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犀牛娱乐

文|小福

2022年5月12日,全国影院营业率63.81%。

截至该日,全国影院营业率已经持续近半个月时间稳居在60%以上了。已经停工多日的济南、枣庄、盘锦、哈尔滨等多个城市影院,也陆续宣布加入复工阵营,重新开张。

遗憾的是,不断传来的复工喜讯似乎根本没有刺激到市场大盘。这一天,全国日大盘仅收902.24万元。

尽管恢复营业,影院仍然没有新片可放,仅剩几个月之前上映的旧片密钥一延再延。工作日大盘难破千万,营业率愈高愈凸显出全国影院的悲惨。这才有了前几天那出“影院跪求片方上片”。

然而即便如此,片方们似乎依旧无动于衷。

巧妇无米,错在片方?

每当疫情重新冒头,总是影院先发出哀嚎。

这确实无可非议。

影院是电影的放映窗口,它是整个电影产业链中为数不多能够直接与观众接触的环节,也是最容易受到观众影响的环节。

在优质影片上映之时,大量观众自发涌入影院购票观影,影院依靠票房收益和观影人次带来的卖品收古德TV益维持生计,片方亦要依靠影院追求项目回本、盈利。

而像最近这种特殊时期,疫情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市场缺片少片,持续低迷。上游电影公司尚可以养精蓄锐,搁置影片上映计划,借机丰富项目储备,乃至靠投资稳住现金流;中游宣发、在线票务公司可以适当转型,拓宽业务范围支撑公司;唯独位于行业下游的影院首当其冲,只能眼巴巴等待项目重新回到市场。

对于影院而言,下游放映端几乎全靠上游内容端驱动。无新片可放就意味着没有新观众进场,没有电影票售出,又何来卖品生意收入?影院因疫情暂停营业是损失,恢复营业后白白营业也是损失,若考虑到房租、人工、水电等刚性支出,对于很多影院而言,营业与否其实都意味着亏本。

更残酷的是,这样的情况,在疫情的两年多以来影院已经经历了很多轮,很多屡次遭到冲击的影院,根本无法再竭力坚守下去。从前段时间北京的慈云寺苏宁影城停业、到日前的万象影城重庆弹子石店闭店,曾经的热门商区影院都难逃落寞,更别说无数本就艰难度日的中小影院。

有人为此“跪求上片”,感同身受,合情合理。

可是,这并不是片方以一己之力能够解决的矛盾。

如果站在片方角度来看这件事,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影院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任何一部影片的片方都无法为全国影院的生存问题负责。

然而他们却必须为自己项目的投资人负责,为项目争取一个回本、盈利的机会。而现在的市场环境对于大部分片方而言,都不是一个合适的定档上映时机。

是的,时至今日,这些头部片方看起来依旧无动于衷。但他们的选择,在犀牛君看来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片方上片,层层阻碍

眼下片方踌躇不前,主要是受到了三个核心因素的阻碍。

一是疫情。

众所周知,眼下全国疫情局势正在转好,但距离平稳却还有一段距离。

而在全国60%+的营业率中,首先这一数字对于片方而言并不够保险,且仍在小范围的波动中,难以预测未来走势。

其次,根据专资办《2021年度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报告》,位列21年年票房排名前两位的上海、北京目前影院营业率皆为0%。参照公开数据,去年上海、北京两城市年票房占到了全国年度总票房的10.07%。眼下这两个票房重镇的缺席,无疑将大大折损新片的票房数字。

(图源:《2021年度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报告》)

二是供给。

疫情对电影产业的影响是持续性且逐步放大的。自影视寒冬以来电影行业本就面临着大规模的资本撤离,疫情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在内伤未愈之时又遭遇疫情的数轮袭击,这直接影响着行业内整体产能和优质项目供给。

根据专资办《2021年度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报告》,2021年中国内地全年上映新片572部,2020年为309部,2019年则为568部。其中国产影片数量占比和票房占比都在逐年上升,看起来一切向好。

(图源:《2021年度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报告》)

考虑到全年票房产出受疫情影响的原因,我们计算出了一组新数据:

(图源:《2021年度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报告》)

2019年年票房642.66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411.75亿元;2020年年票房204.17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170.93亿元;2021年年票房472.58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399.28亿元。

比起影片数量的回升,国产票房产出能力的下降其实更能说明问题。特别是考虑到近两年国内平均票价持续上涨,在2021年与2019年之间国产影片相差的12亿票房,其实是更多中上水准项目的消失。

而在票房数据之外,疫情后供给不足的后遗症其实也已经开始显现。按照电影开发周期规律,在前两年间上映的很多国产影片其实都是疫情前的内容储备。如今存量即将消耗殆尽,疫情后骤降的产能演变为“影片向档期扎堆”、“平日无片可放”等新问题不断投射到市场。

现在,这种潜在的供给危机,已经在今年前四个月完全暴露,接下来的挑战只会更多。

三是档期。

选择合适档期本就是影片上映流程中的重点环节,在疫情局势不稳、行业产能不足的情况下,导致了影片愈发重视档期,从而进一步向档期扎堆。

而在后疫情时代,不同体量的影片往往有了更加鲜明的档期选择标准。《唐人街探案3》《长津湖》这类头部大片都会向暑期档、国庆档、春节档这三个大型档期集中,《悬崖之上》《我的姐姐》等中等体量的项目则会考虑进入五一档、清明档等普通节假日档期。此外,像情人节、520、儿童节这类特殊日期,也会成为特定类型影片的档期备选。

唯独被剩下的无数普通平日周末,既无档期卖点,市场体量又极为有限,很难吸引到有市场竞争力的国产影片进入。这就像一种无解的恶性循环,档期愈发拥挤,平日周末愈发冷淡,大盘产出差距越来越大,眼下,我们的电影市场就深陷在这个泥潭中。

携片救市,时机未到

很多人都在殷切盼望电影市场恢复正常,但若理性看待这件事,眼下至少还需要完全满足两个条件,国产新片才有可能大规模复归。

第一是需要国内各地的本土疫情基本稳定,至少要等到重要票仓城市重开,全国影院营业率回升到70%-80%甚至更多,才能够保证新片拥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影片上映才足够安全。

第二是要等待档期的到来,如接下来即将到来的520档、六一档、中等档期端午档,以及更远一些的暑期档,甚至国庆档。毕竟,档期所拥有的市场容量,是平日完全无法相比的。

眼下,在为数不多的定档影片中,已经有不少作品提前瞄准了这些档期。但需要意识到的是,这些影片会不会撤档,最终还是要看疫情发展进程和全国影院营业情况来决定。

相比之下,游离在这套运作体系之外,无法主动选择档期的好莱坞引进大片,或许才是影院从业者们眼下最能够抓住的“救命稻草”。

像早先宣布引进的《侏罗纪世界3》,前两作都曾在内地市场获得10亿+级别的票房成绩。即便在因疫情观众观影热情大打折扣的当下,相信这部影片仍然会具备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有望以一己之力拉动整个大盘。除此以外,来自“阿汤哥”的《壮志凌云2》同样有望引进内地,为市场添上宝贵热度。

“跪求片方上片”的影院处境之难人尽皆知,但困难的又何止影院——影院无片可放,片方亦无票房入账,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双输局面。如果当下能够通过释放新片实现救市,相信没有一个片方会拒绝这样的机会。

疫情下的电影行业,人人举步维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