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篱》是奥古斯特·威尔逊创作的剧本,最初是戏剧,后来被丹泽尔·华盛顿改编成电影,在2016年12月16日登陆北美。
由于改编自同名戏剧,影片的场景调度相对局限,人物台词冗长、动作夸张、场景断裂,这都是戏剧的特点。电影作为新兴艺术,习惯于从戏剧中获取养料,我国最初的电影编剧如陈白尘、田汉、洪深等都曾是话剧编剧,后来才陆续开始电影的尝试。所以最早,我国的电影被称作是“影戏”,电影中也经常会有话剧常有的风格特点,甚至会加入戏曲程式,以期放大民族化效果。
直到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后,白景晟等人才开始探讨《丢掉戏剧拐杖》的问题。
好莱坞电影其实也有许多来自于百老汇的戏剧,所以说电影与戏剧的结合是个世界潮流,并不仅仅是中国电影自己的问题。今年奥斯卡有一部获奖影片《西区故事》就是改编自百老汇的同名歌舞剧,呈现在电影银幕上也脱不掉戏剧的帽子,仍然带有严重的舞台化倾向。
《西区故事》
观看《藩篱》时,我也有这样的感受,场景变化少、镜头相对固定,使电影特有的调度魅力丧失了。台词冗长、信息量大,使我在观影的时候不得不高度集中,生怕漏掉了某几句台词而影响了我对电影的理解。
再谈剧情,这也是一部标准的戏剧式的剧情,场景主要集中在特洛伊一家的前院和屋内,人物也主要集中在特洛伊一家和朋友BONO的身上,时间跨度虽然没有遵从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但是也有明显的分幕。而且幕与幕之间是断裂的、跨越的,没有合理的铺垫,这与电影是有本质区别的。
好了,下面我们来谈谈,这部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
后殖民时代的肤色歧视
编剧奥古斯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黑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长大,深刻感受到了作为一名“黑鬼”,在白人的世界里受到了冷眼、歧视。
即便在后殖民时代,这种歧视仍然存在。
国内也能看到关于种族歧视的新闻,去年就有“弗洛伊德被过分执法致死”的案子。可以说,种族歧视一直存在,是如今美国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
奥古斯特编剧的所有剧本都是以黑人作为主角的,《藩篱》也是以黑人一家作为主要描绘对象,BONO是片中唯一一位白人,但也是底层的白人。
男主人公特洛伊开篇就吐槽在白人世界里黑人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白人可以去办公室坐着当文职,但是黑人却只能收拾垃圾。
他也不同意小儿子去打橄榄球,因为年轻的时候,特洛伊就是橄榄球运动员,但是受到了歧视,他不可以参加比赛。所以他不想让小儿子科瑞和自己受到一样的待遇,于是坚决反对儿子打球。
似乎在特洛伊的世界观里,他也被白人的思想腐化了,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个黑人,就理应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编剧刻意将片中的台词都应用了地道的黑人英语,特洛伊称呼自己和儿子都用了“黑鬼”(nigger)这样轻蔑的字眼。
试问,作为一个黑人,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和自己的种族,又怎么能够获得白人的尊重?
对父权的反叛
特洛伊在电影中无疑是一个“封建大家长”一样的存在,他是家里的权威,没有任何人可以反抗他。
他从不反思自己,而且很毒舌,对两个儿子都是贬低的教育。
大儿子是他和前妻所生,年纪不小了还一事无成,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每月在特洛伊的结薪日等着管他要钱。
特洛伊对这个儿子当然满脸鄙夷,经常讽刺他,但是当大儿子要还给他10美元的时候,他又不接受,因为在他的心里,他不相信大儿子会有还钱的能力,这个10美元还不如等到大儿子缺钱的时候救急。
他对小儿子也是很严厉,坚决反对他打橄榄球,而且从来都不听从小儿子内心的声音,强迫他从军,因为他认为从军会提高黑人的社会地位。
而他自己呢,从来都不反思自己的毛病,甚至出轨以后也还是理直气壮的。他出轨,因为他觉得跟那个小三在一起自己可以不用修理屋顶、不用为责任而操劳,也不用担心账单问题。
当然了,男人出轨大多是因为家里的那位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出轨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
影片对于特洛伊的出轨对象没有过多描绘,只表现了是一位白人姑娘。因为在特洛伊的心理,这可能是他获得认可的一个证明,是他可以摆脱“黑籍”的一种方式,当然这个方式是不可取的。
那么是什么造成特洛伊这样讨厌的性格呢?
是他的原生家庭!
特洛伊的父亲就是这么对他的,所以他这样对自己的儿子也显得理所应当。弗洛伊德曾经总结过一个理论,男人都有“俄狄浦斯情结”,《藩篱》中也显现了这个倾向。
科瑞在得知父亲出轨后反叛父亲,保护母亲,而特洛伊对儿子的严厉和打压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因为他担心被儿子取代。因为从前,他就用这样的方式取代了父亲。
科瑞负气出走,遵照父亲的意愿从军,而特洛伊在此期间却突然去世。科瑞回来了,他明显长大成人,而父亲已经不在了,他完成了“取代父亲”的人生使命。
“藩篱”的比兴
“赋比兴”手法最早可见于《周易》,后来在《诗经》中被发扬光大,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论修辞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后来有学者将其应用于电影批评中,以香港刘成汉为代表,提出了“电影赋比兴”理论和“易电影理论”。
起初,他们是以“赋比兴”分析中国电影的,但是在我看《藩篱》的时候也看到了“比兴”手法的应用。
简而言之,“比兴”就是象征。
《藩篱》全片中特洛伊一直在修篱笆,直到去世才修好。那么“藩篱”究竟代表了什么呢?
在影片中有一处明示。
特洛伊的小三怀孕生下了女儿,但是她却难产去世了。这时伤心欲绝的特洛伊对着窗外的雷电大喊,他说一定要在自己和死神之间建好藩篱。那么这个藩篱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死神的对抗。
死神又代表了什么呢?
结合全片,死神或许是代表了命运。这个命运有两层含义,一是“上帝”的指示,生老病死都是天命,比如特洛伊小三的难产,特洛伊的死亡还有特洛伊弟弟的病;二是种族歧视的命运,自己生为黑人,势必要受到白人的歧视和冷眼,那么这个“藩篱”希望可以保护自己不受到这样的歧视。
全片对于特洛伊这个人物的塑造非常立体,从他对儿子的极度严厉和打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在线看吧怕被儿子取代的人,他对白人的敌意也可以看出他年轻的时候受到了怎样的白眼和歧视,所以这造就了他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性格。
藩篱既是一种保护,可以保全他的安全感,也是一种束缚,让他变得故步自封,让他变得不懂反思。
另外,特洛伊从影片一开始就说要为自家的院子修建藩篱,因此也可以把藩篱看作是“责任感”的象征,是他身为一家之主的应尽责任。
总之,编剧奥威尔的这个剧本文学性很高,可读性很强。无论是电影还是戏剧都离不开内容的支撑,好的剧作才保证了其有更多的改编可能性。虽然没有看过原版的戏剧,但是本人看过原版的英文剧本,电影基本是遵循着编剧的意愿叙事的,而且导演对编剧剧本的理解能力很强,看完电影版后,会让我对原剧本有更深刻的认知。
■ More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