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中中
互联网上的交友规则瞬息万变。最新一条是——
只要你也看《声生不息》,我们就是一辈子的好朋友,还要是Soulmate的那种。
这个5月唱K要点什么歌,你比我清楚。
走过路过,港乐爱好者绝对不能错过的音乐综艺《声生不息》于4月24日开播。总的来说,这是一档重磅得让人安心的音综。
就算不看各大热搜榜上的相关词条,单是节目本身就足够吸引。节目制作团队是《歌手》系列的原班人马,表演歌手有林子祥、叶倩文、杨千嬅、李克勤、李玟……就算你爸你妈看了都想从你手中抢下遥控器。
尽管目前《声生不息》只播放了一集,但网络上围绕它的讨论声量已足够浩大。有人喜欢它的情怀,有人不满它不够创新,亦有人探讨非粤语母语者唱广东歌时,是不是一定要唱出标准的粤语才算致敬港乐。
这是一张有声音的动图:心里的花~ / 《野狼disco》
门德尔松解释过人们为什么会“埋怨”音乐,它总是这样模糊,听音乐时简直不知如何去想才好。原因很简单,因为一首我们喜爱的歌曲所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不是因为音乐不够具体,而是因为它太具体了”。
所以,当我们又双叒叕一次谈论起港乐,除了情怀复古,还有什么答案?
好歌与故事
同样献给你
对一个歌手而言,至高无上的评价是:你不是在唱歌,而是在讲故事。
因为唱歌的是讲故事的人,而听歌的都是有故事的人。
比如说叶倩文的“知名粉丝”贾樟柯,就在自己的多部电影里都插入了叶倩文的歌曲。贾樟柯喜欢叶倩文的理由很纯粹,因为她的声音里有情义。
“无尽长夜为陪伴我怀念你。” / 《山河故人》
叶倩文在《声生不息》第一期表演的《祝福》,这首歌的诞生亦是因为“情义”。
全影库尽管《祝福》是让叶倩文的歌唱事业登上巅峰的里程碑,但一开始她其实很排斥这首歌。“我在国外长大,喜欢唱一些大气的歌,那些温柔的、嗲嗲的我觉得唱不来”,《祝福》对她来说太平淡了。
当时叶倩文的经纪人黄柏高(Paco)坚持一定要她唱这首好歌,被好友说服的叶倩文,即使后来凭《祝福》横扫各大颁奖礼,都会说这不是她个人的成功,因为这是一首“为Paco而唱”的歌。
“不要理会它的旋律,要关注它的歌词,它的歌词是非常非常温暖的。”当初黄柏高说服叶倩文唱这首歌的理由,亦是港乐黄金时代最重要的特点——一首好歌,献给有故事的你。
这些“温暖人心”的港乐金曲,它们可以是一首首不为谁而作的歌,却肯定有着想要献歌的对象,想要诉说的人与事。
在《声生不息》的舞台上,《祝福》这首歌有着特别意义,因为它代表了这个节目的首次亮相展示。节目音乐总监谷粟在采访中提道:“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我们听到《祝福》的时候,正好是改革开放、内地开始腾飞,再后来一直到香港回归的纪念,这首歌承载了这些特别的记忆。”
更不要说“港乐的起点就是我”的林子祥、在深圳中英街长大的刘惜君、青春期练歌全靠Beyond吉他谱的马赛克乐队,自封“谭咏麟A货”的谭粉李健,却唱了“谭李之争”的另一个主角张国荣的《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的作词人,正是港乐时代的第一代歌神许冠杰。
正如节目第一期的主题是“港乐之我的骄傲”,谷粟希望能在这一首首港乐中找到“穿越的回忆杀”的感觉。
在这个舞台上,有另一首唱给友谊的歌——《无条件》,这也是本期最受欢迎的港乐金曲。
杨千嬅陈奕迅这对香港乐坛最出名的金童玉女青梅竹马,他们之间的故事直到现在还被很多CP党津津乐道。
从原唱的“爱是怀疑”,到改编的杨千嬅说着“世上的至爱是不计较条件”。在歌声中,藏着港乐50年最大的骄傲:
时日会蔓延,不可改变的也改变,我们仍然紧守于身边,与彼此进退也共鸣。
音乐综艺的下一站
国产音乐综艺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根据猫眼专业版显示,《声生不息》播出当日在芒果TV累计播放量破亿,仅用6小时就拿下全网热度第三。有网友一锤定音,“无论是舞美还是阵容都是音综天花板了吧”。
《声生不息》的歌手之一周笔畅,就是在最早的国民现象级音综《超级女声》中出道。包括后来的《中国好声音》《歌手》,有着相似的爆红路径:有优异的制作团队和特定的时代背景。
直到现在,这些国民音综出道的歌手依然是华语乐坛的扛把子。/ 《超级女声》
在电视时代,传播势能和受众群体同样集中,这是音综早期的发展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曾指出:“如今越小的切口、越独特的角度,可能越容易找到目标受众。越做得大而全,越没有人去看,因为受众现在打开网络、电视的指向性非常强。”
《声生不息》的出现,对于已经对“大而全”式音综感到审美疲劳的网络新生代观众来说,有着截然不同的质感。
比如在音综中“吃狗粮”,也是很新鲜的体验……
公众号“镜像娱乐”曾把国内音综的发展历程大致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选秀音综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第二阶段,以《歌手》为代表的竞演音综掀起了一阵狂潮;
第三阶段,以《天赐的声音》《我们的歌》为代表的改编金曲的音综成为主流。
但无论是哪个阶段,音综的竞技属性带来的冲突和刺激,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卖点。如果竞技感被过度放大,观众的体验反而会急速下滑,因为听众的初衷不过是“享受音乐”。
不再“刺激人”的音综,要找到另一种“打动人”的方式——讲故事。
音综也需要“去数字化”。/ 《中国好声音》
比如《声生不息》就在节目中加入大量港乐历史、港乐业内人士的科普采访和影像资料,在歌手表演间隙,插入了大量经典原版港乐的表演录像,在某种程度上,《声生不息》成了一部“港乐纪录片”。
《歌手》是不破不立,它要打破大家对于歌手原有的印象,以及对于这首歌原有的印象。同样操刀过《歌手》和《声生不息》的谷粟,对后者的定义是“充满情怀感的,对港乐怀有致敬、尊敬的”。
对于歌曲改编也发生了变化,“包括后期混音的方式,《歌手》的混音是更接近live的,会保留很多现场的瑕疵;但《声生不息》混音非常的精细,更接近唱片里的混音”。
烟花会谢,笙歌会停,但因为陪伴,故事结尾总是动听。
“现在音乐的属性更多是一种陪伴”,曾经只是纯粹地观看表演的观众,从“初闻不知曲中意”的局外人,变成了“再闻已是曲中人”。
新音综时代,爱打“感情牌”的音综节目当然不是唯一的选择,但它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港乐时代的“理智与情感”
要“证明”自己是一名港乐爱好者的门槛越来越高了。
比如《声生不息》第一期播出后,其中比较大的争议是:没有唱粤语歌的歌手为什么要来参加一档主打“港乐”的节目?表演歌手的粤语发音不标准,是不是就不能充分表达原曲的韵味?
卡拉究竟O不OK,不是任何一个人说了就算。/ 《卡拉永远OK》
要解答这些疑惑很简单,港乐开山祖师级别的大师黄霑的博士学位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就写得明明白白:
“本文所谓‘香港流行音乐’,另有些范围限制:(i)香港人制作和创作。(ii)灌录成唱片,作为商品出售。(iii)为人提供娱乐。(iv)可供伴舞。(v)有歌词可供一般人歌唱。”
“生活的积累、沉淀与升华,透过时间的过滤,不知不觉就蜕变成文化。”在这篇无人敢评的论文的结论部分,黄霑给了他对“港乐时代”成为文化符号的定义。
而在这个时代,一名“真正”的港乐爱好者,不过也正如这篇论文的最后一句:“能够投入其中,已算有幸。正如罗文1978年唱的《强人》结句一样:莫记此中得失,不记恨爱相缠,只记共你当年,曾经相识过。”
当我们再度谈起港乐复兴,最关键的一点是它抓住了观众的“心”,亦抓住了“新”。
在《声生不息》第一期中,2005年出生的Gigi炎明熹和她演唱的《蜚蜚》,可能是内地观众最为陌生的一个表演。有网友感慨,终于能在众多老歌中听到了新鲜的声音。
炎明熹是去年的TVB音综《声梦传奇》的冠军,这档节目目前豆瓣评分8.5,也是去年评价最好的精品综艺之一。
而《蜚蜚》的原唱歌手陈僖仪,在2013年的一场车祸中不幸离世。这首歌在节目中作为“新港乐”出现,除了是新时代港乐歌手的传承与变化,更是一场留住斯人的怀念。
发生在2017年元旦举行的香港年度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的一个故事,可能是对“港乐复兴”的最完美的诠释。
那一年,郑欣宜和她的《女神》拿下了三项大奖。在拉票环节,《女神》的作词人黄伟文分享了一件旧事。
这场颁奖典礼中,郑欣宜戴上妈妈的眼镜表演带她走出“高山低谷”的《女神》。
大约20年前,他还是个寂寂无名的电视台新人,某次在后场独自待机时他情绪极为糟糕,却有一位电视台大咖肥姨特意穿过长廊和他聊天,称赞他今天的衣服很好看。
她当然不可能尝试这种浮夸的穿衣风格,不过是看见他无人理睬,所以走过去给他一点人间温暖罢了。这位知名电视台主持人的名字叫沈殿霞,也就是郑欣宜的妈妈。
“那一秒,我就知道这个人情是要还的。能还给她当然最好;给不了她,给她的家人也好;给不了她的家人,给这个世界也好。”
“他不过是也很小的舞台,你配有大爱。” / 《女神》
说时代太浮躁、人们好像很容易滋生仇恨的港乐词人,在后港乐时代送出他“筹备了20年的大报恩”。
我们喜欢港乐,是因为它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一直在用无数的佳作告诉我们,小情和大爱,同样重要。
参考资料
[1] 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 | 黄霑
[2] 专访《声生不息》音乐总监谷粟:港乐的致敬、传承与创新 | 邹小樱
[3] 音乐综艺走向“小而美” | 镜像娱乐
评论已关闭!