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档综艺节目,能让观众看到情绪失控,才算是有“共情”能力的节目。

《奔跑吧》第三期,凭借张碧晨和周深出圈了,好像它不再是一档搞笑综艺,而是共情综艺。

“被张碧晨气死”这一词条,在节目播出后登顶娱乐热搜第一名,原因是张碧晨的“无脑”操作,导致游戏中的“好人”失败,“坏人”胜利。

一场游戏而已,《奔跑吧》本意是希望观众能通过嘉宾在游戏中的表现来放松娱乐,如果真的上升到被某个嘉宾的表现“气死”这样的高度,那共情力绝对是杠杠的。

比观众还较真的是,张碧晨因自己在节目中的“愚蠢”表现发文反思了。她说:大伙儿别气了,确实是我没玩明白,听大伙的以后侦探类的我不去了。节目我瞅了,抛开别的不说,确实挺蠢,我买点啥吃吃补补,我会继续踏踏实实好好唱歌的。

作为歌手,张碧晨跨界来《奔跑吧》玩游戏并无不妥,她在节目中的“本色”表现也比较精彩,为何会落了个“气死”观众的下场,还上了热搜?

新片网

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不做评析。但,侦探类节目,张碧晨还是可以上的,毕竟不是所有艺人都拥有高智商、高情商,玩玩游戏而已。如果因此而自责,放弃更多的尝试,那岂不是会一直“蠢”下去?

和张碧晨同样能令观众“共情”的艺人还有周深。

他总是在“撕名牌”游戏中第一个被淘汰。第二期的游戏刚刚开始,他就被看到了花名,成为第一个被电话“撕名牌”的嘉宾,连他自己都吐槽说这是毫无参与感的游戏。

第三期,同样是“撕名牌”游戏。在“假”线索和angelababay的误导下,周深在王鹤棣、白鹿、angelababay三人的夹击下被撕掉名牌,又是第一个。这一次他吐槽说游戏好像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如果一个嘉宾,在游戏中总是第一个被淘汰,并且是在游戏刚开始阶段,毫无体验感,观众们怎会不心疼他?这个嘉宾不会产生心理负担吗?

所以,《奔跑吧》应该在游戏的设定上更趋于合理,在追求游戏带来的刺激性、娱乐性、搞笑性的同时,让嘉宾更有参与感,让观众有好的“共情”,而不是被“气死”或者是“心疼”。

另外,第三期节目“撕名牌”大战的结局,是蔡徐坤主动放弃,而不是在张碧晨、沙溢、angelababay三人的围攻下“战败”。看得出蔡徐坤很无奈,但他确实也因此破坏了游戏的完整性。自愿让“坏人”胜利,这并不符合游戏设定中的正向价值。

还好游戏中的“坏人”其实是卧底,不然,如果“坏人”真的取得了胜利,观众们才真的会被“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