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兰博名字的由来

《第一滴血》改编自美国作家大卫·莫瑞尔197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绞尽脑汁想给主人公起个好名字,但怎么也想不出来。有一天,他拿起家中的一个苹果咬了一口,发现它还挺好吃。他顺口问了下妻子,“这是什么苹果?”妻子答道:“兰博”(Rambo)。原来这种苹果是一个名叫彼得·冈纳森·兰博的荷兰殖民者在17世纪种植于美国的。所以就用自己的名字为它命名了。

大卫·莫瑞尔立即从这个单词中听出了一种力量的味道。这个单词也让他想起了法国诗人兰波(Rimbaudmp4下载)的名字的发音,两者有些类似。而兰波最知名的作品叫做《地狱季节》(a Season In Hell)。大卫·莫瑞尔瞬间觉得,这个词能够恰如其分地隐喻《第一滴血》的主人公在越南战争中被俘之后所遭受的折磨与痛苦。于是,主人公的名字最终被定为了“兰博”。

No.2 《第一滴血》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奥迪·墨菲(Audie Murph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授予勋章最多的美国士兵,他获得了所有可能获得的美国军事勋章,以及包括法国和比利时在内的五个独立的外国勋章。当大卫·莫瑞尔读到关于奥迪·墨菲的真实事迹时,他的内心中涌现出了一种想法,他决心写一本书,内容就是讲述一位被授予勋章的美国战争英雄,如何努力融入战后的平民生活。

二战结束之后,墨菲主演了根据他自己的传奇战斗生涯改编的电影《地狱归来》,并从此开启了自己的电影人生,先后出演了44部故事片。后来,墨菲患上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也是莫瑞尔塑造兰博的灵感来源。1971年,墨菲不幸死于飞机失事。1972年,莫瑞尔的《第一滴血》出版。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和文化氛围,他将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由二战更改为了越战之后。

No.3 史泰龙最初并不想出演兰博

20世纪70年代初,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买下了《第一滴血》这本书的电影版权,之后又转给了华纳兄弟公司,最终被独立制片人Mario Kassar和Andrew Vajna买下。从1972年至1982年这十年间,这部电影迟迟没有开拍,但是剧本却改了26个版本。曾经有几十名演员签约,准备出演兰博这个角色,但最终又相继退出。其中不乏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比如:史蒂夫·麦奎因、保罗·纽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尼克·诺特、约翰·特拉沃尔塔和达斯汀·霍夫曼等。

1976年史泰龙因主演《洛奇1》而声名鹊起,广受欢迎。于是导演特德·科特切夫想邀请他出演兰博这个角色,但史泰龙一口拒绝了他,因为他觉得这个角色经历了太多的演员,这部电影永远也拍不出来。后来,制片方给他开出了350万美金的片酬,更重要的是,给了他重新改写剧本的权利。史泰龙这才接下了兰博这个角色。经他亲自操刀改编之后的兰博,比小说中的兰博更具有同情心,而不是一个肆意杀人的疯子。

No.4 为兰博定制的一把刀

在电影中,兰博随身携带的一把军刀让人印象深刻。在影片开场,当他试图返回小镇时,被当地警长拦住,从他身上搜出了这把刀,这也是他被拘捕的原因之一。

这把刀是史泰龙亲自聘请了著名的刀匠吉米·莱勒专门设计制作的。它可以供携带者在极端生存环境下使用。刀口是锐利的刀锋,刀背则呈锯齿状,以方便切割食物或砍伐木头。刀柄护手的一侧设计成了平头螺丝刀,另一侧则设计成了十字螺丝刀。刀柄中空密闭,可以旋转打开。盖子上有一个指南针,刀柄里面可以存放火柴、鱼钩、药品等小的急救必需品。兰博胳膊受伤之后,就曾从中拿出鱼钩和鱼线,自己动手缝合了伤口。这种刀总计制作了6把。后来在拍摄续集的时候还进行了升级。

No.5 起初,兰博并不是一个杀人狂

兰博在《第一滴血》中从来没有主动或直接杀过人。整部电影中只有一人死亡,那是一名乘坐直升机追捕他的警察,一心想用手中的步枪射杀攀附在悬崖上逃命的兰博。兰博迫不得已,从悬崖上舍身跳下。在被树枝遮挡坠地之后,隐藏在树木后面,但是那名警察依然不依不饶。兰博随手捡起一块石头扔向了直升机,结果砸中了驾驶室的玻璃,驾驶员受了惊吓,飞机猛然间失去了控制。那名警察立足不稳,直接摔了下去,坠落在岩石上一命呜呼。

除了这场意外事故之外,对于其他的警察,兰博只是将他们擒获,或者让他们受伤失去战斗力而已。然而,在随后的系列续集中,这一切都改变了。在续集II中,兰博杀死的敌军人数为76人,在续集III中,这一数字攀升到了132人。而在续集IV中,他用一挺0.50口径的M2重机枪几乎灭掉了一整支缅甸军队。(文/五点起床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