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春天,陈佩斯闲来无事,在街上闲逛。

看到前方有人潮熙熙攘攘,陈佩斯非常好奇,于是便溜达着上去看看。

一家影像店,店中正在放着自己当年春晚上的小品。

观众不时被逗得前俯后仰,陈佩斯也饶有兴趣,于是一脚踏入了影像店。

没想到就是这一脚,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1999年,陈佩斯联合朱时茂将央视告上了法庭。

最后虽然胜诉拿到了赔偿,却再也没有登上春晚的舞台。

“我这辈子都不会再上春晚,那根本就不是创作的环境。”

一声声、一句句,包含了陈佩斯对春晚的怨气与不屑。

1、认识朱时茂

陈佩斯如此耿直的性格,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打压中磨砺出来的。

陈佩斯的父亲陈强,是人民艺术家,在舞台上表演了一辈子,到老,却被关到了牛棚里。

而陈佩斯也因为父亲的原因,被人抓走,送到了乡下,成为了一名知青。

乡下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总归轻松,和一群同龄人在一起,总感觉身上有用不完的精力。

秋深的时候,一群小伙伴会将自己种的酸菜放到坛子里,等待来年的盛宴。

开春的时候,则会爬树摸鸟蛋,如果运气够好,中午就能获得一顿加餐。

乡下的生活虽好,但一直这样总归不是办法。

在一次探亲的时候,父母商量着,让陈佩斯考八一制片厂,离开乡下那个鬼地方。

陈强本来就是老艺术家,对于表演可谓是信手拈来。

为了陈佩斯的未来,陈强手把手教学,如何做动作,如何表演、如何念台词。

他知道,这是儿子唯一回到城市的办法。

而陈佩斯也没有让父亲失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八一制片厂,成为了厂内的一名演员。

也是在这个时候,陈佩斯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搭档,朱时茂。

2、成名

当时朱时茂是八一制片厂的一名接线员,负责全厂工作人员及演员的接线工作。

那个年代不比现在,整个厂区翻个个,也就只有这一台电话。

自然成了所有人的宝贝疙瘩。

全剧库

僧多粥少,每天电话前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

陈佩斯不喜欢排队,因此在空隙的时候,回到休息室找朱时茂聊天。

一来二去,两个人便熟络了起来。

一次闲聊,朱时茂突然来了兴趣,想和陈佩斯一起弄个剧本。

正好陈佩斯当时也没什么事,于是便在休息室对起了台词。

当时那个年代,也没什么好的吃食,八一制片厂最多的就是面条。

吃多了,也就吃出感情来了,陈佩斯和朱时茂你一言,我一语,说的都是跟面条有关的。

春晚经典小品《吃面条》,就在这样一个小屋子里诞生了。

《吃面条》第一次登上舞台,并不是在北京,而是在哈尔滨。

两个人在舞台上你一言、我一语,逗得观众们哈哈大笑。

临下台的时候,司仪还被观众们轰了下去,原来是观众们没看够,想让陈佩斯和朱时茂再来一段。

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不仅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还获得了春晚节目组的青睐。

面对春晚抛出的橄榄枝,两个人都有一种做梦的感觉。

那个时候的春晚跟现在没法比,影视资源匮乏,每年的春晚,是家家户户必看的节目。

能登上春晚的舞台,便代表着在未来必将功成名就。

但事实证明,春晚虽然能成就一位演员,但演员想吃上这碗饭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两个人刚到剧组,还没展开多少工作,先吃了下马威。

当时春晚手中几乎攥着全国影视资源,在影视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因此养成了春晚工作人员眼高手低的毛病,并且说一不二。

我不懂,但你要按照我的规则来,如果你受不了,就哪凉快哪呆着去,你不愿意来,有的人愿意来。

在这样的环境下,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被一遍遍驳回。

两个人一次次修改,改到最后,二人都没有了信心。

招待所的伙食虽然不错,但也不能在这里白白耗人家的粮票不是。

因此陈佩斯和朱时茂也不好意思再住下去了,招呼都没打,便离开了招待所。

剧组一看人没了,顿时傻了眼,赶紧集合春晚的全部工作人员去找。

最后找到八一制片厂的领导,这才找到了两个人,好说歹说,总归是把他们两个又劝回去了。

回到了招待所,又是一遍遍改稿子,一遍遍不通过,改到最后,朱时茂都烦了。

前前后后三次逃离招待所,离春晚开始前半个小时,依旧没决定是不是该让两个人的小品上。

最终还是总导演黄一鹤顶住了压力,大手一挥说道。

“不等了,上!”

事实证明黄一鹤导演是对的,朱时茂和陈佩斯声情并茂的导演,俘获了所有观众的心。

朱时茂的正气凛然、陈佩斯的老奸巨猾,二人的配合相得益彰,简直是天作之合。

那个正月,全国的观众彻底沦陷在了《吃面条》中。

陈佩斯和朱时茂也凭借这部作品,彻底功成名就,成为了观众们津津乐道的对象。

从这一年开始,两个人便成为了春晚的常客。

从1988年到1999年十年期间,两个人九次登上春晚的舞台。

除了1993年之外,一次都没有落下。

直到1999年,两个人表演完小品《王爷与邮差》后,彻底告别了春晚。

很多观众非常好奇,两个人当年正值壮年,正是事业发展的最高峰,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段急流勇退呢?

这件事还要从陈佩斯1999年初的一次遛弯说起。

3、发生矛盾

当时陈佩斯闲来无事,在街上溜达,突然看到前方人声鼎沸,大家围在一起,不知道在看什么。

陈佩斯也是不甘寂寞的主,于是凑上前去,看看有什么热闹。

前面是一家影像店,店里放着一台收音机,正在播放陈佩斯1984年的小品《吃面条》。

观众们不时被小品逗得哈哈大笑,陈佩斯却笑不起来,甚至觉得有些生气。

自己并没有给这家影像店授权,他们凭什么在没有经过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出售自己的作品呢?

陈佩斯找店老板理论,却没想到店老板理直气壮,表示自己卖的东西童叟无欺,完全合法。

“咱可不能乱说话,喏,你自己看,是不是经过了官方授权?!”

陈佩斯拿过来一看,发现磁带上写着“央视春晚组授权”的字样。

陈佩斯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自己是被春晚给卖了。

自己辛辛苦苦创作的作品,结果人家招呼都不打一声,便直接拿来卖钱,搁谁身上谁也受不了。

气急的陈佩斯拿着碟片,直接找到了春晚剧组,质问对方为什么在未经自己授权的情况下,出售磁带。

没想到对方态度,比陈佩斯还要嚣张。

“你的作品在春晚舞台上播放过,我们就有权处理。”

“别人都没啥意见,怎么就你事多?”

面对春晚剧组的强词夺理,陈佩斯一时间竟无言以对。

此时他也冷静下来了,知道自己继续追问下去,大概率会做无用功。

于是一言不发,就这样冷着脸离开了剧组。

陈佩斯并没有打算就这样善罢甘休,他找到了朱时茂,商量下一步的行动。

此时两个人心里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春晚是全国最大的舞台,如果与他们闹翻,便代表着未来再也别想踏入春晚一步。

但就这样不了了之,两个人咽不下这口气去。

思前想后,两个人还是决定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应有的权利。

1999年,陈佩斯和朱时茂一纸诉状将春晚告上了法庭。

原告席上,两个人神情肃穆,等待着法官的宣判。

被告席上,春晚剧组的工作人员虎视眈眈,有恃无恐。

最终,法院判决央视停止对朱时茂和陈佩斯的侵权,并对他们道歉,两个人还获赔33万元。

但是拿到这笔钱的时候,两个人并没有感到高兴。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艺术生涯,大概会因这件事跌入低谷。

本以为他们会这样黯然离开春晚的舞台,却没想到转过年来,两个人再次收到春晚的邀请。

两个人都非常高兴,还以为是春晚不计前嫌。

为了缓和与春晚的关系,两个人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节目。

但是等到即将上台的前夕,却被剧组告知,他们的节目被砍掉了。

陈佩斯和朱时茂顿时傻眼了,此时他们才反应过来,自己大概是被春晚给耍了。

这让陈佩斯非常地气愤,至此之后,无论春晚怎么邀请,陈佩斯都没有再登上春晚的舞台。

4、结局

在很多网友看来,这非常可惜,十年元老,小品的缔造者,就这样离开,未免太憋屈了。

但是陈佩斯却不这样认为,甚至觉得当年自己离开春晚是正确的选择。

“那根本就不是创作的环境。”

“各个部门相互掣肘,所有在那工作的人都认为自己是老大。”

“在那里工作的演员,根本就不敢说话。”

“不知道哪句话说得不入耳,一年的辛苦就会白费。”

“这样的环境下,怎么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陈佩斯推崇的创作环境,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去创作。

而不是相互之间勾心斗角,去算计一些创作之外的东西。

“我从来不看春晚。”

已经表达了陈佩斯的态度,他知道,如今的春晚,辉煌早已不在了。

勾心斗角的下场,就是作品一年比一年差,再也拿不出像当年《吃面条》那样的经典佳作了。

不停地炒冷饭,走形式,别说是年轻人,怕是连老年人都会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想当年的春晚,大家众志成城,只想给观众们奉献好的作品。

虽然场地差,但观众们依旧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在茶余饭后侃侃而谈。

这是否能给现在的春晚组,一点警示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