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3开播,一片回忆杀情怀牌和专业杀大杀器中,知名度并不占优势、舞台表现也并未一骑绝尘、更无“爷青回”岁月牌可以打的于文文,一跃而成为争议中心、身处负面观感的风口浪尖。

一,大型踢皮球现场:利益原则和友善原则。

选人模式和赛制最能发挥价值的时刻,可能就是搞出“想踢皮球但又不好意思直接踢、而且皮球本尊还就在面前、踢了一下没踢走又回来了”的尴尬好笑名场面。

某些时候赛制只是机械规则,变来变去也未能激发出特别的化学效果;

而另外一些时候,“选人赛制”则是人际关系磁场的天然试验田,很有可能在利益和体面的虚妄两层皮中,搞出诸多可供讨论的争议点。

这固然和玩法设计有关,但也并不完全取决于规则本身,宁静、那英、于文文这出大戏,规则玩法本身很常规,起效果的三位的个性呈现。

在有话直说和口是心非之间,来回摇摆。

同时在“利益原则”和“友善要求”之间、反复晃荡。

众人一起吃饭,解决完阿雅、谭维维、赵梦、刘恋的分组之后,就剩下吴莫愁和于文文。

第一回合是那英主动出击、直接抢人。

那英先说我喜欢莫愁(没说的后半句非常直接,选莫愁不选文文)。

那英这一铲子挖人、宁静直接铲回去,客套一句“两个我都喜欢”,又说觉得“文文太像过去的我”、觉得hold不住,把球踢回去,她也不要于文文。

第二回合,四舍五入就是“反弹”。

那英的还击,是你的理由我一模一样也都有,再度扔回烫手山芋。

斟酌着说“文文不太爱说话、我觉得我摆弄不了你”,也发友情卡“但我特别喜欢你”。

第三回合是众人参与解围,好不容易解了一点又围上了。

宁静抓住了那英所说“不爱说话”的点,分享她之前和于文文聊天、但没聊得下去的小故事。

阿雅带头上线解围,说她刚刚车上话很多哎,宁静顺势猛点头说对我发现她现在进门以后话很多。

氛围一时之间有了一点热络寒暄场面的假象。

但于文文反问:那有什么hold不住的呢?

或许她也没想噎谁,但这么一反问还真就很噎,宁静愣了愣只好说“不知道”,这就是后采中宁静所说“她也没有在怼人,但她势必就会形成怼人的局面”。

此后那英继续摊牌“因为你太有个性,怕管不了你”。

而宁静提出不是表扬于文文的观点时,都要反复强调“她像以前的我”(以避免被认为指责或是欺凌)。

宁静、那英、于文文,这三位在不同场合,都被认为是脾气爆、有话直说的代表。

但显然,她们“直说”的方式和程度,都不大一样,直不直的、还(第四声)挺微妙。

二,代入视角和对比语境。

于文文第一集中的面貌是“拽”。

总觉得她的神情里藏着不屑、好似下一秒就会翻白眼(不知是否是我的错觉?)。

她介绍自己说在她的领域里是top,如果她呈现的实力和这份拽上天的态度相匹配,观感或许也不至于如此错位。

但她的舞台,好像也没石破天惊到哪里去。

不免让人疑惑:对不起啊这位大姐您到底拽啥?

她是不是top吉他手、制作人我不清楚,但她肯定不是顶级女演员。

哪怕就局限在这一季浪姐3的女演员阵容这个小范围里,她也依旧不是天字一号姐。

当然你可以说表演这个行当,很难精准量化。

有意思的是,这一季恰好有实力态度方方面面都和于文文形成绝佳对比的徐梦桃。

在她的领域里是真正的top,世界冠军、真拿奖拿到手软。

性格方面,不同于于文文的“拽”面相,社牛徐梦桃第一集完全是团宠小可爱,走到哪里都自带笑点和粉红泡泡。

两相对比、节目呈现的差异非常明显。

关于于文文的拽,目前通行观感大概基本分三类。

第一种,“拽”等于真性情、耿直,持这类观点的人(似乎很少)、至少声量上非常不占优势。

第二种,“拽”是情商低没礼貌的体现,容易引发负面情绪。

(上述观点的差别,取决于认为

她是自信还是自大,帅气还是傲慢,耿直还是不屑。

目前已播内容,给我的观感,显然偏向于自大、傲慢、不屑。当然我又不是标准答案我的观感不一定对。)

第三种,一切都是综艺节目的剧本,于文文拿了“祭天人设”、黑红也是红,没准过几集她就变甜妹了。

不可否认的是,综艺节目都是有选择性的呈现。

一位嘉宾录制几十个小时甚至几天,最后节目中只有几个镜头几句话。

这是客观条件决定的,录制-删减-播放是一切综艺的基本运作规则;但有选择性呈现,未必就等同于“恶意选择”,更不是所有剪辑都等于“恶剪”。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真人秀能做的仅仅是“捕捉和(有选择性)放大”。

如果于文文是一个特别有礼貌对谁都客气友好、聊自己时特别谦逊的人,节目组应该没能力硬生生剪出一个拽上天的“拽”姐来;

当然,事情的另一面,是她平素“拽”的程度也可能不至于如此浓烈和夸张。

人有千面,在不同环境不同心情不同的场合表现都不同;

但同时每个人个性中也有最浓烈最标志性的一种秉性、场合变来变去这“秉性”本质都不太变。

后续于文文是否会换脸谱“换人设”、欲扬先抑的大转折,也都尚未可知。

在真人秀中,艺人们呈现的往往是“特定时空地点特定条件下的某一面的自己”,如果能够提供正面负面观感、引发众人讨论“你工作中也很讨厌遇到这样的同事/下属/老板吧?”,或许就是她们对节目而言最大的话题价值。

她们是主动共谋、还是被客观呈现出不太讨喜的一面,未必是真人秀最重要的议题。

综艺节目提供的不是求真找证据验证工具,而是情绪投射:你喜欢这个节目里的她吗?你不喜欢她吗?你在生活中工作中愿意和这样的人一起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于文文在这一集中的表现,很可能会让人想起此前的杜华、黄圣依等名场面。

三,共性标靶作用:喜欢和厌恶的交替投射。

《浪姐》第一季开播之时,被推上风口浪尖、口诛笔伐的是杜华。

杜华从女团唱跳工业标准角度、来考核万紫千红的姐姐们“产品不够格”,一时之间成为诸多观众共同的假想敌。

究竟是杜华本人的标准过于狭隘,还是节目组需要有一个人来当“狭义女团标准”执行人,我们不得而知。

可以确定的是,浪姐首期节目石破天惊亮相时,一方面是众人对姐姐们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是对“杜华用狭隘错误标准打压姐姐们丑恶嘴脸”的愤懑。

喜欢和厌恶这两种情绪,如果只有其中一种,那么观众对这档节目的情绪黏度、都有可能打折扣。

从情绪产生机制的角度来说,这和各路故事的矛盾发展情感路线都是一致的:喜欢如果一直没有“外力”作用,可能会淡会无趣会被遗忘;所以,需要通过面对危险或伤害等负面外力,来强化喜欢。

而杜华、黄圣依、于文文所承担的,或许就是这种“外力”功能:有大怪兽来伤害你的心头好了。

而在斥责击退大怪兽的过程中,保护心头好的喜欢之情也很容我爱美剧易进一步提升。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时被全网骂的杜华,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反向的“奇兵”。

后续随着杜华态度变化,对姐姐们赞不绝口、秒变彩虹屁制造机,她的这份“大怪兽式”功用也便消失殆尽。

这种“负面标靶”观感很微妙,如果一直多次反复出现,容易招致过度厌烦、甚至会压倒观众对节目中另一些人一些事的喜欢。

《乘风破浪》这样关注度超高的爆款节目,在行业不景气、工作机会不多的背景下,对女艺人而言自然是巨大的机会。

但具体情况不同,某些姐姐来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某些人可能只是来翻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