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心怡

捱过了“倒春寒”,国产综艺终于热闹了起来。

《乘风破浪3》再度引爆市场;《大侦探7》《萌探探探案2》《开始推理吧》接连上线,让推理类真人秀持续升温;《向往的生活6》《奔跑吧10》等头部综N代呈现霸屏趋势……根据云合数据综艺霸屏榜显示,最近新老综艺正在进行热度和关注度的交替和衔接。

选秀缺席之后,各平台在综艺选题上各出奇招。综N代不能放弃、垂类节目也要持续探索,瞄准Z时代、新流行、新消费的元素都没放过;户外游戏类快综没有缺席,慢综也在试图不断创新,以吸引观众;在这其中,观察类综艺当属平台持续创作的品类之一。

仅今年来看,就有如《春日迟迟再出发》《没谈过恋爱的我》《初入职场的我们 法医季》《喜欢你我也是第三季》《爸爸当家》《90婚介所2022》等节目设置有观察团或类观察团,从婚恋、育儿到职场等不同领域,向观众输出着观点。

《春日迟迟再出发》剧照

经由几年的创作井喷和经验积累,观察类综艺创造了不少IP品牌,也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其中之一,是观察团的配置,即“主持人+明星嘉宾+专家”,已经是当下观察类综艺常采用的组合。

主持人负责控场,同时肩负起观点输出和赞助商口播的任务;明星嘉宾在观点输出、提供综艺效果之余,合适的人选也能带来一定的流量和粉丝基础;而专家则担负起专业观点、深层剖析的产出,试图从嘉宾的一举一动分析出原因和问题,并给予解决、指导之法......如此配置,如果人选得当,算得上“六边形组合”。

而在专家的选项这一栏,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成了香饽饽,特别是更易引起话题的恋综,多位心理专家走上走上台前,为屏幕里外的你和我判断恋爱行为和梳理情感困惑。

心理咨询师们在综艺上的“内卷”开始凸显,有人被满屏弹幕包围盛赞其“直戳要点”,而有人却只能偶尔被提及,甚至被认为无效输出,综艺这把放大镜,也把专家该有的“专业”称职度与否给无限放大,但即便如此,以心理咨询师为首的专家团们还是不断涌上了观察类综艺的灯光秀场。

心理咨询师“恋”上恋综

恋综对于“主持人+明星嘉宾+专家”的观察团配置成型已久,而现在的“专家”这个角色更是从一开始的绝对绿叶,逐渐靠着多位优秀代表的强输出,成为节目的点睛之笔。

鉴于大部分恋综都试图将素人嘉宾的一举一动进行推测,从而分析其心理变化和情感走向,并以此来映射、讨论当下社会中关于婚恋、个人成长的议题,因此,善于“察言观色”的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顺利成章占据了“专家”这一选项的主要坑位。

一位初级心理咨询师对壹娱观察说道:“我认为恋综里补充进心理咨询师的视角,是件好事,侧面也在说面心理咨询越来越普及,大众对于心理这块的专业需求度得到提升。”

根据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的相关统计,近几年的恋综市场,有近10位心理学专家或者心理咨询师整理好妆发走上台前,为观众纾困解难。

心理专家在恋综中的作用是可以想见的。

首先,是基于其专业储备,通过节目普及和输出心理学专业学术、专业知识,一方面给予节目专业性加持,另一方面也是对心理学的有效推广,从而令观众获得共性认知。

比如刘轩曾在《心动的信号2》中通过素人男生初次见面时的话语,指出“阿尔法性格”的概念,也通过节目中威廉与赵琦君的“厨房之战”中解读“领地意识“;周峻纬曾在《恋梦空间》中用“SVR理论”“毛线球理论”等术语分析素人的行为和心理。

理论知识结合素人当下的表现,能更加生动地解释这一现象,也更容易让观众理解,从而使得观众可以通过理论审视自己,以便节目形成话题讨论。

其次,心理咨询师们可以通过简洁但直中要害、有分量的语句,给予观点的输出,形成金句,从而增强节目看点和传播点。

比如,李松蔚在《春日迟迟再出发》中说道:“原谅其实不是在放过那个人,你是在放过你自己”;《恋梦空间2》周峻纬曾有过“稚嫩纯真的爱情中,最痛的礼物是成长”的分析,也在《喜欢你我也是3》中也有过“长久的亲密关系中,正向反馈很重要”的表达。

《春日迟迟再出发》观察员李松蔚

这样的金句在信息快速爆炸的时代,能更好地触及观众,又可以形成短平快的传播,形成外部关注和流量,而反哺于节目本身。

最后,则在线看吧是心理学专家对于大众共情力的精准抓取。

无论是专业术语后面表达的共性,还是时不时对于素人嘉宾行为语言评价而说出的金句,成熟的心理咨询师产出这些内容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勾起观众的个人经历,寻找特性与共性,哪怕是细枝末节,也能被他们的话语熊熊燃烧。

心理咨询师们在真实生活里本职工作所需要的敏感性、共情力以及精准度,换到综艺节目上来,无疑都是宝藏所在。

不光有“李松蔚”,还有“沈奕斐”

心理咨询师虽然好“磕”,但对于恋综,或者是其他观察类综艺来说,并不是所有心理咨询师能够成功将自己日常工作语言转化成综艺镜头语言,无论是在参与度、输出度,还是话题度方面,不是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能轻易帮助节目取得成功。

再看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的整理的参加恋综的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表格,近期上线的《喜欢你我也是3》更是在“专家”这一位置上连换三位相关心理学背景的专家,但直到现在,没有一位发挥出令观众记忆深刻的现场反应,而其中的第一位王照宇,更是整个节目里展示出的评价镜头寥寥无几,可见其输出的不符合“标准”。

一位恋综的长期观众也对壹娱观察谈道,恋综里有心理学专家的设定,这样能通过专家们的分析使得观众感受和认知到更多嘉宾的行为缘由,以及学习到更多专业性知识,但是,她希望看到的专家分析是有见解、有投射感、有亲和力,或者是让人醍醐灌顶,而不是摆在那里,显示自己专家身份的与众不同和学问高深。

《喜欢你,我也是3》其中两位心理学专家

同时,她也向壹娱观察安利了李松蔚在《春日迟迟再出发》里的表现,在她看来,李松蔚是近几年恋综选择的心理学专家最称职的存在,无论是他的共情力,还是对于嘉宾成长背景、恋爱选择、关系处理等方面的精准评价,以及适当的金句输出,再加上带头磕起史上最难磕CP“杨枝甘露”的群主行为,都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看了《春日迟迟再出发》好喜欢李松蔚,我都开始追着看他的公众号了。”这是包括她在内,很多恋综观众的心声。

上文的初级心理咨询师也向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肯定了李松蔚在心理学圈内的专业度和美誉度,同时,她认为李松蔚能在《春日迟迟再出发》里做到高水平输出,离不开他日常就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她也给出一个观点——能火起来的心理咨询师都挺温柔的。

与此同时,恋综以及观察类综艺的“专家”这一角色,并不是只被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占领,在不少观众的心目之中,以《再见爱人》沈奕斐为代表的其他领域专家,也是“YYDS”式的存在。

沈奕斐是复旦大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性别研究和家庭研究,这样的身份,放在大多数的恋综里来说,也是绝对适配的。

全程看完《再见爱人》的这位初级心理咨询师,给到沈奕斐在节目里的表现评价就是“观察深入、理论扎实、输出准确”,虽然她也觉得沈奕斐在讲话的时候“很像老师”,但她也不得不承认这位老师给《再见爱人》带来的加持力度。

《再见爱人》观察员沈奕斐

随着《再见爱人》获得极高口碑,沈奕斐也成为了综艺节目里的香饽饽,她接连出现在《90婚介所》《没谈过恋爱的我》等多部恋综,为年轻男女的情感困惑指明方针,甚至连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也邀请她去展开观点辩论。

无论是李松蔚,还是沈奕斐,都在通过恋综专家的身份向市场证明自己的输出价值,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持续在日常生活里输出着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断给自己的个人IP价值蓄力,从而登上更大众舞台的适合,起到相互反哺的作用。

沈奕斐在B站拥有自己的账号,更新频率不低,且不少内容都是针对当下热点的讨论,她之前对于BKPP的磕糖行为更是引来一大批粉丝点赞;李松蔚有过电视节目经验,自己的公众号也在持续输出内容,而最近释出的参与录制探探APP的“爱情公开课”,对于“安全感”的拆解,也是个人IP价值的再度扩散……

热门综艺观察团身份加持之下,个人IP能量的拓展,也是这群专家们不断试验出的升维路径。

如何定夺“专家”的身份选择?

以沈奕斐为例,并不是所有观察类节目的专家身份,都得属于心理咨询师,但对于节目而言,需要做的是,根据关注的群体和议题不同,选择适配的专家,或者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家,但也确实有与该群体、议题切实相关的经验。

比如《令人心动的offer》系列,前两季以法学生为观察对象,就分别找来了律师岳屾山和徐灵菱作为观察团成员之一,而第三季变为了医学生季,则邀请了眼科主任医师陶勇担任观察团成员;另一档职场类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两季则都采用了老板、导师坐镇现场观察的方式;如《爸爸当家》这样男性全职育儿观察类节目,育儿专家可能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恰当的专家选择正在引流综艺节目。

观察类综艺之所以邀请专家作为观察团成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专家很大程度上能弥补由主持人和明星组成的嘉宾专业性上的不足。

这一点在职场类综艺中尤为突出。不论是《令人心动的offer》还是《初入职场的我们》,都没能逃脱观众对于大量明星嘉宾没有真正职场体验和背景,难以输出真正有价值的关于职场生存观点的质疑。

即便是恋综,也很容易面临嘉宾对于谈及一些情感话题的避讳和带头嗑CP等过于主观的行为。

不是所有“专家”都只该想到心理咨询师,如何适配节目对于节目来说尤为重要。

首先,这种合适是专业水平够格,且专业研究领域与节目核心关注点适配,这是节目主题和嘉宾一致性以及专业性的保证。

专业水平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实操方面的积累也要注重,这才能让专家在产出内容方面更具说服力。

其次,则是专家要适合综艺节目。专家的输出要通过节目,与节目内容结合呈现,这就需要节目选择的专家在专业能力过硬之余,能够一针见血,用精简的语句剖析问题,给出建议,甚至更进一步能给到观众其他嘉宾没有提到的角度和观点。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观察员徐灵菱

毕竟每期节目的时长并不算短,即使仅仅是观察团,不少的观察团人数,每人几句输出观点也很容易让观众产生疲惫感,过于说教式或没什么亮点的表达,对于观众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增量。不论是综艺或是剧集“金句体”的流行,从某种程度也说明了观众的这一心理:更需要精准、深刻的文字语句表达。

补充来讲,适合综艺镜头,可能也包括颜值、性格、个人故事性等方面的挖掘。

毫无疑问,心理咨询师依然会是各个观察类综艺疯抢的对象,因为他们仍旧是与以上要求契合度最高的选择人群,但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师涌进综艺演播厅,而他们若最终只是节目组为了完成固定搭配而设定的“工具人”,没有真正的观察,也缺失有效的输出,那么,“专家”的头衔摆在那里只是为了填充节目“品质”吗?

被疯抢的心理咨询师们,也要想想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赚下综艺这波快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