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 II / Watergate Bridge (2021),别名水门桥 / 长津湖2 / 三炸水门桥 / 长津湖(下)。
《长津湖之水门桥》是电影《长津湖》的下部,故事讲述的战斗依旧属于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之水门桥》预告片
《长津湖》中打完了新兴里和下碣隅里的战斗,一笔带过了冰雕连,以美陆战一师开始全力向南“进攻”行动结束。
《长津湖之水门桥》重点讲述发生在水门桥的战斗。
水门桥是美军撤退路上的必经之路和关键通道,一旦破坏了这座桥,美军机械部队将被困在山中,志愿军重火力赶到后将能围歼敌人。
水门桥说是“桥”,其实就是当地小水电站上的一条通道,和人们常规印象里的桥梁想差甚远。
战斗中,志愿军战士三次炸桥,三次完成任务,第三次炸桥时连桥底基座都炸了。在志愿军眼中,美军已经没有可能在志愿军重火力到来前完成桥梁抢修。
水门桥战斗的结果相比大家也早就知道。
战斗到最后,美国直接发动他们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建造并空投了八座桥梁,这就超出了当时志愿军的认知范畴了。
制造能力、科技水平的差距决定了这是一场不对称战争。
志愿军凭借钢铁般的意志,铸就人类轻步兵巅峰,硬生生地把联合国军赶下了海。美军将成功撤退视为胜利,而志愿军实现了战略上的胜利。
《长津湖》当初拍完初稿有六个多小时,后来分成上下两部上映。纵是如此,每一部的时长也都高于两小时。
其实我倒觉得可以把《长津湖》拍成一个系列,每一部就讲述正常战役中的某一次战斗,时长控制在100分钟左右,形成一个又一个战争电影系列。
就像《狙击手》一样,着眼点越小越好,以小见大,反而更容易出彩。
和《长津湖》有所不同,在《长津湖》中,陈凯歌、林超贤、徐克分别执导一部分,每位导演风格都比较明显,观众也很容易做出区分。
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陈凯歌、林超贤执导部分的比例大幅减少,挑大梁的是徐克导演。
徐克最为著名的就是他执导过的大量武侠电影,演员们飞来飞去漫天神佛,丝毫不考虑物理规则,给武侠片加入了大量玄幻元素。
他把这种风格带入了本片,观众们有幸在一部战争电影中看出武侠片的感觉。
本片表现的主要过程就是炸桥。
三次炸桥自然是影片重头戏,导演用回忆形式表现第一次炸桥,重点精力用在表现第二次炸桥,略微简要地表现第三次炸桥。
炸桥的具体过程这里就不剧透不赘述了,熟悉徐克风格的观众不妨把志愿军和美军换成武林正邪两派,也就能明白导演的创作了。
追风动漫说得直白一点,徐克就是把他最熟悉的武侠片一套东西,做了换皮处理,用武侠片的方式拍了一部战争片。
大荧幕上叮叮当当打得热火朝天,视觉效果也是尽量拉满,但不能深究。
徐克把主旋律战争片转化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既是为了稳妥创作,也是为了减少创作难度。
观众如果硬是较真的话,肯定觉得这种处理方式不妥,志愿军拼了老命的战斗落得一个戏说结果。
而观众如果从传播宣传的角度考虑,那这种处理方式就不算是缺点,而是优点。
影片中伍千里战狼化,严肃题材动作片娱乐化,这是成熟电影市场需要的作品。主旋律电影如果故步自封,一直强调正统性严肃性,结果只能把观众拒之千里。
《第一滴血》可以安排兰博大杀四方,《长津湖之水门桥》伍千里同样也能神兵天降荡气回肠。别人拍得,我们也拍得,整得挺好。
类似的,可以拍摄更多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动作片、奇幻片、喜剧片、玄幻片等等,先要让观众愿意看,然后才能潜移默化传递价值观。
我们能够有机会在电影院里享受两个多小时的视听盛宴,究其原因都是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打出来的啊。
影片很直白的体现了双方制造能力、科技水平差距,更反映了信仰和意志的作用。
这些都是极好的教育内容,我们巨大的体量注定不可能被敌对势力放过,吾辈唯有当自强,不要辜负先烈,不能再被别人卡着脖子。
志愿军利用各种战术穿插、用血肉之躯打出了人类轻步兵的巅峰,这并非是这群最强王者想来秀操作,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正所谓穷则战术穿插,达则给老子炸。上甘岭战役美军创造范弗里特弹药量,我们如果有这些装备,早就全歼敌人了。
敢同恶鬼争高下,
不向霸王让半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