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内卷、社畜、摆烂”等词语层出不穷,当下的生存状态,让万千打工人叫苦不迭。

这种“苦”,有我们自身的绕滚影视官方网站入口原因,更多的,还是时代的原因。

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

而类似的剧变,早在上个世纪,美国就经历过了。

2世纪初,美国从生产型社会转变成消费型社会,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但这种繁荣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它影响了生产生活、社会道德、价值观念。

其中,最让人始料未及的是,看似“享福”的现代人,精神状态、心理健康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于是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反消费主义”狂潮,最直指要害的,就是90年代发表的《搏击俱乐部》,出版后不久,就被改编为电影。

过硬的文本,鬼才的导演大卫·芬奇,爱德华·诺顿和布拉德·皮特同台飙戏,顶级的制作团队,都让这部电影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01 什么是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的时代,是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是商品过剩的时代。

人们购买商品,不再是为了它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享受商品符号带来的优越感、满足感、社会地位。

在这种狂热的环境中,人们变得盲目攀比、追名逐利,传统的价值观一点点沦丧。

02 公司是我家

爱德华·诺顿饰演的杰克,是一位现代白领,就生活在消费主义文化最狂热的年代。

此时的人们,在生活中热衷消费,在工作中,力求效益的最大化。

杰克有一位极度“酷爱”工作的上司,对业务充满激情,对训人充满激情。

他训斥杰克私自使用公司打印机,随意差遣杰克到全国各地出差,辱骂正在倒时差的杰克对工作没有付出百分百的精力。

时差和巨大的工作压力,让杰克每天都浑浑噩噩;

辱骂、否定、连续的语言暴力,让他对自我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他失眠两年了,久治不愈。

这种最常见的现代病,对杰克来说却是致命的。

03 “买买买”也是一种病

杰克陷入绝境,本能让他开始自救。

他找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疯狂地“买买买”。

电影中有大量消费主义文化的元素,比如我们常见的品牌,微软、星巴克、IBM等等。

杰克迷恋的,是宜家。

在通勤的路上、出差的路上、上卫生间的空当、睡不着的晚上,他会不假思索地买下宜家广告册上出现的所有家具。

因为在消费主义文化的麻痹下,他坚信:

“我买故我在!”

公寓里的家具越堆越满,杰克却变得更加空虚。

因为他真正的需求并没有被满足,满足的是广告制造的虚假的需求。

广告引导我们消费,甚至强迫我们消费,告诉我们该如何休息、如何娱乐,该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

就像泰勒说的:

“广告诱惑着我们买车子,买衣服,我们日复一日做着重复的工作,就为了买一些我们本就不需要的东西。”

杰克想要通过购买的商品来体现自己的个性,相信这也是大家现在的购物标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种对差异的刻意追求,恰恰意味着差异的消失。

“我们的文化已经将我们塑造得一模一样,我们想要的东西也一模一样。”

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同时,广告还在制造一场购物的狂欢。

它让人们觉得,花钱等于自由,拥有等于快乐。

每次购物节结束,面对天价的成交额,作为“被宰”的一方,竟然还会感到骄傲?

抛开真正的刚需,这种行为是不是很“大冤种”?

04 懦弱但是想勇敢

如今的中国,还在打工的人,都是在和平中长起来的。

电影中,以杰克为代表的中产阶级,也是这样。

“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地位 ,没有目的,没有大战,没有经济恐慌,我们的大战只是心灵之战,我们恐慌的只有我们的生活。”

生于和平、长于和平,的确是一件享福的事情。

但这种生活,一切都是温和的、缓慢的,是会消磨意志的。

我们会向往动荡的年代,向往抛头颅、洒热血,但又对此充满恐惧。

这就使得现代人摇摆不定、自我矛盾。

比如,杰克心里鄙视上司,却对上司毕恭毕敬,听任他作威作福;

明明喜欢离经叛道的玛拉,却自恃清高地故意疏远她,暗示自己厌恶她、瞧不上她。

以上种种困境,都是经济繁荣之后,狂热的消费主义文化带给我们的。

于是,“反消费主义”思潮诞生了。

《搏击俱乐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影视作品,都提醒我们警惕消费主义文化的裹挟。

每逢这种类型的作品上映,也都会引起热议,评论中不乏深刻的思考,对以往行为的反思。

可是,渐渐的,人们对此已经变得内心毫无波澜,那种痛定思痛的激情,在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也悄然消失了。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关注,我们一起看电影、一起胡思乱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