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长寿的商业系列电影007,今年迎来60周年大庆。4月中旬,英格兰和爱尔兰的电影院线业已开始轮番重映4K版本的过往25部邦德电影。预计庆祝活动将在10月5日,“詹姆斯·邦德诞辰日”当天达到高潮。与此同时,007电影官网的“暖场”文章早已安排,近日则纷纷出炉。5月18日,置顶新闻页面的标题文章正是:《循环往复-诺博士的圆点:莫里斯·宾德片头背后的故事》。

007系列电影60周年海报

不消去看文章,对于007电影的拥趸而言,闭上眼睛,脑海中就会自动生成一幅再熟悉不过的画面:一声狮吼,米高梅经典的厂标logo浮现。旋即,伴随着电子乐队,小号圆号长号萨克斯齐鸣协奏出的“邦德序曲”,两个硕大的白色波点从黑色幕布的右上方交叠着快速闪向另一端。身着正装的邦德,在枪膛来福线框定的视窗中款步走出。他猛然一个转身,对着大银幕前的观众举枪便射,砰!一片血红自上染下……好戏开锣。

首部007电影《诺博士》片头,邦德(图中人并不是肖恩·康纳利,而是他的替身演员 Ben Simmons)在枪管的漩涡视窗中亮相,向观众射击的经典造型

60年一个甲子,亦是一个轮回。而007官网这篇置顶文章,标题先就抓住此次大庆的“循环”意涵,足见殊途同归,道不远人。说起来,能指的符号(上述刻印人心的片头)与所指的意义本身(60年间,25部007电影)结伴,让007系列电影连带它所关涉的一切,早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级的文化存在,至今热度不减。

莫里斯·宾德在片场

作为第一部007电影《诺博士》(1962)的片头设计师,莫里斯·宾德 (Maurice Binder,1925—1991)为整个系列电影所设定的基调和节奏沿用至今,居功至伟。

风格永存,来自“拖稿大师”的灵机一动

莫里斯·宾德,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他的生日和007首任饰演者肖恩·康纳利恰好都是8月25日。身为视觉设计师,宾德的早期工作包括为梅西百货设计广告和目录页。二战期间,他在环球影城工作,之后成为哥伦比亚影业的西海岸艺术总监,战后更是活跃在多部好莱坞电影的片头设计中。

1960年,在影星加里·格兰特(他也是007电影选秀阶段,饰演邦德的备选人之一)主演的爱情喜剧片《绿苑春浓》首映礼上,宾德同后来的007电影制片人哈里·萨尔兹曼、阿尔伯特·布洛克里相见甚欢,当即就被获邀参与拍摄第一部邦德电影《诺博士》。

《诺博士》1962年10月6号在英国首映时的电影海报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谁也不曾料想,宾德为007电影制作的独特风格片头后来会备受推崇,成为业界竞相模仿的对象。

宾德后来回忆说,在《诺博士》的第一次创作会开始前的20分钟,他得到了缪斯女神的垂青。“我手头当时碰巧有一些白色的圆形价格标签贴纸,原本想把它们用作银幕上枪声响起时出现的弹孔。”他介绍说,自己的想法是用枪管的连续镜头显示007是一名通缉犯:每天都活在追捕逃亡的日子里,总是在某人的视线范围之内。“我做了一个大约 20分钟的故事板,制片人哈里和布洛克里看后说,‘这看起来太棒了!’”

两位制片人热衷于为《诺博士》树立一个合乎时宜且有分量的片头。宾德的才华正有用武之地,他给出的回应是采用剪影和动画来凸显电影主题。在松林片场,他为此花费了几个小时才完成摄制——除了把白色圆圈制成滚动的动画,为了制作片头框定邦德出场的漩涡视窗,他甚至找来一把真枪,自制针孔相机伸入枪管中对焦,拍摄出独特的螺旋膛线(rifling)视角。这一技术随后被每一部007电影所采,成就了大银幕上邦德的经典亮相。

莫里斯·宾德和他设计的007电影片头

漩涡视窗既让人联想到007,“睡觉时,都把手枪压在枕头下”的特工身份,也像是他正在被人偷拍,相机快门摁下一瞬间的影像定格。横竖都吻合且凸显出他那云诡波谲的间谍生涯和电影宏旨。制片人布洛克里后来将这一经典片头比作一个巨大的情绪节拍器,“只要它一出现,观众的脉搏就会瞬间加速跳动。接来下的字幕序列一般不会超过两分半钟。这一并奠定了邦德电影所具有的视觉影响力和那份轻松快意的幽默感。”

才华傍身,才好反客为主。莫里斯·宾德在业界素以“拖稿”至最后一刻闻名,制片人们对他爱恨交加的故事“罄竹难书”,完全可以另辟篇章记述。就此,007的第三任饰演者罗杰·摩尔曾打趣道,“我经常说,当他们(制片人)离开莫里斯的工作室时,这些标题仍然是湿的——通常是在首映前一天的晚上。莫里斯主意打定,永远不会屈从于任何人的干涉,我认为这正是他总要拖到最后的原因——都火急火燎了,谁还有工夫让他再去修改?”

莫里斯·宾德同007饰演者罗杰·摩尔(左)在片场

莫里斯·宾德于1991年因肺癌离世,可以说陪伴了冷战岁月里的007电影。他仅仅在《来自俄罗斯的爱情》(1963)、《金手指》(1964)两部中,暌违电影的片头制作。自1995年,第五酷漫库任邦德饰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担纲出演的首部007电影《黄金眼》起,丹尼尔·克莱曼(Daniel Kleinman)接替宾德,出任系列电影片头的视觉设计师。

波点元素,钩沉60年代的时尚风潮

纵观邦德系列 60 年的历史,白色波点和枪膛线视窗可谓一直都在。除了2006年,第五任邦德饰演者丹尼尔·克雷格第一次接过“杀人执照”,由他出演的《皇家赌场》或许想在片头设计上另起炉灶——但制片人随后便意识到这是个错误,并在下一集《量子危机》的片尾予以重拾。

饶是克雷格所主演的007电影,大大强调了近似于“跑酷”难度的极限动作元素,他也依旧认为这段呈现时长不到十秒钟的枪管连续镜头,是自己在片场,除了屋顶跳跃、飞车翻滚外最有压力的一桩事体。“拍了第一遍后,大家都觉得完全没有抓住感觉,所以又拍了一次。我只想着:一定要搞定这个,要有充满干劲,要做到最好。”

《无暇赴死》中丹尼尔·克雷格在片头枪管漩涡镜头中亮相

去年,在丹尼尔·克雷格卸任之作《无暇赴死》中,致意往昔的桥段俯仰皆是,片头更是遵循“古法酿制”——除了干脆将此次电影的发行商环球影业的logo的,那个“球”直接泛化为闪过的白色波点,更在片头字幕环节动用了大量莫兰迪色的彩色波点,这显然是在呼应1962年《诺博士》片头闪烁的彩色亮斑。

《诺博士》风格的圆点

丹尼尔·克莱曼就此解释说,“片头开始时有《诺博士》风格的圆点,是对过去的一种致敬。尽管我的圆点现在比莫里斯·宾德制作的原始圆点要复杂一些。技术让我可以令它们飞来飞去,然后吹走,做一些莫里斯当时做不到的事情,但它们仍然刻意看起来像那些波点。我很高兴能重复这些。”也由传统的相片屏蔽转为计算机动画,表现更精致的光影变化,但依旧维持枪管片段的经典特色。

2021年公映的第25部007电影《无暇赴死》在片头致敬首作《诺博士》:同样的彩色波点元素

回首当年007电影的初创岁月,宾德对《诺博士》的片头处理无疑是抽象化的:彩色圆点不停地闪现,并改变形状、移动位置以组合成各种图案,为观众呈现出万花筒般眼花缭乱的眩晕感。这部电影整体上也洋溢着明亮色彩——从片中人物库洛(约翰·奇兹米勒饰演,他的代表作是《汤姆叔叔的小屋》猩红色T恤,到邦德卷起的蓝色裤管都得到了体现。

无疑,宾德在大银幕上捕捉到了60年代的流行时尚,波点(Polka Dot)元素风潮。Polka原指一种东欧流行的欢快舞蹈(波尔卡舞者身上穿的圆点纹饰民族服装),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和东欧民族迁移到美国定居,“Polka Dot”一词开始出现并形成了后人熟知的波点印花图案,进而成为时装史上经典的一部分。

《魂断蓝桥》剧照

而投射到大银幕上,不管是1928年,随着华特·迪士尼的一次意外打翻墨水事件,历史上第一个波点装偶像——米妮诞生!还是《魂断蓝桥》(1940)中,费雯·丽一袭轻盈的波点连衣裙都可以窥见这样的妩媚。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波普艺术到欧普艺术的盛行,波点开始在时装中大行其道。在电影《七年之痒》(1955)中,波点泳衣覆盖了玛丽莲·梦露傲人的身材。奥黛丽·赫本在《龙凤配》(1954)中,则用高腰的波点连衣裙内搭黑色圆领打底衫,衬托出修长鹅颈的高贵优雅。

曾有影评人指出,007电影片头邦德向观众开火的创意,承自最早的西部片《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而制片人津津乐道的“幽默感”显然来自男性视角的“审视”——和邦德一样,宾德无疑也是一位美女爱好者,在片头字幕序列中出现各色靓女的表演活动,本就是他的作品标志之一。

007电影片头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