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影人在戛纳大放异彩,就连中国演员汤唯都因为参与韩国电影而备受瞩目。除了短片单元我们国产电影收获满满,其他领域几乎集体失声。当然,我看到很多人说,我们自己的电影没必要非要那些外国人认可?
这句话说得也没错,但换个角度考虑一下,这对于我们的文化输出是不是有影响?要知道,文化也是证明国家实力的一个因素。我不太喜欢“韩影赢麻”这个热搜,也不知道是谁建的这个话题?韩国电影这几年的发展确实很好,尤其是在对外输出这块儿,也可能和他们的电影制度有关。
可以稍微归纳一下近些年韩国电影在戛纳的获奖记录。最佳剧本奖上,有2010年李沧东的《诗》,最佳导演上;有2002年林权泽的《醉画仙》和2022年朴赞郁的《分手的决心》。最佳女主角奖上,有2007年《密阳》里的全度妍;最佳男主角奖上,有2022年《掮客》里的宋康昊;还有就是2019年金棕榈奖,有奉俊昊的《寄生虫》。
而我们的金棕榈奖,那就要追溯到19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了,距离现在已经过去29年了。至于最佳男主方面,最早的是1994年的葛优,最近的是2000年的梁朝伟。最佳导演方面,最早的是1997年的王家卫,最近的是2015年的侯孝贤。
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在戛纳的辉煌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于近些年,我们已经没有能力再去搏一搏了。当然,戛纳电影节或许与我们无缘,可是国产电影却在其他国际电影节大放异彩,比如柏林电影节。
在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上,由廖凡、桂纶镁主演、刁亦男导演的《白日焰火》拿到了柏林电影节最高奖——最佳影片金熊奖。影片主演廖凡还拿到了一尊银熊奖——这也让廖凡成为了第一位获得柏林影帝的华人演员。
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上,中国影片《地久天长》中两名主演王景春和咏梅,凭借出色演技获得最佳男、女演员银熊奖。可是再回头看看这两部电影在国内的待遇,除了获奖时铺天盖地的新闻,市场并没有给多少机会让它们成为真正叫好又叫座的电影。
没有尊重,何来的发展?让电影人心寒,又怎么能不断创作?也许,朴赞郁和宋康昊的话会给我们一些启示。朴赞郁说:韩国影迷不会轻易满追风动漫足,拍摄类型片、拍摄犯罪惊悚片、拍摄喜剧片,只用单一题材的话他们不会满足。他们经常希望全面描述实际上的我们的人生,类型片之中需要有笑容、恐怖、共鸣。
宋康昊说:韩国这块小地,我们国民经常变化,经常努力生活着。不动起来、停滞的话就有着无法发展的氛围。虽然不是竞争,但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永无止境去挑战、去变化的努力,在文化项目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说,我们的中国电影是真的不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很多电影人也想拍出好的片子得到认可,问题是,没有好的剧本呢。我们的编剧被资本不断压榨,不断为了快餐式的流量剧输出糟粕,现在的生存压力,五斗米也能压死英雄汉。
去年我们无缘戛纳主竞赛单元,今年同样也是无缘。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们的电影没必要非要让这帮老外认可。我们确实不需要他们认可,但我们需要文化输出,需要让世界重新认识我们,改变刻板,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这才是重点。
中国电影必须挖掘中国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就不信除了情情爱爱,除了所谓雷同的玄幻古偶,我们就没有其他类型的电影了。以前的第五代导演,比如张艺谋陈凯歌他们,拿遍了国际各大奖项,可是他们拍的是过去的中国。到了第六代导演,也曾在国际上大放异彩,但他们的电影太过个性化,游走在边缘无法得到普遍认可。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之后,貌似就没有再去分几代导演了,人人都能当导演的时代,似乎一下子就失去了方向。虽然也有诸如《你好李焕英》《长津湖》《流浪地球》《战狼》等现象级的大片,可是,好的剧本还是太少太少了。
我们的影视剧市场,需要的不是批量生产流量明星,需要的不是能够炒作的网红,我们需要的是好的编剧,能够编出中国故事的编剧。问题是,我们的市场给过机会吗?尊重过编剧吗?我们不是弱,只是不懂得尊重,把明星捧得太高,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