。”

以身体不适为由,匆匆逃离了工作。

最终,两人干了3小时便和老板结工资提前离开了。

而拿了“极难”剧本的陈飞宇和黄子韬,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他们被安排到了深圳龙华城中村。

住15块一晚的床位,和“三和大神”们在街头抢工资日结的体力活。

(三和大神:游荡在三和的新一代农民工,原本怀揣着赚钱致富的梦想来到深圳,现实却无情打碎了他们的梦想。 )

一辆面包车驶来,他们接到了一次“拆舞台”的任务。

两百块一整晚,平均一小时25块钱。

两人浑浑噩噩地上了车,根本不知道前方等着他们的是什么......

到了目的地,两人才干了一个多小时,就叫苦叫累。

没干一会儿,就要出去透透气。

很快到了放饭时间,黄子韬跟其中一位“大神”聊了起来。

黄子韬:我可以一直换(工作)……我是一定要找到一个我做这个事情即使再苦再累,但我喜欢(的工作)。

“大神”:我无所谓喜不喜欢,我为了生活而已。

不知道黄子韬听到这话作何感想。

反正作为打工人的我,深有同感。

吃完饭后,两人又干了1小时,陈飞宇实在累到够呛,说:

“自己快不行了,有点头晕。”

黄子韬也说:

“今儿就到这儿吧”。

之后还提议“找个海边溜溜达达”。

真是滑稽,这哪是来打工的?说来就来,说不干就不干了?

最后,两人干了两个多小时,就跑去跟经理结算工资。

活没干完本来是没有钱拿的,两人软磨硬泡还是拿到了30块钱。

之后,两人真的去了海边散步。

更搞笑的是,两人海边散完步,实在走不动了,决定打车回去。

30多公里的路程,打车花了140块。

要知道,他们忙活了一晚上,一共才挣了30块钱,就这样还敢打车。

刷剧鸭

挣30块花140块,也太不符合常理了吧。

这种“假大空的作秀”真的很难让我们这些凡人共鸣......

也难怪会被网友们吐槽:

“一群日入208W的高贵明星体验打工人生活”

“日薪10w的人去体验日薪200的苦力,只觉得嘲讽,并不觉得有趣。”

“明星真的不适合做这种体验类真人秀......我们不需要他们下凡一样的感受我们所谓的人间疾苦.......”

更有网友直呼:

“这个节目最大的意义就是认清阶级鸿沟。”

确实,无论是节目嘉宾本身,还是节目剧本。

这种脱离底层的剧情,着实让人感到窒息。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人与人的情感本来就不相通的,何况是明星和普通人。”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与其说是无法共情,倒不如说他们根本无法放下“高贵”的身架,去真实体验普通人的生活。

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场“作秀”,既然是“作秀”,又何必认真呢?

现在来看,这个节目所传达的,只是浮在表面的世界观。

反观香港的一部真人秀,将“人间疾苦”体现地诚意满满。

《穷富翁大作战》是香港的一部真人纪录片。

节目邀请了一些社会精英上节目,如上市公司CEO、富二代、律师等,要求他们在一周的时间里,去体验流浪汉、环卫工人等底层生活。

并且要求参加节目的富人们将在5天时间里,住进贫民窟的板房,甚至露宿街头,打工度日,体验一无所有的生活。

体验之前,富人们大都持有一种盲目的自信。

他们认为自己即便是落入底层,也可以通过能力、智慧改变命运。

正如,老洛克菲勒说的:

“即使把我的衣服脱光,再放到杳无人烟的沙漠中,只要有一个商队经过,我又会成为百万富翁。”

然而,当他们真正身处底层时,一切都改变了。

北辰,豪门之后。

父亲是香港一代裤王,自哈佛大学毕业后,创立了自己的服装王国。

如今,坐拥全球七百多家分店,在香港商界可以说是无人不识。

他信奉自由市场,淘汰了很多弱者,但如果有斗志,弱者也能变强者。

节目里,田北辰变身时薪只有25元的扫街清洁工,每天需要工作9小时。

每天的生活费只有50元,住在不足15尺的“豪华笼屋”里。

每天早上6:15就要赶到工作的地方。

而倒垃圾打扫也并没有想象的容易。

原本8点半之前要清理10多个垃圾桶,但田北辰大半个小时过去也只清理了两个。

以为辛苦做足5小时后,终于可以吃午饭。

却发现,除去开支后,身上只剩下15块了。

然而,15块在香港这样的城市可能买碗普通热汤面都不够。

无奈之下,只能到附近便利店买最便宜的三明治吃。

还不到两天,信奉“只要有斗志,弱者也能变强者”的田北辰就感叹道:

“体力上很累,第二天开始就有点得过且过,如果要做一个月或者半年,我未必有斗志。

这两天,我只想着吃东西,完全没什么盼望,我什么都不想,我努力工作只是希望吃一顿好的。

我现在明白了他们大部分的想法,怎会计划下星期、明年、将来会怎样?最重要是解决下一餐。”

节目中的他,真真切切地体验了社会底层的生活。

住在只有2平方不到的笼屋里,连翻个身都困难;

想要搭趟公交车,却被13元交通费吓退;

好不容易去了便利店,却没钱买想要的东西;

……

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田北辰做得很辛苦。

以前的他从没想过清洁工人如何工作生活,也没想他的“同事们”能把这种最简单的工作做得如此专业。

而他们的月薪却只有5000多。

然而,即便是白天如此辛劳的工作,却还有很多在下班后,再赶往另一个地方上夜班。

因为白天赚的那点钱根本不够交房租、养活孩子。

从节目中不难看出,哪怕是田北辰这样的天之骄子,商界大佬,也很难做好这份看似简单的清洁工作。

更别说能从中脱颖而出,实现阶层跨越。

田北辰的的“体验”才是真实的“众生相”: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图碎银几两。”

也只有这样的节目,才能让我们普通人共情。

遗憾的是,像《穷富翁大作战》这样“现实又接地气”的节目却正在消失。

更多的是借着“素人”的生活,来刻意拔高节目的立意,显得不伦不类。

而这背后,是主流价值观的错位。

如果你是经常看电视剧的那部分人,不难发现,如今的都市剧里已经没有了穷人。

剧中的主角们大都开着豪车、住着别墅。

用着苹果三件套,住着高端单身公寓。

主角们的穷,也仅限于嘴上“抱怨”。

或许,我们大都会认为这是阶级差异导致的。

毕竟,编剧和明星这些“精英”跟我们这些普通人不是同一阶层的。

而且,现在的媒体和舆论慢慢被权贵阶层所垄断。

甚至有专家发出“建议低收入人群可以用私家车跑车、闲置房出租”这样的不切实际的言论。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这样“何不食肉糜”?

归根结底,是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出现了错位。

投射到影视节目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不允许穷人的存在”。

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人人吃饱穿暖、有钱花、有房住,光鲜而体面。

不会为五斗米而折腰,更不会为蝇头小利而汲汲营营。

这才是一个“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

感谢影视作品,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这样的美好与幸福。

只有这样,我们作为普通人才会心生向往。

以更加用力的姿态去奋斗、去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也不会觉得社会不公,只会觉得自己不够努力。

人人都在过好日子,而我呢,有什么理由躺平?

为了催促我们向上,“大人物”们可谓真是煞费苦心。

所以,节目中的“适度美化”,又何必过度苛责呢?

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很多时候只能迎合。

要知道,为了编造如此“浪漫”的谎言,编剧还要它揉碎了,悄无声息地掺杂进节目中。

如果明目张胆,不仅“上头”认为你不用心敷衍了事,更会招来“下面”的极致反感。

为了避免“两头不讨好”,只能将“艺术高于生活”默认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

本来适度的“美化”也无伤大雅。

但可惜的是,很多时候编剧们往往会用力过猛。

在“上面”和“下面”的反复横跳中,找不到一个平衡,最后只能毅然决然地选择前者。

所以我们能看到,“美化”被用得越来越夸张,越来越脱离实际。

以至于如今的影视节目越来越悬浮,不接地气。

如果要问有什么解决方法?

我只能想到一个。

那就是对中国的影视节目,少一些期待。

要记住:认真,你就输了!

郑重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