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王心凌翻红,距离2017年演唱会“买荧光棒送门票”才过去五年而已。
为什么王心凌会又一次走红?除了一部分网友的怀旧情怀外,现在的音乐界缺乏好作品也是重要原因,劣质音乐太多,迫使很多人回头去听老歌,两相对比之下,还是老歌经典且耐听。
在影视界尤其是战争题材领域也存在类似情况,神剧太多的现实迫使观众回头去重温经典,发现很多老片子真的难以超越。
作为一名当年参与过《血战台儿庄》拍摄的群众演员,笔者认为,该片之所以能得到比较高的评价,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制作水准比较高,拍摄周期比较长,主创人员和演员们比较敬业。
为了拍摄电影,枣庄市搬迁了整整一座大型村庄,全村被当成了战场,夏天最热的时候演员们睡在简陋的教室课桌上,有的直接就睡在拍摄现场泥地上,这都是笔者亲眼所见,把一部电影当成艺术品去创作的精神,是《血战台儿庄》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在创作思路上,《血战台儿庄》被誉为抗日电影天花板,可能还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以真实为基础
《血战台儿庄》是历史题材战争片,想要真实感,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画面。
电影里出现的几位主要历史人物有蒋介石、李宗仁、张自忠、孙连仲和韩复榘,演员剧照和历史照片对应一下,不能说一模一样,基本上也是八九不离十。
而且各个历史人物的性格刻画也基本上符合历史记录,如老蒋的和蔼和易怒,李宗仁的隐忍都演绎得很到位。
《血战台儿庄》作为电影作品和历史事件并不是百分百复制关系,肯定存在很多艺术发挥,但整个战役进程和脉络是符合历史的,包括张自忠和庞炳勋两位西北军老战友之间的陈年旧账也都说得很清楚。
再有一个就是战争画面,抗战初期,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都是侵华日军中的主力和精锐,其战斗力相当强悍,国民这边以西北军、川军、东北军和桂军等杂牌军为主力,两边的战斗力对比非常悬殊,每消灭一个日军,我们可能要损失好几名战士。
《血战台儿庄》并没有回避真实历史,片中有一段白刃战画面,一个日军用刺刀连续刺倒三四名西北军战士,这样的镜头在一些神剧里是很难出现的,甚至还要反着拍。
敌人越强大,越能说明胜利来之不易,《血战台儿庄》表现出了这一点。
二、突出鲜明人物
电影艺术一是为了讲故事,二是为了讲人物,《血战台儿庄》中历史人物众多,不可能面面俱到,电影在有限的时间里突出了几位典型人物,本文重点说五位。
李宗仁,这是《血战台儿庄》一号男主角,该片最初的拍摄计划就是由他的归来引发的。虽然李宗仁身居高位,不仅是桂系首脑,在徐州会战中又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但他实际上也有自己的难处。
一是第五战区所属部队以杂牌军为主,不仅装备低劣,各部之间还存在很多遗留问题,对李宗仁这个桂系首脑各部并不是都那么听话。
二是第五战区的王牌军是蒋介石嫡系汤恩伯军团,对这个汤军团李宗仁是又爱又恨,爱的是该部战力强大,是台儿庄战役能否胜利的关键。恨的是,汤恩伯不愿意听李宗仁的指挥,又有老蒋撑腰,在关键时刻容易误事。
所以,《血战台儿庄》中的李宗仁颇有一种英雄豪迈却又隐忍负重的形象,电影捕捉到了也表现出来了。
张自忠,在七七事变后张自忠被全国舆论声讨,痛斥其为“汉奸”,他由此立下以死报国之志,因此在临沂阻击战中,张自忠麾下五十九军以攻代守,硬刚日军绝对主力板垣师团,这个将有必死之心的豪情壮志电影展现出来了。
蒋介石,《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上映后曾引起海峡对岸的注意,原因之一就是该片中的蒋介石形象非常正面,尤其是在王铭章师长的追悼会上,蒋介石面对日军轰炸非常镇定,直接带动了士气。
这段戏在如今看来似乎不算什么,但在当年那个环境颇为罕见,直接推动了两岸关系的解冻,功莫大焉。
孙连仲和池峰城是台儿庄战斗的直接指挥者,但他们俩均存在一些历史问题,放在更早时期,这两个人物在艺术作品里可能会模糊化处理或者省略化处理,但在《血战台儿庄》中,孙连仲和池峰城拥有非常多的正面形象,不仅没有任何模糊和省略,还提升了很多。
从统帅到战区司令,从军长到师长,几个主要历史人物的形象都非常鲜明,保证了影片的质量。
三、精神升华
战争是历史人物指挥的,但具体的战斗是战士们打的,《血战台儿庄》在表现抗日将士们的形象时用了三个典型画面。
血肉坦克
面对日军的坦克优势,装备低劣的西北军没有反坦克武器,只能采用最无奈的打法,战士身披集束手榴弹和日军坦克同归于尽。
在影片中,老兵一边往自己身上挂手榴弹,一边叮嘱新兵:逢年过节,别忘了给我烧张纸。朴实无华的语言让人瞬间泪目。
血肉丰碑
李宗仁出十万大洋悬赏后方人员增援台儿庄,他们包括后勤人员、文职人员和伤兵,在一位伤兵军官的带领下,所有人都将悬赏的大洋扔在地上,伤兵告诉孙连仲:咱们命都不要了,还要这钱干嘛,留着这点钱,等抗战胜利了给我们立个碑。
血肉长城
《血战台儿庄》最后的镜头是台儿庄城头,只见牺牲将士们的遗体层层叠叠宛如一座血肉的长城,真正再现了国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些镜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再现,是在历史原型基础上做了艺术化的升华,这就让整部电影有了极高的感染力。
酷漫库综上,从整体上看,《血战台儿庄》在尊重历史现实的基础上,拍出了历史事件,突出了鲜明人物,升华了抗战精神,真实和艺术完美结合,成为一座抗战电影的丰碑,也被誉为抗战电影的天花板。
之所以后来的抗战影片和电视剧很难超越《血战台儿庄》,主要原因存在两个平衡问题,如何平衡真实历史和艺术升华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人物的真实和个性之间的关系,这是影视从业者们除了制作水准、敬业精神之外要考虑的问题。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